為了解決資金不足和發展中的矛盾,近些年來,不少地方將招商引資作為重要發展方式,有的地方甚至作為本地“一號工程”來抓,要求各部門各單位一把手自覺承擔起“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帶頭走上招商引資第一線,從思想上、時間上、精力上加以傾斜。媒體曾報道,某縣主要領導甚至提出“以招商引資論英雄,以招商引資論政績,以招商引資論成敗”的口號。在上述“政策”指引下,出現了層層下達招商引資指標,人人都有招商任務的現象,就連一些不具備招商引資實力的單位也被要求每年爭取資金多少萬元以上。
記者在我國部分地區采訪發現,政府主導的招商引資既能為地方“輸血型經濟”注入活力,但“GDP政績”又有可能造成地方政府重招商輕民生等問題。為改善招商環境,一些地區招商引資工作超越土地、財稅、環保等國家政策紅線,對民生造成負面影響。
盡管不少地方通過狠抓招商引資,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迅速崛起,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地方經濟實力。但是,在取得成績的背后,一些地方由于決策不當,定位不準,盲目地招商引資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比如有的把一些別處嚴格禁止的污染項目引了進來,更有甚者,把騙子當成了大老板,“引狼入室”還不知怎么回事。結果不但沒有帶來東方發展,甚至留下許多“后遺癥”,給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消極影響。如報道中的鳳翔縣,2003年引進一家鉛鋅冶煉廠,盡管財政收入增加了,結果導致該縣166名兒童血液含鉛量嚴重超標,一大批村民常年不明原因地頭暈、乏力。為治療病人、搬遷工廠,陜西省各級政府反倒花費高達數億元。
招商引資是引進外力、激活內力,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同時,招商引資也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經濟行為,理應堅持科學決策、理性引入。如果長期“越軌”招商,將引發許多社會問題,最終受害的是群眾,埋單的是政府。這要求各地在強盜招商引資的同時,既要注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更要謀劃長遠,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好條件,決不能為了追求招商引資的“政績”而不惜沖破政策紅線,也不能為了短期利益而吃祖宗飯、斷子孫路,走浪費資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尤其對那些嚴重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項目,不管經濟利益多么誘人,都要敢于說“不”。切實把招商引資與優化地方經濟結構結合起來,與謀求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
正如一些干部群眾所說,政府部門各有其職能和責任,如果每個部門都把本職工作做好,整個事業就會健康發展。相反,如果為了迎合某一現實需要,盲目地“拆東墻補西墻”,搞“救火式”、“一陣風”、“全民上陣”,必將擾亂正常的工作程序。把招商引資任務強加于一些非經濟職能部門,會導致一些部門及工作人員丟掉或削弱了“主業”,既降低了辦公效率,也損害了社會公平。更值得警惕的是,如果領導干部直接介入市場,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權力與金錢的結盟,滋生腐敗現象。
期待國家有關部門早日出臺相關措施,對一些不合乎區域經濟發展和長遠規劃的招商方式,進行規范和整頓,在招商引資中不能再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