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故里安徽省渦陽縣位于淮北平原,地處亳州市中心地帶。位于北緯33°27′至33°47′,東經115°53′至116°33′之間。全縣國土面積2107平方公里,其中城區規劃面積12.4平方公里。渦陽處于淮北平原腹地,境內渦河橫貫東西,將全縣分為渦南、渦北兩個自然區域。除東北部有龍山和石弓山外,其余均為一望無際的沃野。 渦陽歷史悠久,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即誕于渦陽縣閘北鎮鄭店村。渦陽漢為城父、山桑、至縣地,北魏、北齊曾置渦陽、丹城、龍山縣。隋改置肥水縣。清同治三年(1864),由亳州、宿州、阜陽、蒙城析置渦陽縣。因襲北魏渦陽縣名而命名。是國務院批準對外開放縣市之一,國家糧食生產百強縣,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安徽省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擴大試點縣。2003年底,渦陽戶籍人口138.78萬人。
渦陽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140小時,年平均氣溫14.6度,無霜期218天,年平均降水量830mm左右,光、熱、水資源豐富。
渦陽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豐富。盛產糧、棉、油、水果、蔬菜、藥材和黃牛、山羊、家兔、魚蝦、河蟹等,不僅質量高,而且產量大,被列為全國產糧百強縣、全國商品糧、優質棉、優質煙、山羊板皮、瘦肉型豬生產基地,跨入全國生態示范縣、全國林業百佳縣、秸稈養牛十佳縣之列,與蒙城、利辛縣一并被譽為“全國中部地區黃牛金三角”。尤其是義門苔干堪稱食苑珍品、天下之最,因此渦陽又被命名為“中國苔干之鄉”。渦陽地下優質煤蘊藏總量達到27億噸,大理石總儲量780萬立方米,石灰石總儲量3720萬立方米。
目前,渦陽基本擺脫貧窮的面貌,開始走上騰飛之路;基本擺脫了長期的封閉狀態,開始融入國內、國際的交流與循環;基本擺脫了計劃經濟時代的束縛,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框架。正在以東方道教圣地、華夏平原綠洲、中國苔干之鄉、酒肉化機藥的嶄新形象,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渦陽歷史悠久,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即誕于渦陽縣閘北鎮鄭店村。渦陽漢為城父、山桑、至縣地,北魏、北齊曾置渦陽、丹城、龍山縣。隋改置肥水縣。清同治三年(1864),由亳州、宿州、阜陽、蒙城析置渦陽縣。因襲北魏渦陽縣名而命名。
渦陽漢為城父、山桑、至縣地,北魏、北齊曾置渦陽、丹城、龍山縣。隋改置肥水縣。清同治三年(1864),由亳州、宿州、阜陽、蒙城析置渦陽縣,因襲北魏渦陽縣名而命名。《水經注》:渦水“又東南逕渦陽城北”。可見渦陽在設縣之初即在渦水之南。應名渦陰,取名“渦陽”名實不符。一九四九年三月,劃雪渦、渦陽、渦亳合并為渦陽縣,1979年,撤銷地區革委會,恢復阜陽行政公署,仍轄渦陽縣。2000年5月國務院批準新的地級亳州市成立,渦陽縣由阜陽市劃入亳州市。
2000年,渦陽縣轄22個鎮、4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293192人,其中:城關鎮 92883 城西鎮 42155 城東鎮 31138 西陽鎮 37261 雙廟鎮 52951 楚店鎮 45717 高公鎮 37651 閘北鎮 50666 高爐鎮 45198 曹市鎮 59343 青疃鎮 65125 石弓鎮 47629 龍山鎮 63864 義門鎮 51996 新興鎮 51814 臨湖鎮 58073 丹城鎮 54250 馬店集鎮 43978 花溝鎮 50516 店集鎮 33554 陳大鎮 47658 牌坊鎮 46789 耿皇鄉 27674 公吉寺鄉 44162 標里鄉 50279 張老家鄉 43668 單集林場虛擬鄉 17200
2003年底,渦陽縣戶籍人口138.78萬人。全縣國土面積2107平方千米,其中城區規劃面積12.4平方千米。
2004年底,渦陽縣轄24個鎮、2個鄉。
2007·中國渦陽首屆老子文化節描述
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充分挖掘老子文化豐厚底蘊,由安徽省文化廳、亳州市政府主辦,渦陽縣政府承辦,安徽省社科院、省社科聯、安徽大學 、新安晚報社、安徽雙輪集團協辦的2007中國·渦陽首屆老子文化節暨天靜宮二期工程落成慶典于金秋十月隆重舉 ,10月27日上午,在隆隆的禮炮聲中,2007中國·渦陽首屆老子文化節暨天靜宮二期工程落成慶典隆重開幕。中國社科院、中國道協、安徽省政協、安徽省文化廳、安徽省道協、亳州市和渦陽縣領導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道教界人士1500余人出席開幕式。香港道教聯合會、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北京白云觀管委會、重慶市道教協會等100多個單位或個人發來了賀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黃信陽在開幕式上說,渦陽天靜宮是中國先秦偉大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誕生地,始建于東漢,鼎盛于唐宋,毀于清末戰亂。為紀念一代圣哲老子,保護和搶救民族文化遺產,發展老子故里旅游觀光事業,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港臺道界尊道重德人士馬炳文、譚兆、侯寶垣三位老人,多方募捐善款,為重修工程做出重大貢獻。渦陽各界人士共同努力,10余年傾力相助,終于使天靜宮復屹于古相大地,重展昔日風采,可喜可賀,功不可沒。香港重建老子故里中太清宮(渦陽天靜宮)籌委會譚志豪先生動情地說:“我的父親譚兆先生一生致力于公益事業,廣施善緣,這次為渦陽天靜宮捐資重修,今日得以落成,收獲了豐碩的善果,必將會使老子文化發揚光大。”譚志豪先生殷切希望,當地政府和有關方面要把渦陽天靜宮繼續建設好、管理好,使這一道家祖庭發揮應有的作用,為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更大貢獻。
道家文化的始祖——老子,僅有一本五千言《道德經》留存于世,留下了許多難解的文化謎團。為揭開老子故里神秘面紗,文化節前夕,中國教育電視臺、中國文化報、安徽日報、安徽衛視、新安晚報等媒體相繼派出記者進行實地考察,覓道求源。史書記載,老子故里“在瀨鄉之東,渦水處其陽”、“渦水北有老子廟”、“距谷水流匯渦河處附近”。許多記者從渦河上游的河南太康、鹿邑,至安徽亳州、渦陽、蒙城,徒步百余公里,沿途考對了渦河中下游多處地理方位,發現渦陽天靜宮地處渦河北岸,并有渦河與谷水(武家河)在此處交會,地域方位與史書記載完全一致。《大明一統志》、《大明中都志》、《大清一統志》、《欽定四庫全書·江南通志》、多版《亳州志》、《渦陽縣志》等典籍方志均明確記載:“天靜宮在亳縣東120里,老子所生之地,后人建宮以尊奉之。元至順三年重建,張起嚴撰碑。”1990年以來,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安徽省文物局、省考古研究所等多批專家對渦陽天靜宮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收集元代以來敕建碑、敕修碑20余塊,其中包括元翰林學士張起嚴所撰《天靜宮興造碑》,出土了漢、唐、宋各代建筑構件千余件及墊基“祥符元寶”銅錢。 1992年6月,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對渦陽天靜宮遺址進行發掘后的考古小結指出:渦陽天靜宮遺址范圍包括鄭店村在內約200萬平方米,地面散見自史前大汶口文化晚期、龍山文化及東周、漢至宋、元諸時期遺物。將此處視為老子故里建祠奉祀已延續近兩千年,足以使該遺址成為一處歷史文化勝跡,“從繼承、弘揚中國古代著名哲人老子思想精華的角度來看,今日重修老子紀念性建筑是有積極意義的。”遺址內出土文物萬余件,許多瓷器底部墨書“宮”字款識,表明屬天靜宮宮中用品;“敕撰”和“混元降口”等銘文表明了古代天靜宮的重要地位。 史料記載的老子故里四大特有標志景觀,一是流星園,相傳老子降誕時,有流星飛降成園,1991年2月,發現古流星園遺址,出土“古流星園”和“老子故里”古石匾額各一塊;二是九龍井,1992年8月,九龍井在古流星園遺址周圍相繼出土,專家確定,其中一眼為春秋時期的瓦圈井,共17層,其余八眼曾在漢、宋時修整過,印證了“萬鶴翔空,九龍吐水,以浴圣姿,龍出之處,因成九井”的古籍記載;三是圣母墓,在渦陽天靜宮東一里許、鄭店村東北角,有一座高大墳丘,這里埋葬著老子的母親,渦陽人因忌諱老子姓,至今仍稱李子為“輝子”;四是尹喜墓,天靜宮向東約兩公里,有一高9米、占地1000平方米的墳丘,俗稱尹子孤堆;解放初,渦陽人曹林帶頭扒墓,后被強行制止,此事成為典故,“曹林扒墓”曾入選《新華字典》詞條。
2007中國·渦陽首屆老子文化節期間,組委會舉行“老子文化高端論壇”。本次論壇收到論文近百篇,12位專家學者圍繞“傳承·共享·和諧——老子思想及其應用價值”主題發表了精彩的演講。
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胡孚琛教授,以《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為題,闡述了道家文明是“龍的文明”的觀點,認為:道學的生態文化是人類最初的文明,也必將是人類最題。上海市宗教學會會員王振川以《我說老子故里》為題,詳盡介紹了自己10余年潛心研究考證老子故里之謎的心得,得出了“渦陽天靜宮即老子出生地”的結論,認為,中國有個“道文化圈”,沿渦淮、北起亳州、南至壽縣、渦陽(老子故里)、蒙城(莊子故里)是道家文化圈的中心,渦陽如期舉辦首屆老子文化節是正當其地,恰逢其時,盼能擔當大任、長辦不衰。中國道教協會副秘書長袁志鴻,以《老子思想在道教及社會的價值和體現》為題,分析了老子思想在道教和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認為:當今社會人們物質生活豐富多彩,但精神生活非常需要用老子思想進行熏陶,老子思想在社會歷史的進程中應用廣泛,為社會的文明進步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古代亳州是中華文化輝煌的區域,是老子、莊子、彭祖、范蠡等著名歷史人物的故鄉,安徽渦陽舉辦“老子思想及其應用價值”研討會很有必要。安徽大學哲學系主任李霞教授以及香港道教聯合會博士湯偉俠、湖北武當山道教協會會長李玄辛、四川成都大學張粹然教授等也發表了精彩的演講。
渦陽珍稀特產——苔干
渦陽苔干是我國一個稀有珍貴的天然綠色食品,在當地加工種植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清朝康熙和乾隆年間均作為貢品納入皇宮,幫又名為“貢菜”;1958年周總理品嘗此菜時,因清脆有聲,被他命之為“響菜”;83年首次出口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吃起來又有海蜇的響脆志,又以“山蟄菜”名揚海外。 自八五年至今,渦陽苔干連續多次獲得國內、國際展銷大獎。八六年獲深圳展銷會暢銷商品;八八年獲北京農業博覽會金獎;九一年被國家農業部、財政部列為“八五”期間全國最大的名、特、優項目進行開發;九二年獲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特別獎;九五年被列為北京第四屆世好會“專用貢菜”,同時渦陽縣被國家命名為“中國苔干(貢菜)之鄉”;九九年獲安徽省和國家級名牌家產品,其“義門牌”和“真源牌”苔干相繼被國家命名為“綠色產品”。 渦陽苔干雖系干品,但經清水泡發后,具有“色澤翠綠,響脆有聲,味甘鮮美,爽口提神之特色,故以“清新素雅”著稱于世,倍受海內外消費者青睞。據中國農科院蔬菜所分析化驗,該菜具有較高的營養和醫療價值,含有20多種人體必須的礦物質及氨基酸,具有降血壓,通經脈,活血健腦,開胸利氣,壯筋骨,抗衰老,清熱解毒,預防高血壓,冠心病等功效。此菜吃法多樣,它既可單獨成菜,又可以拼盤成菜,既可以涼拌,又可以熱炒;既可以制作中餐,又可以調西餐。咸甜麻辣均可,暈素煎煮皆宜,是其它蔬菜所無法比擬的。
高爐家酒
“漢三杰聞香下馬,高爐酒十里飄香”,千年古鎮高爐自古就以“酒鄉”著稱。悠悠渦河發源于河南鹿邑,流經安徽亳州、渦陽、蒙城,于蚌埠匯入淮河,經流長江、奔涌入海。八百里渦河滋潤了兩岸的沃土,在高爐這個地方拐了個大彎,就像母親溫暖的雙臂把這里的人們溫柔的擁抱。這里的水質和氣候十分有益微生物菌的繁殖,并且采自地下300米的優質礦泉水,甘甜純凈,四項礦物質達標,當地的老百姓因常飲用此水,人均壽命也比全國平均壽命延長10歲左右。這里土質肥沃,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盛產高粱、玉米、大麥、小麥、碗豆等釀酒原料,加上雨量充足,日照均勻,為高爐美酒的出品提供了天然的地理環境,可謂“美酒自然天成”。
高爐的釀酒史可上溯2000多年,早在春秋時期,道教鼻祖老子曾沿渦河順流而下,行至高爐,見此處土肥水美,民風淳樸,于是欣然駐足,開坊燒酒,誠招天下文人騷客,把酒臨風,共敘人生、宇宙,而“老子家酒”的美譽也隨著多情的渦河水廣為流傳。
此后,一代梟雄,魏武大帝曹操胸懷一統江山之奇志,在高爐潛心練兵,為犒賞三軍,特建高爐數座,釀出美酒以解將士訓練、征戰之疲勞,高爐古鎮也由此得名。
一代又一代的釀酒人造就了高爐“酒鄉”的經典,給了雙輪酒業享用不盡的財富。
雙輪是幸運的,幸運在于它注定要吸收多種文明的滋養,高爐所在的渦陽縣乃至皖西北,歷史上就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商湯曾在亳州建都,蒙城的尉遲寺遺址被譽為“中國原始第一村”,這里還出土了五千年前的酒具等原始人生活、生產用品,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位于老子故里渦陽的太清宮是世界最大的道觀,朝圣者絡繹不絕,是全世界信仰道家文化的人們心目中的“圣地”。
這里處于中原文化和徽文化的交匯地帶,并且融匯了建安文化、道家文化、中醫藥文化、渦河文化,沿渦河水系誕生了曹操、華佗、老子、莊子、管仲等享譽世界的政治家、文學家、哲學家、醫學家。道家“清靜無為”、“道法自然”的深遂哲學思想賦予這里的人們以淳樸。遠古時,這里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安居樂業。曹操“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氣度給了人們以珍惜生命,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數千年的歷史人文積淀使高爐酒暢銷不衰,自古就有“暢飲高爐老君酒,神仙相陪天上游”的美譽。
名鄉重鎮
閘北鎮
閘北鎮隸屬安徽省渦陽縣,地處淮北平原,沿渦河北岸,呈“一”字形,S202線和徐阜鐵路穿境而過。全鎮所轄37個村委會,213個村民組,總人口5.5萬人,區域面積77.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7.1萬畝。2003年全鎮農業總產值可達1.6億元,年人均收入在2210元左右。閘北鎮是皖北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旅游名鎮、經濟強鎮和交通重鎮,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閘北鎮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資源豐富,鄉風純樸,美麗富繞。自行政區劃以來,在歷屆黨委政府扎實工作的基礎上,全鎮人民萬眾一心,奮力拼搏,開拓進取。現已形成獨特的三大資源優勢:一是煤炭資源豐富。據業內人士稱,我鎮境內地下煤炭儲量達上億噸。經多方努力,被列入國家“十五”計劃,由國家計委立項,國務院批準的,在我鎮境內的煤礦有三個。其中總投資達八億元的渦北煤礦,已正式啟動,按計劃將于2005年出煤。二是旅游資源豐厚。我鎮是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這里鐘靈敏秀,具有濃厚的人文景觀和歷史遺存。我國古老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思想創始人老子就涎生在我鎮的鄭店村。他所著的《道德經》短短五千言被稱為“萬經之王”,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精辟論斷被視為“自然法則”。世人為紀念他,從我國漢代起,在我鎮境內就修建老子廟,又名天靜宮。千余年來,老子廟的重修、重建工作斷斷續續。延至今日,如今高聳巍峨、規模宏大的老子廟及其園區,在海內外各界愛國人士的資助和縣、鎮兩級黨委、政府的積極爭取和共同努力下,已初具規模。構成皖北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截至2003年我鎮己成功舉辦了五屆老子廟會,讓世界矚目渦陽,使渦陽走向世界的目標,正逐步實現。當前,我鎮正處在加快經濟發展、實施“富民強鎮”的緊要關頭。渦北煤礦和老子廟旅游資源的開發。是我鎮加快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獨特優勢。我鎮黨委、政府決定抓住這一機遇,重點在招商引資、尋求合作伙伴上做文章,制定出一系列優惠政策。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除渦北煤礦已正式啟動外,與天靜宮的配套工程—谷水公園也被我鎮正式立項,開發武家河,建設旅游觀光帶。閘北鎮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縣直各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在鎮黨委、政府和全鎮5萬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正在逐步呈現出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朋友,閘北人民歡迎你來老子故里投資,來做客!
義門鎮
義門鎮位于渦陽縣西北部,豫皖兩省渦(陽)、永(城)亳(州)三縣市交界處。古為皖北重鎮是縣西、亳東,永南、太和北方圓百十里工農業產品的重要集散地,素有“苔鄉藥區蔬桐地;交通便利商貿城”之美稱。今以土特名產貢菜苔干為龍頭帶動農、工、商、建、運、服各業的蓬勃發展而著稱于世,被國家譽為“中國苔干之鄉”這里是海內外有識之士旅游觀光,創業發財的好去處。您一旦了解義門的過去,和現在,必將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極大的投資欲望。 義門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古曾設“真源縣衙“八廟宇林立,名勝眾多,是兵家練戰要地。如今義門轄13個居委會,22個行政村,國有土地面積59.7平方公里,5.86萬人(其中回民1.2萬人),5.7萬畝耕地;城區面積3.4平方公里,2.8萬人。無論是轄區面積、耕地和人口,還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綜合經濟實力,均居全縣舉足輕重的地位。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給義門帶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經濟建設奪取了一個又一個勝利。2002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6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80元。義門鎮是亳州市農業產業化個十大明星鄉鎮,蔬菜“十強鄉鎮“。苔干聞名于世,桐木遠銷日本。以苔干、藥材為主要支柱產業。實施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完善了“三線帶三基”工程的實施,創造了具有義門特色的三大種植基地,五大種植模式,年畝均收入3500元。2001年底義門苔干榮獲“第四屆中國特產文化節金獎”20O2年2月,以該鎮南窯行政村為中心的4000畝有機苔干種植基地。經過三年的轉換期,又獲歐盟(BEC)瑞士IMO有機產品認證中心頒證,成為全市唯一的一家通過國際認證的有機食品基地。義門鎮工業園區內有中外合資企業“中原綠色食品有限公司”、股份制企業“苔干公司”,安徽省頤生堂中藥飲片有限公司、渦陽源和堂中藥飲片有限公司、華義骨膠廠、華光紙品廠等50余家,鎮辦、村辦10余家。整個工業區年生產能力達7.07億元,現在的工業區已成為一片投資興業的寶地。義門交通、運輸、供電、通訊條件優越。S307省道、渦河鎮內穿過,東距渦陽、瞧阜鐵路23公里,西距藥都亳州京九鐵路快車道30公里。南臨阜陽機場100公里,均為水泥路面,僅用40 分鐘即可到達。郵電通訊發展迅速,城入微機控制。義門鎮人民將以誠摯的心情。積極的合作,本著投資者發財、義門發展的良好愿望,期盼您的到來,共創美好的未來。
曹市鎮
曹市鎮位于渦陽、蒙城、灘溪三縣交界處,渦宿公路橫貫境內。鎮轄總面積16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551公頃,人口6.6萬人,為亳州市第一農業大鎮。曹市鎮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地勢平坦,河流密布, 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境內北肥河、渡江溝、曹青河、殷家河等河流縱橫交錯密如蜘網,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曹市鎮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境內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殷家河畔的侯氏孤堆為仰韶文化的歷史遺跡;東大清宮為道家鼻祖老子故里;紅果城為三國魏武帝曹操屯兵之所;北肥河為趙宋時期主要運糧河道;石佛寺、柴村廟等古跡久負盛名;牛氏宋詞是新四這游擊隊第一次黨代會勝利召開的地方;彭雪楓、張震等將軍曾在這里留下英勇戰斗的足跡;輝山烈士墓下長眠著三百多名光榮殉國烈士的英靈;1994年軍委副主席張震同志故地重游,感慨萬千。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孕育了純樸善良的曹市人民;使曹市這塊風水寶地成為知識的沃上、智慧的海洋、文化圣地、道德之鄉曹市鎮物華天寶,資源豐富,盛產糧食、棉花、肉食、皮革。油料等農副產品,是國家商品糧及化質棉生產基地。近幾年來,鎮黨委、政府以三個代表為指導,帶領全鎮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膽改革,銳意進取與時俱進,抓農田基本建沒和產業結構調整,修通了柏油路,新建了變電所,開通了程控電話,改造了老集鎮發展了鎮辦企業,農業基本實現種養加、農工貿、產供銷一體化的現代生產模式。鎮辦軋花廠、肉聯廠、鑄造廠、波爾山羊養育基地等企業已成為曹市鎮經濟建設的支柱產業。醬醋廠、飼料廠、面粉廠、養雞廠、水泥預制廠等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矗立在工業小區內。糧食、蔬菜、黃牛、肉食、針識等一個個規范化的大市場倍受消費者青睞。商業街,城市型道路兩側一幢幢新穎別致具有現代化氣息的建筑拔地而起,集鎮建設日新月異,方興未艾。曹市集、輝山集、)煩河集、長營集、大清集在境內錯落分布,方便了群眾生活,繁榮了市場經濟。文化廣場,梆劇團等設施大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曹市這座古老美麗而又富饒的集鎮正煥發出新的青春,孕育著勃勃生機,宛如一顆范燦的明珠鑲嵌在渦北大地上,現已成為商賈投資的沃土、云集的海洋。曹市鎮黨委書記牛泉、鎮長孟杰攜全鎮人民竭誠歡迎社會各界人士光臨曹市。
龍山鎮
龍山位于渦陽縣城東北二十五華里處,因其境內有一龍山而得名,龍山鎮歷史悠久,人杰地靈,交通便利,資源豐富,自古以來一直是皖北重鎮。龍山鎮南臨閘北,北臨馬店集,東臨青町鎮是全縣三個重點鄉鎮之一。
歷史延革龍山轄三山,東四華里為東山(以稱獨山),西三華里為西山(又稱西塔山),龍山居中,古代因龍山起伏蜿如龍狀,名曰龍山。秦時屬泗水郡的至縣,漢高祖起義在沛,至縣屬沛,龍山仍屬至縣,歷代多有變遷,至清屬渦陽縣。龍山人民勤勞樸實,人才輩出,具有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特別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涌現出大批革命志士,他們的光輝業績為后人所傳誦。一九四零年新四軍第四師在師長彭雪楓的率領下在我鎮領導人民開展抗日斗爭,于同年四月二十二日發起了著名的“龍山戰役”,我軍攻克龍山,乘勝向東南推進數公里。一九四四年組織著名的“曹圩戰役”,擊斃擊傷日寇重北旅團和偽十五師一百三十余人,伏敵五百人,有力地打擊了敵寇和蔣匪的囂張氣焰。尤其是在一九四八年著名的淮海戰役中,龍山人民肩負著支前任務,涌現出不少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在中國革命的斗爭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在龍山南麓建有為紀念此次戰役而建的龍山烈士陵園,也是目前安徽省內惟一的貓頭鷹自然保護區。
龍山概況龍山鎮現有人口6.56萬人,擁有耕地9.4萬畝,境內有S202線和徐阜鐵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白洋河從龍山鎮中心穿過,龍山鎮依山傍水,受中原,齊魯文化和江淮文化的影響,融合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皖北文化.境內居民多喜歡聽豫劇,墜子,泗州戲等地方戲曲.龍山鎮教育配套設施齊全,有幼兒園一座,龍山小學,龍山二小等優秀基礎教育學校.現有渦陽縣境內惟一的一所農村完全高中----龍山中學,多年來以其扎實的辦學作風,輸送了大量的社會有用之材.龍山鎮通訊網絡健全,移動、聯通、電信覆蓋全鎮,通達各村,大大加強了與外界的信息交流。利用每年冬、春農閑時節,開展農田水利建設。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紅芋、黃豆為主,經濟作物有大蒜、西瓜、辣椒、薄荷、棉花等,多種蔬菜和中藥材。龍山鎮街道以三縱三橫為主要形式,近期開發的白洋河西商業步行街更使古老的集鎮煥發了新的青春,集鎮上醫院,郵電,金融,商業齊全,方便了群眾進行農副產品交易;各類批發、零售門市部,餐飲服務、肉類經營、干鮮果品、蔬菜攤點數百家,大大活躍了商業貿易。龍山有名的小吃有老隊長燒雞,胡四麻糊,張久廉割花燒餅等。
陳大鎮
陳大鎮位于渦陽縣城西部,北依渦河,西臨礁誠,東靠城西鎮,5307省道橫穿全境東西。本鎮現有20個行政村,147個自然村,51831人,占耕地66174百。本鎮歷史悠久,交通便利,市場繁榮,商品經濟發達,對外開放程度高,是國家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黃淮海治理區,農業綜合開發成效顯著。截止到2002年底,實現工農業產值1.8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268元,部分居民實現了小康目標。近年來,鎮黨委政府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立足本地資源和區位優勢,狠抓結構調整,實施精品戰略,加快招商引資,堅持務實創新,取得了工農業生產和社會進步事業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尤其是前于樓這幾年經濟迅速發展,先后建成3家鄉鎮加工企業,4家商品批發點,6家蘑菇種植場,此外前于樓還是我縣重要皖麥38的種植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