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縣位于皖中南長江下游南岸。全縣人口31.97萬,國土面積8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7350公頃。地勢自南而北由低山區、丘陵區、洲圩區依次分布。氣候屬亞 熱帶季風過渡區,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利于農業生產。縣境內長江下游成礦帶上,礦產資源多達30余種,素有“銅陵雖小、八寶俱全”之美譽。主要礦藏有金、銀、銅、鐵、煤、石灰石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躋身于全國重點產煤縣和全國重點產金縣之列。境內動植物資源豐富多樣,其中列入國家保護的動物有白鰭豚、梅花鹿、金錢豹、貓頭鷹、江豚、穿山甲、蘇門羚等7種;列入國家保護的樹種有水杉、銀杏、鵝掌楸、杜仲、金錢松、秤錘樹、香果樹、葉厚樸、天竹桂、青檀等10余種。藥用動植物近百種。
銅陵建縣于公元951年(南唐保大九年)。1949年4月21日縣境解放后,隸屬關系幾經改易,1974年3月隸屬市至今,歷時1054年。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處處閃現著銅文化的光彩。境內古銅采冶遺址年代最早可上溯至商周時期,采冶史達三千年以上。直至今日,銅采選冶仍是全縣主要工業生產之一。銅文化堪稱值得銅陵人民為之驕傲和自豪的重要地區特色。銅陵還是當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江南解放第一城。聳立在長江南岸、笠帽山上的革命烈士紀念塔,至今仍閃耀著無數革命先烈的浩然之氣,無時不在提醒我們必須繼承優良革命傳統,努力創造銅陵的光輝未來。
銅陵縣轄4個鎮、4個鄉:五松鎮、順安鎮、鐘鳴鎮、天門鎮、老洲鄉、東聯鄉、西聯鄉、胥壩鄉。
(1)銅陵縣位于皖中南長江下游南岸,北緯30°45,03”~31°08,18”,東經117°41,42”~118°09,41”。全境東西寬 28.5公里,南北長31.1公里。縣域總面積833平方公里。縣城與銅陵市區毗鄰。蕪銅鐵路穿境而過,東接繁昌,直抵扈、寧,并有蕪銅公路、銅南公路與蕪湖、南陵相通。銅青公路、銅貴公路南通青陽、貴池,合銅黃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在建。銅陵已成為通往旅游勝地九華山、黃山和太平湖的重要門戶。西北與樅陽、廬江直達省會合肥。銅陵已成為皖中南的重要交通樞紐。
民國元年(1912年),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6月屬安徽省蕪湖道。民國21年(1932年)10月,屬第二專區。民國27年(1938年)8月6日改屬第八專署。1949年4月21日銅陵縣解放,縣城為江南解放第一城。5月13日屬皖南行署池州專區。1952年2月4日改屬皖北署安慶專區。1958年9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銅陵縣建制,并入銅官山,改名銅陵市。1959年4月3日經國務院批準,恢復銅陵縣建制,屬安慶專區。1965年7月14日改屬池州專區。1974年3月1日經安徽省革命委員會批準,改屬銅陵市至今。1991 年8月成立太平鄉太平街道居委會。1992年2月成立新橋鄉丹鳳居委會和董店鄉董店街道居委會。1993年撤西湖鄉建西湖鎮。1994年撤新橋鄉、朱村鄉、董店鄉,建新橋鎮、朱村鎮、董店鎮。1995年成立西湖西鳳居會。
1996年6月成立順鎮安鎮金岱居委會、城鎮萬雞山居委會,同年8月成立朱村鎮朱村街道居委會。1999年10月彩帶縣城關鎮近城村、近市村和西湖鎮工農村劃歸銅陵市獅子山區。2000年末本縣共有8個鎮,10個鄉,20個居委會, 196個村委會。2001年底,西湖鎮整建制劃入市獅子山區。2004年5月銅陵縣實施行政區劃調整,鄉鎮數由過去的10個鄉、7個鎮調整為4個鄉、5個鎮。2004年底,調整后的大通鎮整建制劃入市郊區。目前,銅陵縣有4個鄉即東聯鄉(由原流潭、永豐兩鄉合并)、西聯鄉(由原太平、和平、鐘倉三個鄉合并)、胥壩鄉(由原胥壩、安平兩鄉合并)、老洲鄉,4個鎮即五松鎮(原城關鎮)、順安鎮(由原順安、新橋兩鎮合并)、鐘鳴鎮(由原鐘鳴鎮、金榔鄉合并)、天門鎮(由原董店、朱村兩鎮合并)。銅陵縣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長江下游南岸,東鄰繁昌、南陵,南接青陽、貴池,西北隔江與樅陽、無為相望。
銅陵交通十分便捷,公路方面長江公路大橋貫穿南北,合銅黃、沿江高速從境內通過,沿江快速通道縱貫全境,鄉鄉鎮鎮通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