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臺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遠古即有先民生息,商周之際建立古密須國、密國,史有文王伐密筑靈臺的記載。靈臺因此得名,有上千年的歷史。靈臺人杰地靈,英才輩出,晉代名醫皇甫謐,曾開中國針灸醫學的先河,以醫學寶典《針灸甲乙經》而蜚聲古今中外,唐代名臣牛弘、博學多聞、貫通古今,官居吏部尚書。名相牛僧孺,為官清正,著作等身,其《玄怪錄》在古代文學史上享有盛譽。靈臺縣位于隴東黃土高原南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890~1520米之間,地處東經107°00′~107°57′,北緯34°54′~35°14′。年平均氣溫8.6℃,最高氣溫35.8℃,最低氣溫-23.2℃。年平均降水量654.4mm,降雨分布不均勻,7、8、9三個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5.5%。年平均日照總時數2453小時,大于或等于10℃的積溫2804℃,全年無霜期159天。境內有一塬(什字塬)一山(南部山區)兩道川(達溪河、黑河川區),全境東西長78公里,南北寬40公里,總面積2038平方公里,屬黃土高原溝壑區。東南與陜西長武、彬縣、麟游、千陽、隴縣接壤,西北與本省崇信、涇川縣毗鄰。
全縣轄5鎮8鄉1個街道辦事處:中臺鎮、邵寨鎮、獨店鎮、什字鎮、朝那鎮、新開鄉、西屯鄉、上良鄉、梁原鄉、龍門鄉、星火鄉、百里鄉、蒲窩鄉;國營萬寶川農場。2個居委會184個行政村,1429個村民小組。全縣總戶數61825戶,總人口23.2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230人;民族以漢族居多,占96.7%,少數民族有回、藏、滿、苗、蒙古族等占3.3%。
靈臺歷史悠久,遠在商周時期就先后建有密須國、密國。秦代置鶉觚、陰密二縣。東漢后期設三水縣。東晉南北朝,曾先后設立過鶉陰、朝那、安武等縣。隋大業元年(公元六○五年),分鶉觚置靈臺縣,取文王伐密筑“靈臺”之意,靈臺縣名始見于史冊,距今一千三百七十多年。同年西部始置良原縣,鶉觚、良原、朝那三縣均屬安定郡。隋大業二年廢靈臺、陰密入鶉觚,唐武德元年復置靈臺縣,屬麟州,貞觀元年廢麟州,省靈臺入麟游,天寶元年改鶉觚及析麟游為靈臺縣。元至七年,省靈臺入涇川,十一年復置,以良原縣省入。清康熙六年分陜西置甘肅省,靈臺縣遂入甘肅。民國元年靈臺屬涇原道,民國十六年廢道,靈臺縣直隸甘肅省。民國二十五年,原涇原道劃為第二行政督察區,靈臺縣屬之。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四日,靈臺縣全境解放,成立靈臺縣人民政府。一九五八年十月撤銷靈臺縣并入涇川縣。一九六一年十二月恢復靈臺縣至今。
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自身條件看,主要有五大優勢:一是廣闊的土地資源優勢。縣內土地面積大,特別是可供投資開發的土地資源豐富。加之山、川、塬兼有的地貌特點,獨特的緯度、海拔和氣候,無污染的自然環境,為我們大規模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提供了較為理想的自然條件。二是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優勢。縣域內物種豐富,動、植物資源品種繁多,土特產尤為著名,“中華甲魚”、“牛心杏”等地方特產和冬花、甘草等中藥材遠近聞名。農業生產初步形成了草畜、林果、藥材三大主柱產業。三是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我縣歷史悠久,境內文化遺址遍布,人文景觀薈萃,是世界針灸鼻祖皇甫謐的故里,文化旅游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十分廣闊。四是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全縣農村現有63670多名勞動力,大多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接受新事物、新觀念的能力較強,為今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保障。五是豐富煤炭、油氣資源。已初步探明,南部山區煤炭儲量在10億噸以上,油氣資源正在勘探之中。
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止2005年底,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9298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3541萬元,增長6.4%;第二產業增加值13015萬元,增長13.1%;第三產業增加值36432萬元,增長17.6%。
靈臺縣古屬雍州。商周時為密須國和密國屬地。秦始皇二十七年置鶉觚縣,屬北地郡。漢武帝元鼎三年,置陰密縣,屬安定郡。東漢廢陰密,鶉觚改屬安定郡。順帝永建四年于今梁原境內僑置三水縣。獻帝興平元年鶉觚縣改屬新平郡。三國魏復置陰密縣,屬安定郡。十六國后趙石虎建武十年,于鶉觚縣置趙平郡,并領鶉觚縣。十六國前秦鶉觚、陰密俱屬安定郡。北魏太武帝神三年,鶉觚屬涇州趙平郡。西魏文帝大統元年,自原州百泉徙朝那縣治于今靈臺縣朝那鎮,后置安武郡,析置安武縣。大統中期鶉觚縣治自故城移至今所。廢帝元年陰密改屬平涼郡,北周廢陰密縣。隋開皇三年廢安武郡及安武縣入朝那縣。煬帝大業元年,分安定、鶉觚二縣之地置良原縣,分鶉觚置靈臺縣,唐義寧二年,廢朝那縣,又以安定郡之鶉觚縣析置靈臺縣。唐太宗貞觀元年省靈臺入麟游縣,鶉觚改屬涇州。玄宗天寶元年,改鶉觚為靈臺縣。宋真宗咸平四年,靈臺、良原縣改屬秦鳳路。元初,靈臺、良原縣屬涇州;世祖至元七年,靈臺縣并入涇川縣;清順治九年,靈臺縣改屬平涼府;乾隆四十二年復屬直隸涇州。民國初,二十四年隸屬甘肅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靈臺縣隸屬甘肅省平涼地區。1958年底,撤銷靈臺縣置,并入涇川縣。1962年1月復置靈臺縣至今。
靈臺縣地處涇河渭河之間,達溪河橫貫全境,良田沃土遍及山川。獨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文明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淀,使其成為中華民族發祥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絲綢之路的支道之一。境內富有大量古遺址和珍貴的歷史文物,上自舊石器晚期,早到仰韶、齊家文化,歷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下迄民國,各時代精品文物薈萃,尤其商周青銅器載譽隴上。已發現古遺址240多處,古墓葬30多處,古城址6處,古生物化石點18處,已發掘出土各種文物近萬件(館藏國家一級文物44件,二級文物441件,三級文物1166件),經推薦報批,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13處,列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27處。近年來,配合國家、省、市發掘調展文物近30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