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簡稱“航天科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前身為1956年10月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后經歷了第七機械工業部(1981年第八機械工業部并入)、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的歷史沿革。現有5個研究院、2個科研生產基地,控股6家上市公司,共計580余戶企事業單位,遍布全國各地。現有職工13萬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超過40%。在各類人才隊伍中,先后培養兩院院士15名,外聘12名院士為集團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顧問,并擁有一大批國家級知名專家和學者。擁有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以及專業門類配套齊全的科研生產體系。
航天科工以“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為企業使命,從事著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產業,是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中堅力量。航天科工始終堅持“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價值觀,大力發展航天防務技術,經過多年的勵精圖治,建立了完整的防空導彈武器系統、飛航導彈武器系統、固體運載火箭及空間技術產品等技術開發與研制生產體系,所研制的國防產品涉及陸、海、空、天、電磁等各個領域,形成了“生產一代、研制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協調發展格局。導彈武器裝備整體水平國內領先,部分專業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航天科工先后為國家提供了幾十種性能先進的導彈武器裝備,創造了我國國防武器裝備建設史上一個又一個輝煌的“第一”,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并在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工程等國家多個重大項目建設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國慶60周年閱兵盛典上,航天科工共有11型導彈武器系統、5型裝備底盤和4輛游行彩車接受了黨和人民的檢閱,約占全部閱兵裝備的四分之一,涉及陸軍、海軍、空軍、二炮等多兵種,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精神。
航天科工著眼于“大防務、大安全、大融合、大發展”理念,努力踐行“放飛神劍、收獲和平”的莊嚴承諾,積極拓展非傳統安全領域發展空間,在信息技術、裝備制造等方面開發了一系列軍民結合高技術產品。自主研制的防偽稅控系統、奧運安保科技系統、南水北調仿真系統、應急救援與保障裝備等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創新傳統導彈技術發展理念,成功開發“天網一號”低空慢速小目標探測與攔截系統、高空滅火裝置等“民用導彈”。服務國家經濟安全,努力打造“金稅、金卡、金盾”三大系統,從“平安奧運”成功拓展到“平安城市”,并進一步向智慧城市縱深區域邁進。重型特種車、電力裝備等重點項目市場份額不斷擴大,不僅實現了進口替代,部分裝備遠銷海外。在抗擊南方冰凍雨雪災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災害過程中,在我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和深圳大運會過程中,航天科工先進的技術和裝備發揮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彰顯了強大的航天高科技實力和中央企業“頂梁柱”的作用。
航天科工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經濟保持了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2012年實現營業收入1340億元,利潤總額 89.2億元,年末資產總額達1596億元,主要經濟指標連創新高。2007年以來,航天科工在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中始終位于A級行列,并且獲得任期業績考核A級和任期“業績優秀企業”稱號。航天科工是國家級創新型企業,自軍工集團成立以來先后獲得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連續兩個任期獲得國務院國資委對中央企業業績考核“科技創新特別獎”。
航天科工致力走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之路,統籌軍民兩業發展,突出“航天防務、信息技術、裝備制造”三大業務板塊,實施軍民融合、創新驅動、人才強企、質量制勝“四大戰略”,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今天,承載著50多年深厚文化積淀的航天科工正滿懷信心,朝著早日建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國際一流航天防務公司的目標闊步邁進。
聯系方式:
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阜成路甲8號航天科工大廈
郵編:10***
電話:(010)6837***
電話:(010)6837***
傳真:(010)6838***
網址:www.**sic.com.cn
郵箱:bgt[ta]**i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