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訊:萬佛堂下有孔水洞,原為一巖溶洞穴,洞內有泉,水勢洶涌。洞壁存有陪大業十年(614年)刻經和隋唐時代雕像。刻經大部溺于水中。孔水洞由人工砌成高大的券口,是天然溶洞,洞內有泉,可乘舟駛入。離洞口不遠的石壁上有隋唐時代的造像和刻經。造像高1米,寬2.5米,依巖開鑿,總計6尊,與云崗、龍門石窟相似。1982年該洞一度干涸,曾出土動物化石、鐵器和7條唐代金龍。萬佛堂孔水洞的兩翼各有一座塔,左翼是小龕密布的花塔,遼代創建,通高約20米。右翼名叫“齡公和尚舍利塔”,創建于元代,為八角形七級密檐式,通高約18米。萬佛堂孔水洞是房山石經早期刻經地點之一,在“房山石經學”方面占有重要位置。為北京市級重點保護文物。另在洞附近小崗上有一座遼代華塔和一座元代磚塔,華塔上有“咸雍六年”、“壽昌七年”等題記和伎樂人磚雕,為探討我國華塔出現年代提供了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