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總則
新型智慧城市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其實質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管理和運行,進而為城市中的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成長。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為智慧經濟發展賦予了新的內涵,對智慧城市建設提出新的要求。
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智慧城市建設及網絡信息安全工作,2015年1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加強城市管理數字化平臺建設和功能整合,建設綜合性城市管理數據庫”。2016年10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以推行電子政務、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等為抓手,以數據集中和共享為途徑,建設全國一體化的國家大數據中心,推進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和服務”。2017年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推進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保障數據安全,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更好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2018年4月20日舉辦的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再次強調,必須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維護網絡安全,推動信息領域核心技術突破,發揮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主動參與網絡空間國際治理進程,自主創新推進網絡強國建設。
市委、市政府對智慧城市建設及網絡信息安全工作做了統一部署,市委五屆三次全會提出:統籌推進以交通網、水利網、環保網、信息網為重點的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2017年8月14日,市委書記陳敏爾主持召開主城片區各區工作座談會時強調:“要優化城市管理體系,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建設智慧城市,注重人文關懷,不斷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智能化、人性化水平。”2018年5月15日,市委書記陳敏爾在全市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握“一條主線”、突出“兩大抓手”、挖掘“三項價值”、抓好“四件事情”。“一條主線”即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兩大抓手”是一手抓數字產業化、一手抓產業數字化;“三項價值”即信息的商用價值、政用價值、民用價值;“四件事情”是抓好核心技術創新、培育引進網信龍頭企業、推進網信軍民融合、促進網信開放合作,為重慶經濟社會發展“賦能”。同時,《重慶市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指出,要“強化大數據智能技術在產業發展、政府管理、民生服務、公共產品、社會治理等領域的應用”,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家重要的智能產業基地和全國一流的大數據智能化應用示范之城,打造數字經濟先行示范區”;《重慶市“十三五”信息化規劃》中明確部署要“結合寬帶鄉村、中小城市基礎網絡完善等國家重大專項推進情況,擇優在部分區縣開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
九龍坡區積極響應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設及網絡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工作號召,2018年6月27日在全區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區委書記周勇提出“要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網絡優質內容需求為出發點,建設網絡強區,重視網絡發展、網絡應用、網絡治理和網絡安全,充分發揮大數據智能化的創新驅動引領作用,不斷擴大大數據智能化在‘商用'‘政用'和‘民用'范圍的深度挖掘應用,夯實網信事業發展的基礎保障”。《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打造智慧城市的意見》提出“把九龍坡建成具有轉型發展新引擎、融合發展新模式、智慧經濟新業態、現代都市新載體和智能低碳新生活內涵的智慧城市示范區,信息化水平走在全市前列”的奮斗目標。
圍繞上述要求,智慧九龍坡建設遵循的總體思路可概括為“1345”,即樹立“智匯九龍坡、云擁山水城”智慧城市建設總體目標,統籌推進各領域規劃建設;擬定“三年成示范、五年立標桿、八年創一流”的三步走策略,明確各階段建設內容及重點;打造“一張網”“一朵云”“一基庫”“一中心”四大賦能工程,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基礎條件;推進“共用、商用、政用、民用、公用”五大任務,有力支撐總體目標的實現。在此思路框架下定目標、定指標、定任務、定步驟、定重點,確保智慧九龍坡頂層設計方向明確、步驟清晰、推進有序。
第二章現狀分析
結合國家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以及問卷調研、現場訪談、資料分析等成果,從體制機制、智能設施、信息資源、惠民服務、城市治理、產業經濟、生態宜居以及網絡安全等8個維度對九龍坡智慧城市發展現狀進行全方位摸底,分析總結全區智慧城市建設所面臨的形勢與發展需求,為智慧九龍坡建設目標、建設任務、技術設計等提供依據。
一、發展基礎
(一)基本概況分析
九龍坡區位于重慶主城西南部,幅員面積432平方公里,轄8個街道、11個鎮,常住人口逾120萬人,城鎮化率93%。九龍坡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基礎堅實,開放條件優越,綜合配套完善,是重慶主城向西拓展的戰略樞紐和橋頭堡,也是成渝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支點。區內擁有全國首批5個國家綜合改革試點開發區之一的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并于2016年7月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目前市委、市政府正精心打造重慶高新區“升級版”,致力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西部創新中心。2016年6月,九龍坡區獲批創建全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城市示范基地,2017年4月,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30.4億元,2018年上半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59.8億元,區內4.75平方公里區域納入重慶自貿試驗區范圍,發展要素更加富集。
九龍坡區高度重視智慧城市建設工作,將其視作為推動傳統工業大區向現代經濟強區邁進、傳統城市向新型城市邁進、傳統社會向信息社會邁進的必由之路,2015年8月區政府專門印發《關于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打造智慧城市的意見》,將智慧城市建設任務上升到區級層面,擬定出總體思路、奮斗目標、建設方向和保障措施等,經過要素稟賦、比較優勢和戰略引領作用的相互疊加,全區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持續夯實、條件不斷改善。
——有支撐智慧城市建設的產業基礎。九龍坡區是重慶乃至中國西部的軍工重鎮、工業大區,依托國家級高新區和多個市級特色工業園區,已構建起汽車摩托車制造、有色金屬冶煉加工、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電子信息等主導產業集群,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千億元,位列全市第一陣營。近年來,通過滾動實施10大智能化改造項目等,全區工業信息化建設已經具備一定基礎,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超過45%,數字化設計工具應用率達60%;凱澤科技、梅安森科技等企業的10個應用化項目入選重慶市人工智能及物聯網項目庫名單,占全市總量的6.6%。全區戰略性新興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1%,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4%,“九龍制造”轉向“九龍智造”的步伐不斷加快。
——有匹配智慧城市建設的商業需求。九龍坡區市場主體眾多,數量達16.7萬戶,位居全市第一,占全市總量的6.9%。各類商業網點總量接近10萬個,大型商業設施面積約656.8萬平方米。樓宇經濟快速發展,重點樓宇達34棟,累計入駐企業達2150家,主營業務收入超180億元,稅收6.5億元。鎖定現代服務業24個門類方向持續發力,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62.8%,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文化服務業營業收入年增長率保持在50%以上,旅游收入年增長率保持在15%。西南地區首家“互聯網+金融+科技”的全國性綜合科技要素交易市場——重慶科技要素交易中心掛牌開業,重慶科技服務大市場累計實現交易額85億元。擁有金融機構117家,從業人員5000余人,銀行存貸款余額突破3500億元。擁有電商平臺網站115個,全區跨境電子商務實現進出口及結算突破2億元。服務業信息化發展持續向好,通過智慧城市建設提質服務業信息化建設的條件較為成熟。
——有承載智慧城市建設的網絡基礎。自2016年7月成功入選國家工信部“寬帶中國”示范城市以來,九龍坡區強力實施“光網九龍坡”工程,推進城鄉寬帶網絡光纖到戶,城市光纖到樓入戶率100%,行政村光纖寬帶通達率98%;大力實施“無線九龍坡”工程,新建改建基站700個,4G基站總量達4914個,4G用戶普及率超98%,正積極爭取5G商用試點。信息大通道建設進度提速,大力推進物聯網專用通信網絡建設,加快布局廣覆蓋、大連接、低功耗的NB-IoT基礎設施,到2018年底,力爭實現窄帶物聯網東部城區全覆蓋。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升級提速,科園六路和奧體路兩地試點安裝智慧燈桿172套。公共區域免費無線局域網建設提速,啟動基于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規模部署工作,通過新建、整合和改造,已逐步在商圈、酒店、醫院、旅游景區、廣場公園、行政中心等公共服務場所實現免費Wi-Fi覆蓋。網絡基礎設施的覆蓋率、綜合利用率逐年攀高,信息網絡的承載能力不斷增強。
——有契合智慧城市建設的探索實踐。近年來,九龍坡區在運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公共服務保障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嘗試。智能交通方面,建設有智慧公路子系統、公路數字化檔案及智慧停車系統;智慧旅游方面,建設有景區電子導覽系統、旅游公共服務平臺以及旅游行業信息管理;智慧醫療方面,加強了與全市優質醫療資源的互聯互通,健全醫療信息資源共享體系,探索衛生計生與醫保、食藥監、民政、公安等部門之間數據共享;智慧教育方面,完成“三通兩平臺”建設,加快九龍坡區教育云平臺建設;智能商務方面,加快建設楊家坪、石橋鋪“智慧商圈”,開發智慧商圈移動終端APP、智慧商圈網,建設電子商務大數據中心;智慧警務方面,依托市公安局警務云平臺對民生服務工作進行大數據管理,在全市率先開發“民生警務互動助手”,推進“雪亮工程”項目,推動全區重點公共區域、重點單位、重點領域、背街小巷等視頻監控資源建設與聯網。這些應用嘗試,都是智慧城市建設框架下的有益探索和生動實踐,為下步工作開展積累了經驗、積蓄了力量。
(二)信息化發展現狀分析
近年來,九龍坡區統籌推進各領域信息化建設,在組織領導、智能基礎設施、數據資源開放、惠民服務、現代化城市治理、產業經濟創新、生態宜居環境改善、網絡安全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信息化建設組織機制體系不斷強化
成立九龍坡區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小組,下設九龍坡區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區智慧辦”),出臺《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打造智慧城市的意見(九龍坡府發〔2015〕25號)》、《重慶市九龍坡區智慧城市建設項目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等一系列智慧城市建設指導文件,明確建設方向、投資范圍、決策主體、責任主體、監管主體,并多次召開全區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小組會議,研究與部署九龍坡區智慧城市建設推進工作和體制機制改革事項。成立全區網絡和信息安全領導小組,明確牽頭部門,強化對全區網絡信息安全的管理。
2.智能設施建設不斷增強
基礎通信網絡逐步優化。全區共建成Wi-Fi熱點5000余個,重點覆蓋政府、商圈、醫院、學校、車站等人流密集區域;全區行政村(社)光纖寬帶通達218個,通達率達100%,全區寬帶用戶數78.92萬戶,其中光纖到戶54.8萬戶,占比69.44%。全區行政村(社)有線電視開通218個,開通率達100%,有線電視用戶數37.2萬戶。電子政務網絡初步建成。全區現有市級專網18個,主要用于部署國家、市級垂直業務系統;電子政務外網以等保三級標準建設,覆蓋全區一、二級單位170余個,形成國家、市、區、鎮街“四級”網絡;電子政務內網屬涉密網絡,與電子政務外網物理隔離,上連市委機要局,橫向連接機關大院內10個部門;政府互聯網建設方面,96個區級部門和鎮街共享一個互聯網出口,網絡出口帶寬達1.6G。計算存儲滿足當前需求。全區現有獨立機房24個,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由主管部門自行維護;全區共有服務器160余臺,存儲設備84套(約6300T),基本滿足當前業務需求。基礎感知網初具規模。全區共建成視頻監控約37000路,高清攝像頭占比50%,約10%的視頻監控資源已接入公安視頻聯網平臺。平均83路/平方公里(重慶市66路/平方公里),支撐公共安全、校園安保、市政管理、交通監控等業務,與深圳市205路/平方公里、上海市158路/平方公里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全區有124個重點污染源企業,目前已完成44個點位的自動監控;建成交通噪聲監測點15個;全區共有29個水庫,建成水庫安全監測系統對全區12座水庫進行監控;建成45套危險源監測系統對全區部分化糞池進行監控;建設了20套藥品批發企業倉庫溫濕度傳感器,實現溫濕度自動監控;視頻監控系統覆蓋天然水域漁船重點停靠點,注冊漁船均安裝GPS定位系統;全區533輛客運車輛安裝了GPS定位系統及3G視頻監控系統,接入市客車聯網平臺,實現市、區、企業三級管控。
3.部門數據資源逐步沉淀
數據資源逐步沉淀。全區已有35家單位實現行業業務數據資源本地存儲與應用,涵蓋環保、民政、國土、綜治、公安、城管、房管、財政、教育、醫療、消防、應急、信訪、稅務等業務數據。具體如區環保局已建環保行政審批系統數據庫,主要存儲企業基本信息、建設項目環評審批相關信息、排污許可相關信息,數據量約8萬條;區國土分局已建國土資源“一張圖”系統數據庫,共存儲數據量約2萬條,檔案查詢系統數據庫存儲數據量約32萬條;區城管局已建城市管理系統數據庫,存儲數量約172萬條;區綜治辦掌握全區特殊人員信息檔案,主要存儲全區11類特殊人員信息;區公安分局已建二代居民身份證人口信息庫,存儲約120萬條居民身份證數據;區食品藥品監管分局已建四品一械監管數據庫,主要存儲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數據,包括監管對象、行政許可、日常監管、行政執法、質量安全、藥品質量追溯等,數據量超過1000萬條;區衛生計生委已建電子病歷、居民健康檔案庫,主要存儲病歷概要、西藥處方、住院病案首頁、住院醫囑等信息,病歷概要約3.2萬條,西藥處方約33.8萬條,住院病案首頁約3.9萬條,住院醫囑約3.1萬條。積極探索部門間信息共享。經過多年業務發展與信息系統建設,全區各委辦局、鎮(街)共建設與使用信息系統約293個,其中,國家垂直信息系統65個、重慶市垂直信息系統152個、九龍坡區自建信息系統76個,各系統基本能夠滿足部門日常業務需求。
4.惠民服務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
行政審批信息化建設不斷深化。建成區、鎮(街)、村(社)三級便民利民服務體系,利用全市統一的網上行政審批平臺,支撐429項事項辦理,占全區行政審批服務事項93.7%,即辦率63.2%,辦結率達99.7%。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不斷增強。建成區衛生信息專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信息系統、區人口健康信息平臺等基礎設施;醫院管理信息系統(HIS)和電子病歷系統(EMR)已覆蓋所有醫療機構,實驗室管理信息系統(LIS)和醫學影像管理系統(PACS)已覆蓋6家公立醫院。教育系統信息化建設穩步發展。啟動教育信息化“三通”建設,校園網建設率100%,中小學“班班通”和職業學校“室室通”建設率100%,逐步推進云課堂試點工作。人社系統信息化建設長足進步。精心打造“一心一院三平臺”區級人力社保平臺,辦理就業社保、人事人才、勞動調處等業務;金保二期工程覆蓋19個鎮(街),延伸至218個村(社),實現26項業務前移,服務群眾近100萬人;文化體育信息化建設穩步推進。初步形成“東部核心文化圈”“西部中心文化圈”“鎮街綜合文化圈”“村社保障文化圈”四級立體化服務網絡,建成“悅動九龍”平臺,提供賽事資訊、活動宣傳等服務。扶貧幫困工作實現信息化管理。建成區精準扶貧綜合管理平臺,為1.1萬戶、1.5萬人的貧困群體建立檔案,實現扶貧工作全過程可視化管理。養老服務信息化建設不斷完善。建成社區養老信息服務平臺,提供緊急救援、遠程定位等9大類支援服務以及助潔、助餐、助浴等8大類實體服務。基層社區信息化建設持續推進。部分鎮街試點智慧社區建設,逐步整合部分政務、公共服務、社區商業等服務事項。
5.城市治理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
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不斷完善。利用綜合巡查云平臺、重慶市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工地安全衛士等系統實現對區市政、園林、工地等方面的信息采集與管理;利用重慶市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完成數字城管系統案卷及12319投訴案卷的即時派遣。公共安全信息化防控體系初步形成。實現重點場所、公共場所、臨時性大型活動場所、重點旅游景點等視頻監控管理,在重點商圈開展安全+智慧消防系統建設。城市應急指揮信息平臺建設初步完成。完成應指工程內場環境工程建設、系統工程建設、前端視頻鏡頭感知系統建設。社會綜治信息化建設不斷加強。矛盾排查、安全防范、網格管理、政策宣傳等工作進程均實現信息化改造,使用重慶市網上信訪信息系統分類管理群眾來信來訪事件。交通管理與運輸服務信息系統建設較為完備。建有350兆無線數字集群通信系統以及交通指揮中心大廳、交通信號控制系統、交通視頻監控系統、交通違法行為監測記錄系統、機動車緝查布控系統、警用車輛定位及單兵系統、交通信息發布系統等。社會信用體系信息化平臺啟動建設。“信用九龍坡”社會信用體系平臺建設工作持續推進,以企業法人數據庫為基礎,按照統一的征信規則,建立企業信用檔案庫,利用大數據技術,運用科學分析模型,適時反映出企業動態的信用狀況。城市規劃建設信息化統籌能力增強。構建地理空間信息庫、城鄉規劃綜合數據庫和綜合區情系統,初步形成智能規劃支持體系;建設“一張圖”系統,在保護耕地與基本農田方面實現“按圖管理”。
6.產業信息化發展水平提升
兩化融合水平不斷提升。信息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過程控制、節能減排、供應鏈管理中得到廣泛應用;CAD、CAM、CAPP、PDM、ERP等工業輔助設計、生產控制及管理軟件普遍應用;機器人、數控機床等智能裝備廣泛應用。服務業企業信息化建設加快。以重慶科技服務大市場為核心,建設線上網絡平臺——重慶創新驛站,提供政務服務、科技金融服務、創新工場服務、法律工程財會服務、儀器設備服務、技術咨詢與評估、技術轉移服務、知識產權服務、技術合同登記以及創新人才服務;國家質檢中心基地、金域醫學檢驗等重點項目加快推進,打造西部檢驗檢測高地。商貿領域信息化發展加快。打造西部地區首個基于政府產業園的“重慶高新區-英特爾聯合眾創空間”;“阿里巴巴·重慶高新區產業帶”入駐商戶1300家,重慶高技術創業中心等3家機構成為全市僅有的年度獲評國家A類等級的孵化器,市級以上眾創空間達19家;楊家坪商圈初步實現商圈核心公共區域Wi-Fi覆蓋;安裝20臺智能觸摸終端,為消費者提供信息查詢、預定、快捷支付等服務;開通商圈公眾微信號“Hi九龍淘”與商圈手機APP“羊圈”,提供在線購物、逛街導航、打折促銷信息發布等服務,建設智能監控系統,智能巡檢系統,初步實現商圈的智慧化管理。物流產業初步應用信息手段。部分冷鏈物流啟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推動設立了重慶首個冷鏈物流保稅倉。園區樓宇經濟發展實現信息化輔助。使用區樓宇綜合統計平臺對全區27棟樓宇經濟數據集中采集,推動網格化管理高效落實。旅游智慧化服務不斷發展。華、可控。
三、總體目標
到2022年底,建成高速泛在、集約共享的信息基礎設施,全域高新、開放共贏的數字經濟格局,協同聯動、精細精準的城市治理體系,智能便捷、共建共享的三宜山水城區,實現“信息一‘網'采集、數據一‘心'匯聚、應用一‘云'承載、服務一‘號'通辦、全局一‘腦'掌控”,達成“智匯九龍坡、云擁山水城”工作目標,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新型智慧城市應用樣板,將九龍坡打造成為重慶市乃至西部地區數據匯聚應用創新示范區、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標桿區。
四、主要指標
參照國家《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2016年)》,參考國務院《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開展信息惠民試點實施方案》、《重慶市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8—2020年)》、《重慶市智慧城市發展總體規劃(2016—2020)》、《重慶市“十三五”信息化規劃》、《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打造智慧城市的意見》、《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智慧城管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結合智慧九龍坡發展現狀和未來建設需求,對標國內智慧城市建設先進地區,擬定五個方面的指標體系。
巖旅游風景區智慧旅游在全市率先建成,重點游覽區域Wi-Fi覆蓋率達到95%以上,建成電子門票智能管理系統、景區出入口智能監控系統、數字導游、數字虛擬景區等;動物園建設智慧導覽系統為游客提供景區簡介、場館介紹、科普活動、視頻資料、園區地圖、周邊資源等信息;區旅游電商平臺已吸引整合轄區70家企業入駐,200余種旅游產品上線銷售。
7.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不斷推進
監測手段初步實現信息化。建成3個空氣污染源監測點,2個功能區噪聲監測點,13個交通噪聲監測點,44個重點污染源企業自動監控點,提升了污染防控信息化管理水平。水資源管理初步實現信息化。全區12座水庫實現信息化防汛管理,共安裝37臺攝像機,主要對大壩進行監控,同步監測水位;依托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實現雨量監控與中小河流水位數據監測,為三防業務管理、防汛指揮、決策調度提供科學、高效的支撐手段。森林資源管理初步實現信息化。進山路口建設有6處視頻監控點,對過往車輛進行監控;使用林信通對轄區內森林實現森林病蟲害防治監測、森林管護、林火監測的巡查。節能減排管理初步實現信息化。全區8000余盞路燈正逐步進行LED節能+智能化改造,配建路燈控制平臺;積極探索將九龍半島打造為區域集中供冷供熱和“高星級”綠色建筑集中連片建設區。
8.網絡安全保障不斷加強
信息安全基礎設施不斷夯實,擁有萬兆防火墻、上網行為管理、漏洞掃描、網頁防篡改等安全類設備約40臺,安全防護體系、容災備份體系、網絡監管體系、安全測評體系建設有序推進,網絡輿論管理和引導水平進一步提升,網絡實名認證體系加速推行。
(三)評估情況分析
為進一步明晰智慧九龍坡建設發展的優勢與不足,根據《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2016年)》(以下簡稱《評價指標》)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二級指標分項,結合全國重要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設指標數據,主要從惠民服務、精準治理、生態宜居、智能設施、信息資源、網絡安全、改革創新、市民體驗等八個方面,對九龍坡智慧城市整體建設情況進行評估分析。具體指標介紹詳見附件1,具體評價得分詳見附件2。
九龍坡智慧城市整體發展情況如圖2-1所示,采用雷達圖靜態分析法將九龍坡評價一級指標得分率與全國最高得分率進行橫向比較,除智能設施得分較為靠前外,網絡安全、信息資源、生態宜居、精準治理、惠民服務、市民體驗、改革創新等七個方面和全國最高水平均存在較大差距。
圖2-1九龍坡區新型智慧城市評價一級指標對比分析圖
二、存在的問題及發展需求
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支撐,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引領的科技革命正在成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使得以信息技術手段提升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務能力,推動產業經濟快速發展成為可能。結合九龍坡區信息化發展實際,從全區智能基礎設施發展、城市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優質惠民服務、城市精細精準治理、產業經濟創新發展、生態宜居環境保護、網絡安全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等方面綜合分析智慧九龍坡的發展需求。
(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需求
1.組織模式創新方面。由于條塊分割管理體制,導致智慧城市建設權責不明、執行不到位。因此需充分發揮區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小組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作用;需嚴格貫徹執行《區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小組相關會議議事規則》,充分調動區智慧辦在頂層設計編制、項目協調、招商洽談等方面的積極主動性,配合領導小組加強項目管控力度;根據區級各部門職能職責及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專業領域需求成立工作專班,明確牽頭部門及配合部門,具體負責方案編制、推進實施和重大事項協調指導工作;明確各行業領域牽頭部門及配合部門;加強與第三方機構的合作,組建運營機構,對項目進行總體技術把關,確保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整體成效。
2.制度創新方面。針對全區數據共享開放程度低、各部門信息化建設管理考核工作落實不夠等問題,需積極落實公共信息資源開放政策,研究制定公共信息資源開放管理辦法;需制定安全責任追究制度,建立政務數據和重要行業數據的容災備份、使用管理和安全跟蹤追溯制度;需建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督查考核機制,建立涵蓋工作推進效果、過程、進度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對各部門、各鎮(街)進行績效考評,考評結果納入全區年度綜合目標考核。需建立項目評審機制,規范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年度安排、立項審批、項目預算和資金籌措,招投標、重大建設項目稽察等工作。需強化城市運行管理機制保障,創新網格員隊伍管理模式,推動網格員隊伍改革,健全網格員隊伍管理制度,制定事件分類分級標準。
3.資金與人才支撐方面。針對現有信息系統建設基本依靠財政投資,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度不夠;全區信息化人才數量、專業能力與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需求不匹配,缺乏針對創新信息化人才培養、引進和激勵機制等問題,需加強資金聚焦,統一安排、集中使用建設項目資金,圍繞重點發展領域和關鍵環節,優先保障重大項目的資金需求;需積極爭取國家、重慶市對智慧九龍坡建設政策和資金支持。同時需制定適應智慧九龍坡建設要求的人才戰略和措施,如組建、引入智慧城市相關技術、應用的研發機構和技術團隊,抓好全區各級干部的信息化知識和技能培訓等,加強與智慧城市專業咨詢機構的合作。
(二)基礎設施優化提升需求
1.基礎通信網絡方面。基站選址和建設推進困難,農村偏遠地區以及城市重點室內場所
2.全區計算存儲資源方面。機房重復建設,計算存儲資源利用率不足,整體投入成本過高,以及各單位獨立運維,出現問題不能及時解決,運維費用較高等問題。因此需在盤活現有資源的基礎上,統籌全區計算存儲資源的建設,通過虛擬分拆技術,實現計算資源的同構化和可度量化,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統一管理,支撐全區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有效減少重復投資,縮減項目建設周期。
3.電子政務網方面。由于電子政務外網建設時間較早,現有設備性能和網絡帶寬難以支撐未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需求;同時電子政務內網僅覆蓋機關大院內10個職能部門,覆蓋范圍小,未部署區級應用系統,無法有效支撐政府敏感數據的存儲和傳遞;政府互聯網存在雙重建設,使用成本高等問題。因此需在盤活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對電子政務網絡進行擴容升級,同時打通與各職能部門業務專網相聯接,為數據的互聯互通提供基礎,全面支撐未來新型智慧城市業務系統建設、覆蓋需求。
4.城市物聯網感知體系建設方面。存在基礎感知設施覆蓋不足,缺乏共建共享等問題,如全區刑事高發區域、重點安保單位、治安復雜地段以及主要公共區域、重點場所、街道、背街小巷等區域視頻監控覆蓋不足,與深圳、上海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地下管網、城市部件等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感知和監控管理基本缺失;未實現重點污染企業監控全覆蓋。同時全區感知設施未能有效整合,各職能部門單獨建設,標準不一,難以實現共享共用,導致重復建設。因此需加大全區感知體系建設,一方面根據實際業務需求對感知網絡進行補點完善,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統一的物聯網接入平臺,對感知設備進行統一接入與管理、統一服務共享、統一標識與尋址,同時整合接入現有物聯感知設備,打造一體化全方位的物聯網感知體系,實現區各部門感知設備的共建和感知數據的共享。
(三)數據資源開放共享需求
1.數據資源匯聚融合方面。數據未能實現互聯互通,跨部門數據共享大多通過郵件、QQ、紙質文檔等傳統手段進行,基層工作人員存在重復錄入現象。經過初步調研,全區共49個單位,提出了289類數據共享需求,共44個單位提出可共享187類數據。當前大多業務數據以紙質文檔或電子臺賬形式存檔,數據供需內容存在較大不匹配;人口、法人和地理信息等基礎數據庫尚未建立,同時大多數據由市級部門統一管理,區級部門無法獲取相應數據,導致數據匯聚融合困難。因此,需要統籌建設全區人口庫、法人庫、地理空間庫、電子證照庫等基礎數據庫,逐步建設惠民服務、城市治理、產業經濟、生態等專題數據庫以及城市大數據庫。需根據各部門的數據共享需求建立統一的數據模型、統一的數據體系、統一的數據標準及協議,為數據跨部門、跨領域的互通共融提供基礎。
2.統一共性支撐能力方面。全區未建立統一的數據交換共享平臺,跨部門數據共享大多通過郵件、QQ、紙質文檔等傳統手段進行,信息核對靠人工完成,耗費時間長,效率低;同時未建設統一的門戶服務、身份認證服務、資源管理服務、地理信息服務等,系統存在重復建設,基層工作人員辦理業務時需多次登陸、重復錄入。因此需建立全區統一數據交換共享平臺,實現與市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的對接,縱向實現市、區、鎮(街)三級數據交換共享,橫向打通各部門業務系統,實現部門間業務協同和指揮聯動。需提供統一的門戶服務、身份認證服務、資源管理服務、地理信息服務等,支撐全區各部門業務應用,避免重復建設。
3.大數據應用與服務方面。區級數據積累少,數據紅利沒有充分挖掘和釋放,以數據為核心的政府流程再造、治理方式變革以及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公共數據開發利用基礎薄弱。因此需強化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通過各類感知數據、政府數據、企業數據的按需接入和主動獲取,基于全區統一的人口、法人、空間地理信息等基礎信息庫與領域專題庫,深度分析與挖掘城市數據資源,提供輔助決策、統計分析等大數據智能化服務,提高政府公共服務配置能力和宏觀決策科學性。
(四)民生福祉保障改善需求
1.政務服務方面。當前全區行政并聯審批服務水平較低且便捷性不高,民眾跑腿現象普遍,自助辦理體驗差,距離“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的政務服務模式有較大差距。因此需構建全區政務服務一體化服務模式,形成線上、線下互補融合的政務服務體系;面向市民、企業、區級政府工作人員,提供貫穿一生的統一入口、服務預約、狀態查詢、消息推送、電子支付等服務。同時需升級行政服務中心大廳,擴展在線服務范圍,加強大廳數據集成,實現高效管理;需加快推廣24小時****自助終端,實現身份證、護照、電子港澳通行證、往來臺灣通行證等全天候24小時自助辦理取件。
2.醫療健康服務方面。預約掛號、診間支付等便民服務尚未在區級各級醫院普及,全區電子病歷和健康檔案信息共享和檢驗檢查信息共享尚未實現。因此需加快推進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醫學影像、醫療資源等區域醫療信息共享建設;推進智慧化醫院及“互聯網+醫療”建設,解決居民“看病難、就醫貴”和“三長一短”的醫療問題;同時應加強醫療衛生大數據在決策支持、精準醫療和有效用藥等方面的應用。
3.教育服務方面。我區教育城域網設備老化,帶寬不足,校園Wi-Fi覆蓋率不足20%;師生教學資源無法統一存放,傳承共享困難;校園監控設備陳舊且覆蓋不足,整合利用困難;家校溝通缺乏信息化手段支撐,家長無法及時了解孩子在校情況,學校無法及時了解家長訴求。因此需推動全區“三通”升級建設和教育云端化建設,實現教育管理云端化、教育教學環節云端化、教育教學資源云端化、教育教學質量分析云端化和家校溝通云端化;同時需升級改造全區校園監控系統,統一接入區教委與公安分局的視頻聯網系統。
4.人力社保服務方面。存在社保網上經辦服務未全面開通,區人才數據統計零散,數據不全面、更新不及時等問題。因此需提升社保網上經辦服務水平,借助信息化手段整合社保、工傷等業務,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民眾辦事;對全區人才基礎數據進行統一整合,提升人才服務精準度,為企業和人才解決實際困難,吸引更多人才匯聚九龍坡。
5.文化體育服務方面。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范圍較小,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鄉鎮、社區文化站等文化資源信息缺乏整合,文體場館預約、活動訂票、公益培訓、演出直播等便民服務不完善。因此需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專題數據庫,聚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整合全區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院團、研究機構等現有文化信息資源,完善文化資源共享體系;需加快建設24小時圖書館,充分利用校園體育基礎設施,滿足市民文體生活需求。
6.扶貧幫困服務方面。扶貧信息共享水平較低且缺乏統一管理,存在扶貧對象信息核查共享困難,民政、人力社保、教育等相關業務部門扶貧各自為政等現象。因此需借助跨部門的數據共享與核對等手段加強扶貧工作的統籌管理,提高扶貧工作精準度和及時性,改善扶貧機構服務質量,借助扶貧大數據庫,進一步創新扶貧模式,精準覆蓋扶貧人群。
7.養老服務方面。存在養老服務設施落后,養老服務持續運營模式創新不夠等問題。因此需整合政府、社會和市場資源,形成公辦養老機構與社會養老機構互補的養老綜合服務體系;開展醫養結合試點,提供實時化、多樣化、個性化的全方位居家智能照護服務。
8.社區服務方面。社區服務水平較低,智慧社區建設缺少統一規劃、管理和協調,缺乏合適的商業模式,僅限于提供基礎的社區服務,未充分融合商業元素。因此需建設便捷安全、多元和諧的智慧社區,促進政務服務延伸到社區;需整合政府、社會和市場等多方資源,探索社區人員管理、社區醫療服務、社區智能安防、社區智能停車等方面的應用;同時需推進社區電子商務服務,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五)城市管理提檔升級需求
1.城市綜合運行管理與決策方面。由于當前城區治理工作在全區層面缺乏有效的跨部門協同聯動機制,易出現互相推諉、問題發現不及時、處置滯后等現象;管理方式單一,缺乏數據的實時獲取、共享、匯聚、融合、挖掘分析等手段,城市治理智能化程度偏低。因此需整合綜治、城管、城鄉建委、房管、衛生計生、環保、消防、各鎮街等部門網格資源,科學劃分網格單元,制定人口、地址、建筑等城市要素的數據采集標準規范,將城市管理、社會管理及公共服務事項等納入網格化管理;需建立全區統一的集機構隊伍管理、實有人口管理、特殊人群管理、重點青少年管理、社會治安管理等為一體的綜合治理體系;需強化城市運行數據的綜合采集和管理分析,實現城市管理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
2.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方面。公共安全管理手段不健全且預警方式缺失。如全區視頻監控覆蓋與深圳、上海等地相比嚴重不足,視頻聯網率低,智能分析運用少,治安防控缺乏科技手段支撐,無法及時掌握全面的危化品企業信息,無法對危險源進行自動辨識以及實時監管;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方面產品追溯未覆蓋食品生產、流通、餐飲領域,全區消防狀況缺乏實時監測與預警,消防事故處置指揮缺少信息化支撐。因此需完善公共場所、城市重點場所的高清治安視頻監控系統,健全公共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網絡,促進跨區域、跨部門的視頻信息采集與共享,提升應急處置能力;需對重點行業領域重點環節部位實現全覆蓋、全過程、全方位的安全生產監管;需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綜合監管體系,同時需通過物聯感知等新一代科技手段創新消防安全管理模式。
3.交通管理服務方面。全區交通管理和交通運輸信息服務手段較落后,交通信號燈和電子警務設備覆蓋率和智能化水平不足,城市擁堵現象嚴重。因此需實現公安、城管等部門視頻資源共享,構建集信息發布、智能調度、運營分析等服務為一體,人、車、路、環境協調運行的新一代智慧交通體系;需升級改造現有交通指揮中心,完善現有信息系統,有效實現停車誘導和停車資源整合調配。
4.城市管理方面。信息多重采集,標準不一,未實現與市級系統的互聯互通;城市管理指揮調度信息支撐手段薄弱,無法及時掌握現場情況以及周邊可調派的工作人員信息;環衛工作監管考核、市政設施與綠化設施管護缺乏技術支撐。因此需梳理全區各類事件采集清單,實現一網采集,同時與市級系統互聯互通;需強化視頻監控、供水供氣供電、防洪防澇等城市運行數據的綜合采集與深度分析,集成環境衛生管理、市政設施監控、綠化管護等業務應用,加強城市管理指揮調度能力;需積極推進“全民城管”理念,引導民眾積極參與違法違章行為的在線舉報,提升城市管理精細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
5.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方面。城鄉一體化規劃與建設信息支撐力度不夠,如在征地拆遷監管、項目申報和立項基本資料收集、項目上報待批跟蹤、已批項目促建、違法用地查處、耕地保護的動態監管、農村用地確權等方面數據共享率水平低,尚未形成全區“一盤棋”。因此需匯聚基礎設施、房屋建筑、工程項目、建設企業、從業人員等數據,提升城建綜合業務協同水平;需提高地面監測和空間定位等數據的綜合利用能力,實現對資源開發利用的智能化監管和地質災害的智能化監測;需加強給排水、電力、燃氣、廣電、通信等綜合管線信息的采集和動態更新,實現各類管網可視化管理。
6.政務管理方面。信息支撐手段無法滿足實際管理需求,如公務用車數據上報不及時,未實現實時監測;公共機構能源(水、電等)實時利用情況未能掌握,存在謊報漏報現象等。因此需建立電子文件(電子公文)標準與規范,推進數字檔案館建設,實現檔案信息資源共享;需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實現項目從立項、選址、方案設計、方案審查、招標與施工進度的全流程管理。需強化機關事務后勤保障信息化支撐水平,實現機關單位安全保衛、設備監測、公務用車實時監控、車位管理、能耗管理與監測等。
(六)產業經濟創新發展需求
1.招商引資方面。全區招商工作缺乏統籌管理,各職能部門未形成合力,政策信息上傳下達渠道不暢通;招商信息資源分散,不同類型數據缺乏整合,難以支撐招商工作的快速研判與決策。因此需精準識別招商對象,實現招商活動全流程管理;需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將各類招商資源在地圖上集中展示,有效支撐區級招商引資活動,提高政府資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益。
2.創新創業服務方面。由于平臺缺失、渠道不暢、手段單一,無法精準掌握轄區企業的實際需求,未能及時主動的為企業提供各類政務、金融、人才、創新創業等服務。因此需提升創新創業服務能力,建立創新創業全流程公共服務平臺,融合政策、技術、人才、金融、知識產權等服務機構及服務事項,將社會化和專業化的服務機構、政務服務和創業者、企業連接在一起,聚集全球服務資源。加強與行業協會、產業聯盟合作,聚集科技創新資源,拓展技術平臺服務網絡,提高專業技術服務能力,提質全區創新創業服務。
3.商貿服務方面。現代化商貿服務發展滯后,如電子商務應用深度和廣度不足,與傳統產業尚未形成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格局;傳統商圈的市民服務體驗及商圈運營手段缺乏創新。因此需打造集購物、美食、休閑娛樂、生活服務于一體、線上線下融合的體驗式智慧商圈,提升商圈智慧化服務能力;需大力發展跨境電商和農村電商,引導中小微企業發展電子商務。
4.產業匯聚發展方面。。園區服務手段單一,只提供基本的水電氣、交通、建筑等基礎設施建設,不能有效吸引相關行業、重點產業企業入駐園區。因此需推進智慧園區建設,促進園區門戶、招商、物業、移動服務、協同辦公、安全防范等智能化管理及運營,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智慧化”服務;需創新租賃管理、物業管理、招商管理等管理模式,提升樓宇服務質量,推動樓宇經濟蓬勃發展。
5.物流服務方面。全區物流信息缺乏整合,導致物流信息不暢,車、貨不匹配,物流成本較高。因此需建設集在線交易、支付、監管、信息發布、產品展示、推廣、營銷等應用為一體的一站式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需利用射頻技術、多位條碼、衛星定位等技術實現物流信息的收集代碼化、處理電子化、傳遞標準化和實時化。
6.旅游服務方面。旅游行業監管水平有限,覆蓋不全面;未形成全區旅游應急管理“一盤棋”聯動。因此需匯集旅游相關數據,運用現代模型分析方法,對全區旅游發展狀況進行監測,實現科學決策和科學管理;需全面掌握游客、景區、旅游企業動態,以信息化手段輔助,促進旅游行業監管全覆蓋;需整合官方微信、微博、網站、雜志等旅游宣傳渠道,實現統一的對外宣傳與營銷功能提升九龍坡旅游對外服務整體效能。
7.兩化融合方面。“兩化”之間的互動發展和融合效應不夠顯著,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仍處于初、中級階段,企業經營管理決策智能化程度較低。因此需推進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將互聯網與研發設計融合,構建協同化的研發設計體系,支持企業通過自建或借助現有的“眾包”平臺,拓展創意來源。
(七)生態環境提質提標需求
1.生態環境監測方面,全區地表水環境、氣環境、聲環境監管觸角不夠,缺乏有效在線監測監管設備支撐,無法快速、實時、準確的鎖定污染源。如全區有124個重點污染源企業,目前只完成44個點位的自動監控。因此需整合優化現有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形成對全區生態環境監控、預警、變化趨勢研判等功能的環境綜合應用;需增強對重點污染源、重點污染企業和重點區域的實時監測能力;需加強對生態環境的監測,實現生態紅線監督與管控。需加強環境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強化對重點風險源、涉危企業聚集區的監督管理。需實現環境業務一體化管控,實現環保應用系統間數據互聯互通。
2.水體治理方面。飲用水源未全方位監控,不能全面實時監控大壩本體安全狀況、水質以及水資源的利用情況;監管違法捕撈基本靠人工巡查,存在發現難,舉證難等問題;全區主要河流、城市內澇點均未實現自動化監控,無法有效支撐城市防洪抗澇。因此需對全區水源地水文氣象、泵站自動化控制、安全監測、水質監測、生態監測等信息進行自動化采集與全面感知,實現水源地運行狀態實時監管;需實現主要河流100%的水質自動監測;需在禁止捕撈區域建設智慧化監控手段,對違法捕撈行為進行實時監控和取證;需加強轄區內內澇監控,完善汛情監測體系,協調整合水資源循環利用。
3.林業監管方面。全區林業監管主要依靠人工巡查,效率低,火災隱患不能第一時間發現,跨部門協同指揮救援缺乏信息化手段支撐,同時未實現對全區古樹名木的精細化管理。因此需建設森林防火監測與森林資源管護體系,對轄區內林業資源進行精細化管理,提升森林防火與病蟲害防治的管控能力。
4.節能減排方面。由于未實時監測全區重點用能企業與公共建筑能耗,節能減排考核缺乏數據支撐,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利用、循環經濟等未見成效。因此需強化企業生產過程能源消耗在線監測及關鍵設備生產能耗過程監控;需提高城市公共建筑能源綜合管理的數據監測與綜合分析診斷能力,推動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節水管理;需完善再生資源和垃圾分類回收體系,推動再生資源利用產業化。
5.農業發展方面。綠色品牌宣傳不夠,鄉村旅游推廣力度不強,農業生產智能化、農產品營銷電商化、農業生產服務化水平較低。因此需充分結合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實現農業生產智能化、農產品營銷電商化。需加強都市鄉村旅游,綠色品牌的宣傳,對九龍坡綠色食品進行集中展示,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創新服務模式,實現農業生產服務化轉變。
(八)網絡信息安全管理需求
全區網絡信息安全的主動防御、綜合防范能力較弱,主要通過人工處理輿情相關工作,存在信息搜集滯后、準確度不高、完備性較低等問題。政府部門及重點行業內部對涉密信息系統的安全管理意識不強,涉密信息系統分級保護制度落實不嚴格,網絡與信息安全專業人才儲備不足。因此需提高各層級人員網絡安全的防護意識,加強各類關鍵基礎設施的保護;需大力加強信息泄露的防護和相關隱私數據的保護。需識別和集中管理城市網絡空間中的非法信息,加強輿情監管;需建立網絡空間綜合治理的社會共治模式,凈化網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