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龍勝甜橘
1969年即開始種植,特點為皮薄色好,香甜核少,富含維生素和果酸,品種有陽山橘、十月橘、年橘。而楊桃、番石榴、石番果則均引種臺灣,其中楊桃果大肉嫩,清甜可口;番石榴原名芭手又稱芭苯,清甜爽脆,品種有世紀芭、四季芭、珍珠芭、水晶芭、無子芭等;石番果則為飲料上的佐料,也可鮮食,果肉金黃且有一股清香。
二、粉葛
粉葛是塊根蔬菜,春季種植冬季收獲,含淀粉很多,江門人用以熬湯、做菜,提淀粉食用等。粉葛又有清涼降壓的藥用效果,右可作藥膳。其中以市區石沖、新會崖南、鶴山云鄉等地出產的粉葛品質特別好,以其含淀粉多、纖維少,味香而甜稱著。
三、金山火蒜
金山火蒜是開平市面上特產,種植在長沙、水口鎮一帶,蒜粒特園,肉肥衣薄,蒜味濃郁,每年十月種植,次年三月收獲。收獲后用火熏過,故稱火蒜,F在開平除出品原粒蒜子外,還加工制成甜酸蒜頭等產品。
四、陂頭桂味荔枝
產于馬岡鎮陂頭嘴村,為加拿大華僑吳文璽于1915年由增 城移植。特點為果肉厚脆,有桂花香味,近果肩有墨綠色斑塊,故稱為鴨頭綠桂味。不少華僑,港、澳同胞都喜好組團到陂頭嘴啖荔枝,陂頭嘴桂味荔枝在省、港、澳一帶均享有盛名。
五、新會葵扇
新會特產葵扇是用蒲葵葉加工而成。新會葵扇以形狀特別端正見稱,再加上精制加工,在明代就選作貢品,F在的葵扇除一般加工扇涼用外,成品已工藝品化,在扇面上有用電烙山水圖畫,用彩色絲剌繡動物、花鳥;在扇柄上有用竹、骨、象牙等鑲嵌;扇邊有單色單邊的,也有彩色五邊的。
六、三桁瓦菜刀
三桁瓦菜刀是江門市區的傳統產品,過去用人工鍛造,以其鋼質優良,加工工藝精湛而見稱,如今已發展成大廠,除生產各種型號菜刀外,還生產不銹鋼廚具系列等。
七、亞佗霉姜
亞佗霉姜是廣東江門的著名特產。它以優質生姜作原料配以檸檬汁、陳皮、砂糖、甘草等經獨特的傳統工藝精心制作而成。亞佗霉姜味甘脆嫩,甜中帶酸,香辣適宜,食后無渣,風味獨特。具有清涼生津,驅風散寒、健胃消滯的功效,因此亞佗霉姜既是可口食品,又有藥用,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八、水口腐乳
水口腐乳是開平市水口鎮特產,歷史悠久。它是用豆腐作原料,經過發酵、加鹽、加料等工序制成。特點是酥化、咸度適中,香味誘人,是佐餐的極好小菜,也可以作為燒菜佐料,使燒出來的菜味更加可口。
九、劍花
鶴山雅瑤鎮清溪鄉是有名的劍花之鄉。由于劍花有清熱解暑、滋潤的作用,可鮮食,可曬干,一般用來煲豬骨湯。每年七、八月是收花季節,大量供應上市。
十、禾蟲
不管你離家鄉多久,一到中秋,大概都沒有忘記兩樣家鄉菜--禾蟲與田螺吧。禾蟲雖小,口口是肉,含有豐富蛋白質,而且風味奇特,清香鮮美,嫩滑可口,實是飲酒、吃飯一道好菜。它還有滋陰、健脾、暖身、去濕之功效。禾蟲產于珠江三角洲,新會、臺山兩縣南部的圍田區產量最多,禾蟲每年只有五、八有份才出現幾次,一般在紅云細雨,天氣變化異常的情況下,加上逢水頭起(農歷初一、十五漲潮高峰期)為多,一旦出現,密密麻麻,漂浮在河涌水面上。這時,撈禾蟲的人真是撈之不盡,一個小時左右,用會起或用籠裝,可獲二、三百斤,用斗撈的也有十數斤之多,隨著潮水的高漲,禾蟲逐漸消失無影無蹤,只好望河而嘆!有撈禾蟲經驗的人,掌握禾蟲出現的時機、地點,撈具好,加上眼利手快,就撈得多。禾蟲 身于咸淡水交界處稻田的表土層里,以腐爛的禾根為食。其形體像小蜈蚣,長約三十至四十厘米。人們常說,蜈蚣的腳最多,可是禾蟲和腳比蜈蚣的腳還要多,更有趣的是禾蟲身上可隨時交替變換著紅、黃、綠、藍、紫的顏色,并且十分鮮明。把它煮熟,就就成純是蛋黃顏色。禾蟲蒸、炒、煲、燉 ,樣樣皆宜,蒸禾蟲加上姜、蔥、油、鹽 ,放在飯鍋里蒸即可。炒和煲則要加上豬腩、粉絲之類的配料,不過比蒸好吃得多, 是將禾蟲燉熟,用炭炕乾,味道甜中帶香。還有 咸禾蟲,每年禾蟲造,家家戶戶都賣幾十斤,多的百余斤,用鹽 了,吃時加點油、蔥、姜蒸熟即可,因此,過去吃禾蟲,特別是咸禾蟲,中算是窮佬菜。田螺味道也很鮮美。過去水田田螺很多,拾半天就可以滿載而歸;貋硪院,敲去田螺尾 ,用蒜子、豆豉、紫蘇拌勻炒熟,約幾個老朋,圍坐在一起,喝美酒, 螺,談笑風生,確是一樂也。禾蟲和田螺,過支難登大雅之堂,酒家賓館沒有這兩道菜來招待賓客,只是窮等人家招待親友時才有,主人很抱歉的說:"沒有菜食,只得禾蟲 菜,不好意思。"而今世道變了,也許是禾蟲、田螺不那么容易拾到,物罕為貴,現在大賓館也有這兩道菜了,而且價目錢不便宜。以往的窮佬菜,而今是宴請賓客的上菜了。
十一、鎮濠泥雞
開增縣水口鎮聯竹鄉鎮濠、茂竹兩村制作泥雞玩具,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每到農歷年關,來自鶴山、臺山、恩平、新會等地的商販們便駕車來采購泥雞,作年貨銷售。泥雞外形古樸,價格便宜,深受人們的喜愛。大年初一是雞日,大量泥雞上市,一時泥雞啼聲四起,真有“一唱雄雞天下白”的情趣,給人們帶來喜悅與歡樂。泥雞在鎮濠、茂竹兩村,有一段傳說:某財主雇用一小長工,是個孤兒。孤兒養了一只小公雞,人雞相伴,形影不離。一次,孤兒不小心把兩半斗黑豆、黃豆混雜了,財主限他一個早上要揀開來。孤兒正在發愁,只見小公雞喔喔地叫喚,全村的雞都聚攏來了,公雞揀黑豆,母雞揀黃豆,不消一個時辰,孤兒便揀好了。又有一次,一伙強盜密謀洗劫村子,派出匪徒扮成奄雞佬潛入村中作內應,約定三更時發出雞叫聲為號,外攻內應。誰料頭更剛過,躲在財主后院的"奄雞佬"驚動了小公雞,小公雞引勁長啼,霎時間滿村公雞啼叫響應!把匐u佬”連忙掐死小公雞,點燃草堆。孤兒聽互雞叫出來,便大呼捉賊。此時夜末深,人末睡,聽互喊聲紛紛趕來,把“奄雞佬”當聲捉獲。村外的匪徒聽到人聲鼎沸,知道計謀暴露,急忙撤走。后來“奄雞佬”供出真情,村人驚嘆不已,把小公雞厚葬了。孤兒用泥搓成小公雞,寄托哀思。村人見了,也紛紛搓起泥雞來,來互相比較、爭勝,代代相傳,幾經改進,越做越精巧。用手推咯咯地叫,用口吹喔喔地啼。流傳到外地,人見人愛,生意人爭著前來收賣、定購,制作泥雞便逐漸成了兩村的傳統工藝副業。制作泥雞,春天挖泥,用木槌搗煉后,放進錫模壓成雞頭、雞尾兩部分,曬干備用。雞頭部份有一橫膜,中有小孔,留來插哨。閑時制竹哨,把小籬竹裁成幾分長一截,在一頭斜削一刀,插進一小塊葉片,吹響即成。入冬時插哨,即把竹哨插進雞頭橫模,再用牛皮紙把雞頭和雞尾連接起來,著色涂油,便成成品。泥雞頭部下前方有一小孔,尾部左側也有一小孔。用嘴對尾部小孔一吹,泥雞便引勁啼唱,形狀與聲音和真雞異。用右手拇指按住尾部小孔頻頻抖動,便會發出如母雞生蛋下窩時的咯咯聲。工藝之巧,令人贊嘆。難怪華僑、港澳同胞也愛捎幾只出去,作家鄉特產饋贈親友。
十二、瀨粉
中秋佳節,恩平縣北部地區以瀨粉為主食。瀨粉,吃來易,做來難。從選料到制作,工序頗為復雜,而且必須合數戶之人力始能制作,先是選用質量較好的十月米,舂粉曬乾備用,制作時,將水煮沸,放進米粉煮熟(米粉與水之比例因粉質不同而異,一般以使米粉濕透為宜),拌以生粉,用力搓勻, 成柱狀的粉團,搓好的粉團,以手指按之,按處下陷而四周不現裂痕,放手后隨即彈起復回原狀的為合格。合格粉團制作的粉條,無繼粉,入口軟、紉、爽、滑。不各格者,入口硬、澀、糊,失去瀨粉的獨特風味。故搓粉,是關鍵的工序。待水煮沸后,將粉槽架于鍋上,兩頭墊以長凳,把搓好的粉團置于槽孔,塞上木塞,然后將木杠一端穿入粉槽和榨孔中,一端數人用力往下擠逼,粉條便從槽底部的小孔鉆出,下至鍋里。煮熟后撈起,放入冷水中沖洗干凈撈起。吃時再用開水湯過,兌過上湯,就成獨具一格炎之瀨粉了,如兌入白糖燒酒,則又另外一種風味。近處來,一部分人利用柴油機的發舊汽缸改裝粉槽 ,活塞上螺絲,只用一人操作,比舊粉槽省工。人世間們要吃瀨粉,不再像以前那樣與師動眾了。
十三、恩州名茶
恩州名茶產于恩平(古稱恩州)山凌,恩州名茶茶味清涼,略帶甘甜,以熱水沖開,茶葉開如原貌,服之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之功效。另配與恩州奇石茶具盛水飲用,更有能調節人體新陳代謝、抗疲勞、防衰老的作用,深受茶道中人的喜好。
十四、石蛤
石蛤產生山溝,味道鮮美。石蛤炒、煲、燉、樣樣皆宜,但最有特色的還是石蛤飯。石蛤以清水凈之。然后以蒜子、豆豉、紫蘇蒸飯、熟后香氣撲鼻,令人胃口大開,深受食家的歡迎。
十五、恩州奇石
恩州奇石產于恩平(古稱恩州)之深山老林中,據地質資料記載,恩州奇石為泥盆紀中部之凝灰質板巖,距今約5億年歷史,因其石質奇特,遠在清朝時已開采,并作“貢品”送往朝庭。經廣東省地質測試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衰老生物學實驗檢測鑒定,奇石中含有天然活動性炭、鉀、鍶等26種有益于人體的元素,用精制各種奇石器皿盛水飲用,能調節人體新陳代謝,抗疲勞、防衰老的作用。目前,恩平市玉石首飾工藝發展有限公司已生產了各種茶具、旅游工藝品、美容化妝品系列等,產品遠銷港、澳、臺、日本、東南亞、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等地。
十六、臺山龍眼
廣東江門盛產龍眼,最有名的當屬臺山縣廣海的龍眼。廣海龍眼品種很多,主要有牛眼、雞眼仔、焦核等,最有名的當數石硤龍眼,皮薄肉厚、清甜多汁是石硤龍眼最突出的優點,深受大眾的喜愛。
十七、新會甜橙
廣東的名產新會甜橙是我國甜橙的主要出口品種之一,原產廣東新會縣,又名滑身橙、滑身仔。新會甜橙已有數百年栽培的歷史,久負盛名。新會甜橙分溜橙,滑身仔兩種,主要特點是果皮光滑而薄,果肉汁多清甜,營養非常豐富,深受人們的喜愛。
十八、新會大紅柑
廣東新會大紅柑,是新會著名土特產。大紅柑果實呈扁圓形,果皮光滑油亮,果色先青后紅,果肉爽脆多汁,酸甜可口,主要有大種油身、細種油身、大蒂、高篤四個品種。新會大紅柑不僅是可口的水果,而且藥用價值較高,具有清熱潤燥,理氣止痛、化痰止咳等功效.
十九、新會陳皮
新會陳皮是廣東新會著名的特產,是由新會大紅柑的果皮干制而成。新會大紅柑是新會盛產的有名水果,久負盛名。大紅柑的果皮具有很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既可入藥,又是傳統的香料和調味佳品。柑皮貯藏時間越久越好,故稱“陳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