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區位于安徽省東南,總面積2533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15.7平方千米。總人口84萬人(2004年)。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滿,藏,蒙古,朝鮮,維吾爾,和彝族等。區人民政府駐疊嶂中路。地處皖南山區余脈與長江中下游沖積平原結合部。南部山丘起伏,北部江湖漣漪。宣州地處皖東南,毗鄰蘇浙滬,是長三角經濟由沿海向內地梯度轉移的過渡帶。全區轄26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總面積2533平方公里,總人口84.2萬。宣州自秦初正式置縣, 始名“爰陵”,漢初改稱“宛陵”,隋代易名“宣城”,自古以來均為歷代郡、州、府、行署和市駐地。1987年,國務院批準撤消宣城縣,設立宣州市;2000年,撤市設區,更名為宣州區。
宣州是國家級生態示范試點區、全國農產品標準化綜合示范區。境內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30多種,森林面積百萬余畝,耕地面積83萬畝,水面54萬畝,享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水東蜜棗、敬亭綠雪茶、宣木瓜、南湖銀魚、水陽河蟹青蝦、向陽三黃雞、華陽香菇久負盛名,“古雪劍芽”高山綠茶、青草湖黃酒等20個優質農產品獲得無公害綠色食品認證,是華東最大的河蟹、三黃雞繁育基地,全國四大反季節香菇基地之一。
宣州自然人文景觀眾多,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世界上最大的揚子鱷繁殖研究基地和觀賞中心“中國鱷魚湖”;有著名的“江南詩山”敬亭山,奇峰秀美的高峰山和云霧繚繞的柏枧山,煙波浩淼的南漪湖和玉帶纏繞的水陽江等山水風光;有史前文化遺跡“陳山舊石器遣址”、古宣紙的發源地之一“周王胡家澇古宣紙遺址”,衛東小河口的唐宋古窯址群等科考旅游資源;有江南名剎溪口龍泉寺、京山堂、華東第二的水東圣母堂及貍橋云山寺等宗教文化景觀;有龍泉洞、白云洞、神仙洞等巖溶景觀;有謝眺樓、三國時期的龍溪塔、唐代景德寺塔、宋代廣教寺雙塔、明代龍首塔等樓臺塔坊景觀;有水東老街、洪林貢村、小胡村等宋元明清古村落景觀。謝眺、李白、白居易、梅堯臣、梅文鼎、石濤、惲代英、肖楚女、陳毅、粟裕、張鼎丞等均在宣州生活和工作過,并留下了珍貴的生活場景及文化遺存,唐代大詩人李白“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為詩山增輝添色,更成為宣州揚名天下的千古絕唱。
宣州是皖南交通樞紐。皖贛、宣杭鐵路交匯于此,318國道、合蕪杭高速穿境而過,水路直通長江,航空港北有蕪湖、合肥、南京,南有黃山、東有上海、杭州。通信、供電、供水便利,科教文衛等設施一應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