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加大扶持政策 力助企業脫胎換骨
東莞招商網訊:自主品牌集群駛入快車道
“100家代工廠轉向做品牌,能成功的或許只有一家。”這句話在代工行業內曾經廣有流傳。可如今在東莞,一家家企業正在用自己的精彩轉變打破了這一說法。
創立于1985年的創科集團算得上是東莞加工貿易企業的老字號。1988年,創科在東莞市厚街鎮設立第一間加工貿易企業東莞厚街科技電業廠,隨后又相繼在厚街鎮設立東莞創機電業制品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投資總額達2.06億美元。
從2000年開始,創科積極實施自主品牌戰略,在全球收購多個歐美高端知名品牌,并以此為突破口,大力引進相關技術和人才開拓國際市場,創立多個自主品牌。
“品牌先行是我們開啟轉型大門的一把利劍。”創科政府事務總監吳文兵介紹說,目前,創科已經擁有超過10個自主品牌,產品市場份額位居全球同類第二位,成功實現從設備生產商(OEM)到設計生產商(ODM)到品牌生產商(OBM)的轉型。
創科依靠創建自主品牌轉型的故事在東莞加工貿易企業中并非個案。2008年以來,東莞全市加工貿易企業共培育出自主品牌2257個,收購國外品牌397個。截至目前,東莞全市出口300強企業基本上實現了“設計+生產”的運作模式,ODM+OBM混合生產模式企業產品出口總值超過45%。全市加工貿易企業擁有海內外注冊品牌3599個。
在這一系列漂亮轉身的背后,隨處可見政府出臺相關政策的強有力扶持。東莞在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過程中,積極鼓勵港臺企業建立大型品牌產品專賣場,發展品牌連鎖、專賣店等現代流通模式,集中力量打造和培育東莞外商的區域品牌,幫助企業建立多層次的自主品牌銷售渠道。
從2011年起,東莞市政府更是在原有基礎上,將科技東莞工程資金提高到每年20億元,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大對加工貿易企業創建自有品牌的政策支持,推動企業科技創新和創立品牌。
目前,東莞正在全力鼓勵現有加工貿易企業設立研發中心或研發機構,力爭全年加工貿易企業新增研發機構150家以上,全市“委托設計生產和自有品牌”產品出口占比達55%,實現向“微笑曲線”兩端的積極延伸,打造東莞本土自主品牌集群。
近日,包括京瓷美達辦公設備(東莞)有限公司在內的69家加工貿易企業成為東莞首批加工貿易轉型示范企業。回過頭看不難發現,這些轉型示范的崛起軌跡,始終有著政府扶持的身影。政府在幫助企業克服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倒逼所帶來的外需持續低迷、企業綜合成本大幅提升等不利因素的疊加挑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事實證明,擁有自主品牌和設計、銷售渠道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反而在逆勢中走強。在各項創新政策的扶持下,加快創立自主品牌、提升產品科技含量等重要共識,在應對挑戰中看到新機遇、開拓新市場正在逐步成為東莞加工貿易產業轉型升級的共同標簽。
市場結構由“依賴外銷”向“內外并舉”轉變
國際金融危機后,隨著國外市場的持續低迷、訂單下滑,“內銷”一詞開始頻繁掛在不少加工貿易企業主的嘴邊。2008年以來,東莞全市外資企業內銷總額從1339.2億元增加到2479.2億元;企業內銷占內外銷總額的比重從26%提高到34%;新興市場出口占比從7.5%提高到10%。在守住外銷的同時,試水進入內銷市場,成為不少加工貿易企業謀求轉型升級的共同選擇。
“加工貿易企業從外銷轉戰內銷,最重要的是搭建平臺。”常禾電子副總經理周艷紅在內銷市場摸爬滾打數年發現,加工貿易企業在轉戰內銷過程中,往往面臨知名度不高、缺乏有效營銷渠道等挑戰,這個時候,企業最需要有公共服務平臺的牽線搭橋。
這一問題顯然已得到東莞政界的重視。近年來,東莞在幫助企業穩定海外市場的同時,已將主要精力投入到通過搭建若干內銷對接平臺協助企業拓展國內市場,嘗試建立營銷網絡和自主品牌,從而達成政府增稅、地方增效、企業增利“一舉三得”。
例如,東莞率先在全省推行“內銷集中申報”,并拿出3000萬元提供內銷“集中擔保”,解決企業內銷資金積壓問題。東莞還與香港貿發局合作,每年資助企業參加50多場國內外大型展覽會,提供創建內銷品牌輔導服務;并與沃爾瑪實施“出口企業內銷輔導計劃”,連續兩年共組織東莞400多家加工貿易企業在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昆明、成都等國內一線城市的30多家沃爾瑪購物廣場舉行“東莞外貿商品展銷周”,借助沃爾瑪的銷售渠道提升東莞外貿產品在國內的知名度。
電子商務市場的開拓同樣獲得重視。目前,東莞已與阿里巴巴簽訂合作協議,在網上交易平臺設立“東莞制造”專區,資助超過3000家加工貿易企業利用阿里巴巴商務網開拓國內市場。
2011年,東莞成功舉辦第二屆“臺博會”和承辦第三屆“外博會”。“臺博會”創造商機達20億元,“外博會”達成商貿項目5960宗,總金額577億元,其中東莞市外資企業成交額131.6億元,比上屆增長6.5%。東莞臺商集體打造的“大麥客”內銷平臺,首家旗艦店也于2011年6月正式開業。
2011年,東莞全市外資企業國內銷售2479.2億元,增長18.7%,占內外銷總額的34%,推動市場結構成功實現由“依賴外銷”向“內外并舉”轉變。
高新項目助產業脫胎換骨
今年上半年,東莞在“三重建設”的強勢帶動下,經濟增速在后半程有所提高,招商引資政策效果凸顯。其實,觀察數年來東莞加工貿易產業轉型升級的歷程不難發現,東莞在招商方面一直狠下工夫。
以設立在厚街的東莞三星視界有限公司為例,2010年,三星視界完成2000萬美元的增資,用于引進新型產品AM-OLED;幾乎在同一時間,東莞開始實施一系列“扶優扶強”政策;到了2012年上半年,厚街鎮僅靠三星視界一家產值的增長,就增加138.5億元的工業產值,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39%。
三星視界這些重點企業的規模明顯增大,總部要素明顯增加,龍頭帶動效應逐步顯現,給正在經歷轉型陣痛的東莞加工貿易產業注入了一劑興奮劑。
全市層面的數據顯示,2008年以來,東莞全市新簽、增資和實際到資超千萬美元項目449宗,千萬美元以上項目吸收外資77.3億美元,占吸收外資的36.6%;全市外資企業新增地區總部3個,新增擁有自主品牌的加工貿易企業632家;全市出口300強企業增資占全市的比重從10.6%提高到20.1%、引進先進設備金額占全市的比重從8.4%提高到16.9%。
大項目的引進同樣離不開用地保障,2008年5月,廣東實施雙轉移戰略,東莞因勢利導出臺擬轉出產業最低投資強度指導性標準,提高電線電纜制造等13種產業項目的行業準入門檻,推動在東莞欠缺比較優勢的產業向粵東西北地區轉移,為加工貿易企業成功轉型騰出發展空間。
東莞利用與省內欠發達地區合建的9個產業轉移園,加快建設莞韶和莞惠兩大省級產業轉移園區,定向有序轉移一些消耗資源多、附加值低的生產加工環節,并加強轉移園與東莞產業的配套合作。
近年來,東莞市轉移到省內各地的企業項目超過1500個。其中,東莞(韶關)產業轉移工業園已引進投資項目198個,投資額137.6億元;東莞(惠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已引進投資項目21個,投資額37億多元。
東莞外經部門透露,接下來,東莞將落實全市重大項目招商引資“1+5”政策體系,實施“攬月工程”,帶動加工貿易產業的整體發展、結構提升;并繼續赴日本、臺灣地區開展登門招商活動,動員企業海外總部將更多優質項目投放到東莞。
政府方面還將開展“送服務上門”活動,引導和幫助優勢企業加快增資擴產和并購重組,增加企業總部要素,加快引進一批上規模、上水平、產業帶動強的企業,盡快實現東莞產業發展的“脫胎換骨”。
案例
鉅升電子:無人化車間的轉型密碼
今年7月,全省首條智能模具制造生產線在東莞鉅升塑膠電子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鉅升”)正式啟用。省科技廳副廳長余鍵彼時感嘆,這正是轉型升級最迫切需要的一種生產方式,值得大力推廣。鉅升的無人化車間里,蘊藏著這家傳統制造企業的轉型密碼。
鉅升成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主要從事精密模具制造業務,員工最多時超過3000人。與東莞大多數傳統制造企業類似,長期以來,鉅升依靠單一的國際貿易維系發展。
轉折點出現在那場波及至今的國際金融風暴。彼時,大量加工貿易型企業頻頻倒閉,主營外貿的鉅升電子在業務上受到較大影響,鉅升開始試水國內市場,在自主創新、自動化生產苦練內功。
2011年,鉅升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32項,另外還有發明專利申請3項。要知道,在此之前,鉅升甚至從來沒有申請過任何專利。
“這一切巨變都得益于企業敢于投入,大力引進人才、更新設備。”據公司總經理助理蔣仕元介紹,鉅升在做國內市場時發現,國內客戶很看重企業的資質、專利。每到這個時候,他們就兩眼一抹黑。
兩年前,鉅升開始在公司內部組建一個專門與政府有關部門對接聯絡的小組,積極參與政府主導的建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各項工作;隨后大手筆投入成立研發部,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引進、培養科技創新團隊。
對自主創新的專注給鉅升帶來的效益是顯而易見的。以全省首條智能模具制造生產線的出現為例,其中的絕大多數技術來自鉅升與國內大學的產學研合作成果。
2011年,鉅升決定斥資2億元,與香港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多所高校合作研發,建設一個全自動化、信息化、智能控制綠色制造的模具車間,分3年3期完成。與此同時,鉅升投入超過2000萬元導入世界頂尖信息系統SAP和PQ manager車間管理系統,最大限度地優化排產體系和流程。
生產設備有效利用率提高15%,平均交貨期縮短20%至50%,用工量減少50%,產品累計不良率由15%降到7%以下……一系列數據顯示,無人化車間投入使用后,企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產品也逐步實現高端化。鉅升憑借對智能自動化生產及自主創新研發的大手筆投入,一改以往人們對模具行業勞動密集、自主產權薄弱的刻板印象。記者 黃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