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橋區也稱“府城”,地處韓江中下游,居閩粵交通要沖。因域內有我國四大古橋之一的“湘子橋”而得名。轄區面積155.14平方公里,境內“三山一水護城廓”的獨特風貌,與其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相得益彰,使之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心區和旅游觀光之勝地。1991年12月,湘橋區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為縣級建制區,成為潮州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湘橋區建制已近20年,就在這10多年中,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區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區域經濟逐步形成以民營經濟為主,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傳統工業和新興工業相結合,貿工農相促進,內外貿易相配套的格局。2007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34.55億元,增長10.10%;工商稅收總收入39318萬元,增長21.54%,其中:國稅收入22368萬元,增長20.73%,地稅收入16950萬元,增長22.63%;地方財政—般預算收入13268萬元,增長16.22%。產業結構日趨優化,三大產業結構為3.15:59.17:37.68。
湘橋區委、區政府著力進行“服務、引導、扶持”,以“生產規模化、經濟專業化、市場國際化、管理現代化”為目標,引導扶持民營工業經濟發展。圍繞解決民企生產經營上遇到的困難,他們制訂實質性的扶持措施,著力解決發展過程中的技術、信息、市場、人才、管理、資金等問題,全方位營造一個有利于民企發展的公平、公開、公正環境。民營企業也不負眾望,紛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引進先進的經營管理方式,摒棄傳統的家族式管理模式,迅速走上健康發展軌道。去年,湘橋區新增規模以上企業22家,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30家,其中民營企業占了128家。
讓人尤為振奮的是,湘橋區民營企業的改革發展意識非常強烈。企業家們以“吃螃蟹”精神迎難而上,充分發揮了體制和機制優勢,以超前眼光乘勢而上,積極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加快企業規模化、集團化步伐。龍頭企業之一的金漢集團走綜合型、多元化道路,在成功對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廣東電氣控制設備廠進行資產重組的基礎上,再接再厲,目前已兼并10多家國有、集體企業,并創下兼并一家、救活一家的奇跡。而電氣控制設備廠更是再創輝煌,每年新產品占廠銷售額85%以上,智能高頻直流電源裝置達國際先進水平,被深圳地鐵、廣州新國際機場采用。
連年來,湘橋區各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去年,全區實施省(市)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17個,總投資額4.38億元;列入重點科技項目計劃11個;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累計23家;橋東街道被市評為瓷泥專業街道;5家企業6個系列產品獲得省名牌產品稱號,金潮集團有限公司的“婚紗晚禮服”系列產品躋身中國名牌行列,國家級名牌創建工作實現零的突破。
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湘橋區社會各項事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去年,湘橋區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立學校結對幫扶機制,改造太平中學、意溪中學、意溪后徑小學等3所學校,調整撤并太平路小學,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基礎教育,全區小學入學率為100%,初中毛入學率為116.10%;全面落實農村免費義務教育政策,免收11524名學生學費385.73萬元;加快普高進程,加強職業技術教育,教育事業均衡發展。
重視人才工作,積極開發人才資源,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強機構編制管理。推進“一村一站一醫生”建設,區中醫院建成投入使用,城鄉衛生服務網絡進一步完善,城西街道廈一村被評為省“衛生村”。大力推進計生新機制試點工作,繼續深化“兩無”創建活動,各項計劃生育指標均控制在計劃目標內,全區計劃生育率為95.54%,人口出生率為8.12%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60%o。全面落實城市環境衛生管理責任制,強化市區道路16小時路面清掃保潔機制,深化垃圾袋裝化管理,大力整治城中村、城鄉結合部“臟亂差”和市區“六亂”問題,市容環境更加凈化、美化。開展歸僑普查工作,保護歸僑僑眷合法權益。
切實做好優撫安置和雙擁工作,加強國防和民兵預備役建設。與此同時,檔案、地方志、體育、宗教、老齡、殘疾人工作等各項事業均有新發展。
潮州全市現有728處文物古跡,8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大多數都在湘橋區域,如何保護好、利用好,讓其在文化旅游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一直是區領導班子重點關注的話題。今年市“兩會”期間,市委書記駱文智在參加湘橋代表團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結合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發展理念這一主題作了重要講話,勉勵湘橋區要在推進古城文化旅游發展上取得新突破,努力建設文化旅游主導區。
駱書記的重要講話給湘橋區今后的發展明確了定位、指明了方向,我們湘橋代表團全體代表深受鼓舞、倍感振奮。湘橋區委書記劉建偉說:“在今后的工作中,湘橋區委、區政府將認真按照駱書記的要求,以市委、市政府實施‘一名城兩基地建設’發展戰略為載體,緊緊抓住古城文化旅游建設,結合湘橋自身的實際,充分發揮區位優勢,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主人翁的姿態,聚全區之智、舉全區之力,努力把湘橋區建設成為古城文化旅游的主導區!
劉建偉認為,目前,湘橋區的文化旅游業發展相對落后,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住腳根,分到一杯羹,必須充分發揮后發的優勢,增強開放、創新意識,不斷創新機制,做到善于借智發展、借力發展、協調發展,推動文化旅游建設。首先,要創新投融資機制。根據全區目前的財力狀況,難以有足夠的資金加大對未來的景區景點開發、旅游配套服務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投入,必須運用市場機制,大力鼓勵內外資參與建設,進一步拓寬投融資渠道,實行多元化投入,動員一切力量共同推動旅游業發展。其次,要創新協作機制。根據
旅游業區域互動性強的特點,加強與市有關旅游單位的合作,爭取相互配合和支持,做到資源共享,上下互動,實現雙贏。
在成績的面前,湘橋區的領導班子并沒有滿足和自我陶醉。相反地,他們更清醒的認識到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著的一些困難和問題。“只有居安思危,進一步解放思想,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才能使湘橋的經濟步人更好更快的發展軌道!毕鏄騾^委書記劉建偉如是說。在2008年3月湘橋區召開的“兩會”上,奮進的號角再次被吹響,一項項與經濟工作相關的目標被提出;那就是,2008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9%,本級財政收入增長11%,單位GDP能耗下降3.50%;外貿出口增長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0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80%以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全區上至領導干部下至黨員群眾迅速行動起來,以粵東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以市委書記駱文智的殷切期望為動力,把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及產業結構調整放在了突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