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區是重慶市北面的一座衛星城,以濃郁的文化氛圍、著名的風景名勝、雄厚的科技實力、秀麗的花園城市而名揚四方。因有巨石伸入嘉陵江中,曰碚,又因在渝州之北,故名北碚。南齊時曾設東陽郡,清代為巴縣之白碚鎮。1916年設立江巴璧合特組峽防營。1923年改設峽防團務局。1936年,劃江北、璧山、巴縣的2鎮3鄉成立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為一等縣的地方行政機構。1942年改為北碚管理局,為一等縣設置。解放后,1950年成立重慶北碚行政管理處,后更名為川東行署北碚管理處。1951年,建立川東行署北碚市,為川東人民行政公署首府。1953年撤市改區,為重慶市第六區,為一等區。1955 年,定名為重慶市北碚區。1995年,原江北縣水土鎮、靜觀鎮等6鎮2鄉劃入北碚。
北碚是國家級儀器儀表研制基地,是重慶市的小型動力機械和玻璃制品生產基地。2003年,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6.7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4.7%,其中輕工業產值14.48億元,增長22.9%,重工業產值42.28億元,增長25.5%,實現工業增加值16.66億元,增長21.6%,工業產銷率達97.5%。主要支柱產品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全年生產自動化儀表及系統28.72萬臺,增長25.8%;汽車、摩托車配件9.76億元,增長52.3%;水泥111.47萬噸,增長24.6%;日用玻璃制品5.91萬噸,增長19.4%;原煤163.41萬噸,增長2.9%。形成了儀器儀表、機械制造、玻璃制品、光學電子、化工醫藥等六大行業為主導的工業經濟體系。北碚生產的記錄儀、測速儀、報警儀、柴油發電機組、人工刻花玻璃器皿、注射葡萄糖等20多種產品分別榮獲國家金獎、銀獎和金龍質量獎,100多個產品獲部優、省優、市優稱號。有100多個品種,出口到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北碚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有縉云山、北溫泉、嘉陵江小三峽、金刀峽、勝天湖等著名景點60多處; 有文物景點104處;其中列入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有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抗日名將張自忠墓;還有晏陽初、梁實秋、老舍等文化名人故居;北碚還是恐龍之鄉,已發掘恐龍化石遺址13處。
北碚是著名的花園城市。榮獲“國家級可持續發展綜合實驗區”、“全國首批風景名勝區”、“國家級山水園林城區”、“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市”。2003年獲建設部“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區有公園8座,小游園和綠化廣場 20多處。綠化面積5.52平方公里,綠化覆蓋面積5.76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30%以上,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0%以上,公共綠地1.15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綠地8.7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積達 14.3平方米。北溫泉公園集山、水、林、泉、洞、寺廟為一體,堪稱重慶市公園的典范。
北碚是全國文化教育衛生先進區。有普通高校4所,中專中學30所,小學109所,在校大中小學學生總數109200人。有醫院20所,全區擁有衛生技術人員 1992人,其中職業醫師932人,全區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1人。有各類科研機構67個,其中部級科研機構3所,中央、市屬大中型企業科研所 20家,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0000人,各類科研人員6000余人。儀表材料、工業自動化儀表和煤礦安全儀器、水文、光學、微電子、生物技術的技術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2002年經國家科技部、教育部批準,建立了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區。
北碚城郊商品農業極有特色。依托西南農業大學、西南師范大學等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堅持“優質、規模、高效”的原則,以建設西南生態農業產業示范區為龍頭,大力發展花卉、優質水果、無公害蔬菜、種苗、珍禽養殖等五大支柱產業。北碚已成為全國的柑桔科研基地、蠶種研制基地和我市重要的副食品供應基地。尤其是花木產業發展迅速,靜觀鎮被國家林業部評為重慶市唯一的“中國花木之鄉”。2004年5月,北碚區在靜觀鎮成功舉辦了重慶市第二屆花卉園藝博覽會。名優土特產品有縉云毛峰、北泉銀絲面、靜觀醋、三峽西瓜、447錦橙、北碚蜜柚、無核紅心柚等。
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70.76億元。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9億元,增長4 %;第二產業增加值37.27億元,增長14.8 %;第三產業增加值29億元,增長9.7 %。地方財政預算收入2.08億元,財政支出4.6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8.88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10993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4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75元。
北碚生態環境優美,青山常翠、碧水長流。縉云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長江上游亞 熱帶闊葉林植物寶庫,這道綠色生態屏障,減少了主城區的“熱島效應”。北碚氣候宜人、生態良好、環境優美。最適宜居家、求學、創業的“花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