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區位于白銀市中部,是1985年隨白銀市恢復建立而成立的市轄區。距蘭州市130公里,東與會寧縣及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接壤,南、北部均與靖遠縣相連,西與景泰縣為鄰,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海拔1347米至2858米,總面積2106平方公里,轄6鄉3鎮2個街道辦事處。居住著漢、回、滿、蒙等11個民族,總人口19.3萬人。歷史文化悠久。漢武帝時代,在今平川區水泉鄉中村一帶設有渡口——鹯陰口,是絲綢之路上最早、最重要的渡口之一,其后千余年,鮮卑、羌、黨項,韃靼等少數民族相繼駐牧境內,而鹯陰作為會州州治、平涼郡郡治,為會州境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白銀市境內最早設置的縣之一。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四方面軍在打拉池勝利會師,在水泉、打拉池成立了農會、為白銀市境內最早建立的革命政權之一。區內有省、地級文化保護點15個,紅山古寺、屈吳春障、黃灣石刻、月河晚照、將軍故墓、北武當山等名勝古跡吸引了眾多游人駐足。經過多年的交融和積淀,形成了一支在省內外頗具影響的文學、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創作人才隊伍,一批有實力的書畫家多次在全國及至國際上獲獎,部分作品被人民大會堂、毛澤東紀念館及外賓收藏。
自然資源豐富。煤炭資源分布境內的整個西北部,總儲量約11.37億噸,可采儲量為8.53億噸,煤質優良,具有低灰、低硫、高發熱量的特點,是良好的工業動力和民用煤。還有陶土、花崗巖、沙金、銅、錳、石灰石、石英石、沸石、燒脹粘土等多種礦產資源。境內不僅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而且黃河也流經境內32公里,集水面積1.3萬畝。有可耕地50.5萬畝,宜林地71.5萬畝,宜牧地131.9萬畝,光熱資源豐富,氣溫日差較大,年均溫度8.2℃,年太陽輻射量為147.3千卡/平方厘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了豐富的物產,區內羊羔肉、二毛裘皮、黑瓜籽、西甜瓜、大棗、核桃、干草等特產,質地優良、久負盛名。
基礎條件完善。新興的能源型工業城市平川區,依托駐地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狠抓綠化、美化、亮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服務功能日臻完善,獲得了省級衛生城市、雙擁模范城、文化先進縣區等稱號。境內交通通訊網絡健全,平川區臨河居川,白寶鐵路和王家山、紅會煤礦專用鐵路貫穿全境,國道109線境內交錯,劉白高速公路已動工興建,市郊公共汽車全面開通;固定電話遍布全區,移動通信全面開通。多年來,平川區堅持科教興區戰略,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25所中學全部實現標準化,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5%,高中入學率達到56.3%,區內有省屬重點中專甘肅煤炭工業學校等3所中等專業學校,面向全省招生;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引進推廣了一大批先進科技項目,輕型綜采放頂煤采煤法填補了國內空白,陶瓷燒制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平川區獲得了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稱號。
經濟基礎堅實。農業方面,不斷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保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初步形成以糧油生產為基礎,西甜瓜、玉米制種、畜牧為特色的三大支柱產業。工業方面,有設計規模為年產煤炭606萬噸的大型國有企業靖遠煤業公司,年設計發電能力200萬千瓦的西北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靖遠第一、第二發電公司。非公有制經濟方面由設備技術先進的民營企業新樂雅陶瓷有限責任公司領軍,迅猛發展。電力、煤炭、陶瓷、農產品加工為主的格局正在構建和發展。中區開發區是白銀市三大開發區之一,總面積4254畝,水電路網交織,通信便捷,被列為省級鄉鎮企業示范園區,開發政策極為優惠,投資建設環境十分優良,被譽為“擺放大工業的好地方”。全區的建設環境、投資環境、干事創業環境寬松良好,發展前景十分廣闊。2003年,全區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0.01億元。
在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大潮中,平川區將進一步樹立“大開放,大發展”的思路,熱忱歡迎國內外各界朋友來這里觀光旅游,投資興業,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