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縣紅楊鎮概況
來源:安徽招商網 瀏覽:次
紅楊鎮招商網訊:紅楊鎮置蕪湖縣南部,距離縣城灣沚12公里,青弋江由南向北貫穿中部。東與灣沚鎮相連接,南與宣城市寒亭鎮、文昌鎮,南陵縣弋江鎮脊水相連,北與灣沚鎮、陶辛鎮為鄰,西與南陵縣許鎮、弋江鎮隔河相望。新設紅楊鎮于2003年12月由原紅楊鎮、和平鄉、西河鎮三個鄉鎮合并而成,現轄21個村委會、一個居委會,全鎮總面積144.6平方公里,共有居民16346戶,人口5.82萬人,耕地面積57540畝,大小圩口10個。鎮政府駐地集鎮新區,是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本鎮地勢東南高,西北低,青弋江及其支流資福河、白洋溪等流經,以丘崗區為主,又具有水鄉圩區特征,地勢較為平坦,5000畝以上圩口就有6個,萬畝圩口1個。境內環境優越,山水環繞,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有種類繁多的動植物資源、造型別致的人文古跡和得天獨厚的天然景觀。西河古鎮集鎮房屋、店鋪都沿圩堤建于兩側而成街道,已有600多年歷史,街心鵝卵石路面,兩側房屋飛檐對峙,雕龍畫鳳,圖案精美,古樸典雅。沿河一側墻高陡峭,青石駁砌,削壁聳立。許多作家、詩人和畫家都慕名前來采風、寫真,電視連續劇《米市春秋》在此拍攝了大量鏡頭。古鎮上原有的文物古跡眾多,后因風雨剝蝕和建筑房屋等原因而遭破壞,僅存老街殘壁斷。集鎮上的特色產品較多,小刀面、豬八戒鍋皮球等風味小吃和木器、竹器等手工藝品久負盛名。境內的珩瑯山的主峰海拔301.4米,是蕪湖縣最高峰,歷史上這里廟宇遍布,香煙繚繞,有“小九華”之美譽和“九華佛覺出珩瑯”之說。建于明代萬歷年間的珩瑯塔,底面積11.6平方米,高約29米,六面七層,由特制的大青石砌成,每層每面均有圓拱門,1991年縣政府將珩瑯塔定為“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修繕加固了塔基。近幾年,民間人士募資在原廟址上建造了華嚴寺、觀音庵和大雄寶殿,香火旺盛。境內的和平生態公園是近年來新開發的又一重要旅游資源,公園內有6000余畝森林植被,建有雷竹、板栗、巨森蘋果、藺草、蓮藕、蠶桑、薪炭林等八大基地,開發有將軍苑、博士村、知青屋、汪皇殿、周橋古村落等旅游景點,其中和平生態公園被市、縣兩級批準為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市書法攝影藝術研究會基地,縣老年教育基地,園內有近十萬只鷺鳥棲息,被確定為縣級鷺鳥生態自然保護區。境內森林資源豐富,山上終年林木繁茂,綠樹掩映,野花香濃色艷,鳥鳴婉轉悠揚,泉水清澈甘醇。雄偉壯觀的文物古跡、古樸典雅的廟宇,遠離城市的喧囂,沒有工廠廢氣、廢水和粉塵的污染,是一處難得的休閑、觀光和避暑的絕佳去處。旅游開發已初具規模,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由于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原來交通較為落后,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結構單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九十年代以來,交通條件得到較大的改善,農業的基礎地位不斷加強,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舊城改造步伐加快,原西河、和平、紅楊三處新區發展迅速,特別是近年來結合移民建鎮項目實施,集鎮規模迅速擴張,面貌煥然一新,整體功能得到加強,先后建設了灣西公路、西太路、保紅路、寒西路、珩瑯山旅游公路,分別與蕪屯公路、205公路、318公路、灣石公路相連;東西河大橋的建成、村級道路的修建和“三荻”公路的建設使對外交通更為發達,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促進了城鄉物流和本地經濟發展。
我鎮經濟以農業主。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暖濕的氣候、便利的灌溉設施、縱橫交錯的田間道路,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盛產水稻、棉花、油菜籽、煙葉等農產品。隨著市場經濟觀念的不斷深入,全鎮農民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實施“酵母”工程,魚、青蝦等特種水產和牛、豬、羊、雞等畜禽養殖發展較快。糧農作物比例減小,棉花、煙葉、西瓜等經濟作物比重明顯擴大,大力推廣高產優質農作物,新技術、新方法得到推廣應用,農業的綜合效益達到發揮。煙葉、中藥材等特種作物的種植面積日益擴大,經濟效益顯著,全鎮煙葉種植面積突破2000畝,高興村的中藥材種植初具規模。全面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和長江防護林工程,發展苗木花卉種植,經果林、生態林廣布。營造雷竹林5000畝,苗木花卉4000余畝。2003年蘇州綠色園林景觀公司在鎮沿江村投資開發苗木花卉基地2000畝。全鎮有養殖、種植類酵母工程示范戶120余戶,帶動一大批農民進行養殖結構調整。
項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溫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費發布服務,但對信息的合法性、實時性、真實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名錄資源由會員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傳,個人信息均經處理后發布,如有遺漏戓涉嫌侵權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請將“該頁網址和需修改及刪除的內容”發至本站郵箱戓留言給我們處理。凡注冊會員并發布信息或名錄資源的,均可定期獲得全球項目參考及合作機會。本站名錄資源概不對任何第三方開放,更不提供如交換、出售及查詢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