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位于南中國海之濱,地處廣東省西南部,北靠祖國大西南。據史載,茂名秦朝時分屬象郡和南?,隋朝時設置茂名縣。1959年設立茂名市,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茂南區和電白縣及茂港區,并代管高州市、化州市和信宜市。茂名市陸地總面積11459平方公里。 2003年末,全市總人口668.12萬人。茂名“三高農業”蓬勃發展,荔枝、香蕉、龍眼等“嶺南佳果”馳名中外,在1996年“中華之最”評選活動中,茂名市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命名為“中國最大的水果生產基地”。2000年,江總書記在茂名高州出席縣級領導干部“三講”教育動員會,期間親手植下“中華紅”荔枝樹,使茂名荔枝更是名揚天下。
茂名市南部臨海,迂回的海岸線長220公里,擁有水東、博賀等多個天然良港。水東港是我國對外開放一類口岸,現已建成多個萬噸級成品油碼頭和雜貨、集裝箱碼頭,擁有全國最大的25萬噸級單點系泊原油接卸系統,年吞吐能力達到1450萬噸。博賀港是全省三大漁港之一,盛產龍蝦、對蝦、海參、鱸魚膏蟹等,全市水產品產量居全省第一。
茂名有豐富的旅游資源,自然山水與人文古跡相輝映,廖鞣縝榕ㄓ?地方特色鮮明,一些資源在省內甚至國內有比較優勢,發展旅游業的條件得天獨厚。一是海濱旅游資源優勢。茂名南部臨海,海岸線曲折多灣,迂回220多公里,灘長、林綠、水清是這里的資源特色。虎頭山、中國第一灘等處沿海沙灘長達12公里,為省內第一,沙質潔白細軟,坡度平緩,適宜開展海水浴、海上運動項目;沿沙灘外側是寬500-1000米長達40多公里的人工防護林帶,國內罕見,是上世紀五十年代電白人民的偉大創舉,著名畫家關山月的巨作《綠色長城》就取材于此;放雞島周圍水下海水能見度達8米,居世界第二、中國第一位,其水下風光奇特,是發展水下觀光和潛水旅游的好地方。本區是我市開發最早、旅游設施配套最齊全的大型綜合性旅游區,也是全省首批22個省級旅游度假區之一,在海內外有廣泛的影響力。
二是生態旅游資源優勢。茂名的中、北部地區多山地丘陵,適宜材木生長和發展水果種植業,生態旅游資源豐富。信宜的大霧嶺屬省級自然保護區,海拔1704米,為粵西最高、廣東第二高峰。那里峰高林茂,珍稀動植物豐富,被譽為“動植物王國”。大霧嶺群峰聳立,層巒疊嶂,云霧飄渺,景色無限,是開展森林生態旅游和療養、避暑的好去處。茂名還是“全國水果第一市”,荔枝、龍眼、香蕉、芒果等水果種植面積大,且集中連片,茫茫果海,一望無際,適宜發展農業生態游。本區的高州根子鎮,被稱為“中國荔枝第一鎮”,荔枝種植以面積大、品種齊、成熟早、產量高、質量好、市場廣而聞名,鎮內的觀荔亭、貢園早已是聲名遠播的旅游景點,每年吸引著大批國內外游客,是我省較有影響力的農業生態旅游區之一;菝还麍@,集中了近百種國內外名優水果,是一個集水果種植、加工、銷售、科研及旅游觀光、休閑于一體的新興農業觀光基地。三是溫泉旅游資源優勢。茂名地處華南地質斷裂帶上,溫泉種類多,分布廣,有西江溫泉、熱水溫泉、山閣溫泉等十幾處。其中西江溫泉經權威機構鑒定其綜合水質屬廣東第一,氡、氟、偏硅酸等三種元素及礦物質遠遠超過國家醫療用溫泉水標準,在國內十分罕見,極具醫療保健及旅游開發價值。四是古跡旅游資源優勢。茂名在距今45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就有土著民族在繁衍生息。夏商時期始稱百越族。
茂名大地歷經千年的風雨剝蝕,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高州的冼太廟、觀山寺、寶光塔、長坡舊城、信宜的鎮隆古書院群、化州的孔廟、電白的鐘鼓樓、冼太故里、茂南的恐龍蛋化石等人文景觀引人入勝,文化底蘊豐厚。茂名,在歷史上還出過不少名人,如被周總理稱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的冼太夫人、唐代重臣高力士、嶺南著名才子陳鑒等都是茂名人。今天,大部分古跡都被開發成景點,供游人參觀游覽。五是紅色旅游資源優勢。茂名是江總書記對全國進行“三講”教育動員的地方,也是江總書記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地方,江總書記作“三講”動員的高州人民會堂、參觀過的高州冼太廟以及親手種植的優質荔枝樹“中華紅”等都成了國內游客向往的旅游景點。目前,國家旅游局正式向海內外推出了100個紅色旅游精品景點,我市的高州作為紅色旅游的重要一站,必將帶來茂名旅游的新一輪發展高潮。
此外,茂名還有其他一些資源也頗有特色。如被譽為“人與生物圈公園”的珍稀植物園、茂名市郊有廣州“白云山”之稱的浮山嶺、化州羅江沿岸風光、“國家園林城市”的茂名市區等自然與人文風光資源;信宜玉雕、竹編工藝品、化州的橘雕、高州的角雕、茄雕、電白的貝雕及市區的工藝蠟燭等旅游工藝品資源;電白的紅心鴨蛋、信宜的山楂、化州的笪橋黃瓜、橘紅、高州的荔枝、龍眼等土特產資源等,都是茂名人引以為自豪的獨特資源,也是我市旅游業發展的優勢所在。
改革開放以來,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我市旅游業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從小到大,迅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目前,全市共有星級飯店22家;旅行社15家,其中國際旅行社2家;旅游景點17個,其中省級旅游度假區1個;旅游購物商場3家;大小出租車1000多輛,全行業從業人員20000多人,旅游接待體系初步形成,可滿足游客“行、住、吃、游、購、娛”等方面的需要。近幾年來,旅游業各項經濟指標連續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是我市國民經濟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增長點之一。2003年全市旅游收入達23.87億元,占gdp 的3.63%。同時,旅游業的發展,也帶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優化了經濟結構,刺激了消費,增加了就業機會,促進了資源環境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效益。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對旅游業的認識進一步深化,關心和支持旅游業發展的自覺性大大增強,旅游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