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引起的流動性不足,導致了國際市場對棉花等原材料的需求下降,價格下跌。這也給非洲國家和棉農上了生動的一課,要學會如何面對此種情況。
基于目前的困境,非洲國家已經提出要考慮延長產業鏈,進行棉花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非洲棉花產量尚未突破100萬噸,尚不能滿足非洲人民的自身需求,因此棉花深加工產業應該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
他們認為,中國、巴西、印度三國經濟發展成績舉世矚目,得到世界認可,就是因為三國都有完整的產業加工鏈,能對初級產品進行深加工。而非洲出口產品絕大部分為原材料,且在這方面有其自身弱點,即迄今為止,70%—80%的人口尚且滿足不了最基本的溫飽問題。生存不保,何談發展?
此外,非洲棉農擔心目前的金融危機會引起西方國家對本國棉農的新一輪補貼浪潮。而非洲國家政府財政狀況本就不佳,如今更是雪上加霜,目前增加征稅項目唯恐不及,更談不上補貼。
據此,一些人士已經敏銳的認識到,非洲在過去幾十年里戰亂頻繁、局勢動蕩,缺乏經濟發展的和平環境,錯過了世界產業轉移、分工調整的歷史機遇,導致整整一代人迷戀武力,因此提出“不要沖鋒槍、要生產機器”的口號。
非洲國家共同的反思是,棉花產業的發展瓶頸之一在于相關生產資料價格居高不下,直接導致棉花產品的競爭力不強。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問題更加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現有的國際分工和貿易體系中,非洲都處于“受制于人”的位置。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非洲生產資料市場自給率低,過度依賴進口。非洲市場上的食品供給長期以來歐洲,生產資料也是自歐洲進口,遠未實現自給自足。產業鏈的上游控制在歐美公司手中,從根本上解釋了生產資料價格高漲的原因;
2、 非洲在生產資料方面是原料來源地和銷售市場。非洲雖然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生產資料的原料的儲量也很豐富,但是在生產資料制造方面一直發展緩慢。
非洲方面,非洲聯盟數年之前就曾提出要發展生產資料制造工業,以便擺脫對西方的依賴,但是各國缺乏共同的政治意愿來統一行動,所以一直停留在討論階段,未有具體措施出臺。
西方生產商方面,作為目前國際分工和貿易體系的既得利益者,習慣從非洲進口原材料,在本國生產制成品,之后返回非洲銷售,并且獲得了巨額利潤,力量強大。
3、 非洲各國組織配合方面缺乏協調。非洲棉花業者協會(APROCA)主席就表示,非洲各國可以考慮改變目前分頭采購、單價過高的方式,采取“團購”方式,協調一致,以便增強非洲買方在談判中的話語權和主動權。他表示,貝寧和布吉納法索等產棉國每月的生產資料采購預算均在2億西非法郎左右,如能采取“團購”方式聯合購買,價格方面肯定會較目前有較大的降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