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IMF網4月3日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對新興市場面臨的外部條件與增長前景進行了分析。報告認為,新興市場目前面對的外部環境不如危機前那么有利于增長,這給它們帶來了挑戰。此外,在許多國家,一些內部因素也使增長減緩。政策制定者必須更好地理解這些內部因素,以確保經濟增長對各種外部環境都有適應力。
在新興市場增長的變化中,有近一半源于外部因素,包括先進經濟體的增長、外部融資條件(以EMBI收益率表示),以及新興市場貿易條件。然而,并非所有新興市場都是相同的,在規模較大或開放度較低的經濟體(如中國和印度),外部因素起的作用就不那么重要。過去15年里,中國的增長事實上已經成為其他新興市場增長的重要影響因素。
新興市場的增長會因先進經濟體增長率的上升而加快,盡管全球利率會相應提高。美國增長率上升1個百分點,會使新興市場增長率上升0.3個百分點。累計效應兩年之后依然為正。美國增長的加快會使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一年后上升25個基點,兩年后上升65個基點。
外部融資條件的收緊(與先進經濟體復蘇無關)會損害新興市場的增長。EMBI綜合收益率上升100個基點,會使新興市場的增長率下降0.25個百分點。負面影響在一到兩年之后仍將存在。美國公司債券風險溢價的上升也會對新興市場的增長產生不利影響。
在新興市場中,中國的增長會促進其他新興市場的增長。中國的增長率上升1個百分點,會使其他新興市場的增長率上升0.1個百分點。隨著新興市場的貿易條件進一步改善,這種效應會不斷增大。
新興市場貿易條件的改善(與外部需求無關)會對新興市場的增長產生小幅正面效應,這種效應的持續時間約為一年。影響相對有限,是因為貿易條件的這種變化可能是由供給沖擊引起的。過去15年里,新興市場增長的周期性變化往往是由外部狀況引起的,盡管這種影響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國家有所不同。
在解釋新興市場增長率相對于1998-2014年估計平均值的差異時,外部因素往往比內部因素所起作用大。具體而言,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以及先進經濟體剛進入本世紀發生的衰退期間,新興市場增長的急劇下滑主要是由外部因素導致的。
相反,“大衰退”之前新興市場增長的加快主要是由內部因素推動的,不過,外部環境也有幫助。的確,多數外部因素可能也促進了新興市場在本世紀頭十年中期的增長,因為當時先進經濟體增長強勁,新興市場貿易條件有利,融資條件寬松。
中國的增長也對其他新興市場的增長產生很大影響。中國在“大衰退”期間采取的刺激措施使增長強勁回升,這為其他新興市場提供了緩沖。最近,隨著中國增長減速,這一形勢已經逆轉。
展望未來,新興市場可能必須應對不那么有利于增長的環境。
與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情況不同,今后不是所有外部因素都有利于支持新興市場的增長。盡管先進經濟體的增長將加快,但新興市場的外部融資條件和貿易條件將變得不那么有利。此外,中國將過渡到更可持續、但速度放慢的增長態勢,這會對其他新興市場產生暫時的不利影響。
此外,對于除中國外的許多主要新興市場而言,內部因素導致增長率低于現有外部條件下應達到的水平。這些因素的持續存在表明,趨勢增長率可能也受到影響。政策制定者必須認真研究這些內部因素,評估能采取什么措施重振經濟增長,同時不造成宏觀經濟失衡。
(M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