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人報》9月刊登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總干事李勇《非洲的工業能力》的文章。2015年前8個月近25萬非洲移民跨海抵達歐洲,超過總量且無終止之勢。有些是為了逃離戰爭和迫害,而更多年輕人是尋求經濟機會。因此,解決移民危機不僅需要解決地區不穩定問題,也需減貧和創造就業,而實現后者的關鍵是工業。過去十年,非洲經濟平均增長率為5%,有些國家達到7%以上,但增長主要基于采礦業及出口,收益被少數人獲得,推動社會經濟轉型能力有限。非洲可以改變現狀,因其擁有巨大且尚未開發的勞動力。非洲失業人口60%是青年。據估計,2015年非洲的勞動力市場增加2300萬青年,2010-2050年勞動人口將增加9.1億。勞動力多意味著高質量就業機會少,因此非洲國家應致力于打造工業驅動型經濟,增強社會包容性,包括提供清潔能源、充足食物和安全飲水。縱觀近代歷史,工業化是結構性減少貧困的最有效驅動程序,擴大就業、提高生產力并提高工資,發展中國家不實現工業化就無法發展經濟成為發達國家。一些非洲國家已走上了正軌。 在埃塞俄比亞首都附近Dukem鎮,政府已建立了東部工業區 ,創造了超5萬就業機會。加納、尼日利亞和塞內加爾等國正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多元化工業部門,此舉應在未來的十年在非洲推廣。國際支持能發揮重要作用。聯合國9月將正式通過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體現了包容性可持續的工業化。實踐中,努力促進非洲工業化必須在一個強大的社會和環境政策框架內。關注企業社會責任有助于確保工業化利益社會共享,能源和資源效率要求有助于可持續發展,靈活的基礎設施和創新激勵機制也很關鍵。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每年將耗資約3.3至4.5萬億美元。援助國鑒于預算壓力,官方發展援助額在下降,不能滿足此需求。可持續發展籌資國際專家委員會指出,未來國際化發展框架需要比以往更廣泛的資助來源。有效的多方協作伙伴關系很關鍵,要匯集政府、雙邊和多邊發展機構、國家和國際發展金融機構、私營部門、民間社團乃至學術界等所有主要參與者。私營部門,特別是有能力和專業知識的私營部門有能力通過投資、貸款甚至跨國公司、金融機構、基金會等支持的慈善資源為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還需通過三方合作、南南合作、區域經濟一體化擴充南北資源流動。非洲人口預計到2050年超20億,有了實現包容性可持續的工業發展的工具。在國際社會的強大支持下,非洲領導人必須使用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