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區位于三明市區西南部,東與梅列區相連,西與永安市毗連,南與大田縣交界,北與明溪縣接壤。面積811平方公里,轄2鄉2鎮、四個街道辦事處。2007年戶籍人口145270人。區人民政府駐三明城關。三元區原屬沙縣轄境,其地名由來已久。遠在唐代,因當地有一安氏產下三胞胎,長曰龍元,次曰獅元,末曰豺元,英杰有名于世,而取地名為三元。宋時乃為沙縣二十二都的一個小村莊,直至明代中葉才辟墟設鎮,明清設三元里,民國后設三元鎮。民國28年,從沙縣劃出設立三元特種區。民國29年,增劃毗鄰的沙縣、明溪、永安縣部分地方設置三元縣,三元鎮改稱三民鎮。1950年解放時仍稱三民鎮,屬三元縣梅列區所轄。1954年,三民鎮改稱城關鎮,仍屬梅列區。1956年,三元、明溪兩縣合并,各取冠首一字,故稱三明縣; 1959年2月,成立三明人民公社,下轄城關、中村、莘口、巖前、雪峰、蓋洋、夏陽、胡坊8個農村人民公社。1961年8月,城關人民公社管委會改為城區辦事處,下轄城關、列東、列西3個分社;1963年,與明溪縣分開建置,改稱三明市,隸屬三明專員公署; 1970年地轄三明市下屬城區辦事處與陳大、巖前、莘口、中村4個公社管委會和荊西鎮政府。1983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三明地區行政公署,原地轄三明市改為省轄市,設置市轄縣級三元行政區。
全區地勢自西北向東傾斜,位于武夷山脈與戴云山脈之間的匯水區,沙溪河谷梅列盆地為市區,海拔最高1500米以上。全區大部分屬亞 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4℃-19℃,年平均降雨量1500-190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800小時。
三元資源豐富。三元區是福建省重點林區之一,全國南方林區綜合改革試驗區,享有“綠色寶庫”之稱。全區共有林業用地103萬畝,立木蓄積量達550.8萬立方米,毛竹林28萬畝,立竹量3000多萬根,每年提供商品材8萬立方米、毛竹200萬根,是三元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初步形成了紙、林化、木、竹系列400余種林產拳頭產品。境內有石灰石、螢石、煤、鐵、稀土礦和地熱等23種資源,礦床、礦點61處,已開發的礦產有13種,有各類礦山企業97家。礦產資源不僅品種繁多,而且貯量豐富,僅石灰石儲量就達7000萬噸。境內主要有沙溪河、東牙溪、薯沙溪、漁塘溪等5條主要河流,年徑流量達80億立方米。全區水利資源可供開發發電裝機容量達12.5萬千瓦,已開發建成的水電裝機容量8.9萬千瓦,水電站38座,其中沙溪河規劃梯級開發電站中最大的一座水電站三明竹洲水電站3臺機組已并網發電,年發電量可達1.89億千瓦時。
三元依山傍水,旅游資源豐富。其中有被國家旅游局授予“國家4A級旅游區”稱號的格氏栲森林公園,有“福建省最美鄉村”之稱的十八寨,有被稱作南方“周口店”的巖前萬壽巖18萬年前舊時器時代文化遺址,有享譽省內外的橫坑溫泉度假村,以及普禪山佛光、蓮花峰日出、鑼鈸頂云海等生態旅游景光。
三元交通便捷,為閩西北重要的交通樞紐。境內路網縱橫,鷹廈鐵路、205國道、306、212省道貫穿全境。京福高速公路三明段穿越我區,連接廈、漳、泉等沿海發達地區的交通大動脈泉三高速公路正在施工中。
三元工、農業基礎扎實。初步形成了木竹加工、機械加工、紡織服裝三個傳統優勢產業,培育了生物醫藥和食品加工兩個高新技術產業。城郊型農業富有特色,建成了木竹、水果、煙葉、畜禽水產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擁有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六家。擁有輻射三明市及省內外的東霞蔬菜農副產品市場、水果批發市場、白沙水產品批發市場3個較具規模的農業批發市場。
2007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39.28億元,農業總產值98214萬元,總產糧食27849萬噸,水果92335噸,蔬菜123647噸,肉類10518噸,水產品1035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億元,比上年增長20.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184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