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市位于河北省東南部的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屬華北平原黑龍港流域。周圍百公里左右有石家莊、濟南、邢臺、邯鄲、衡水、德州、聊城、臨清等大中城市環鄰,并且靠近北京、天津、鄭州等大都市;境內有106、308國道和邢(臺)—德(州)線、肅(寧)—臨(西)線、祁(村)—南(宮)線五條干線公路在市區交匯,青(島)銀(川)高速、大(慶)廣(州)高速縱橫交叉,京九鐵路貫穿南北,區位交通優勢十分明顯。南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西漢初年始置縣,距今已有2100多年,因西周“八士”之一的南宮適(音:括)曾封邑于此,漢高祖劉邦取其復姓命縣名,以示“尊周禮、敬賢人”之意。境內有普彤寺、普彤塔始建于公元67年(東漢明帝永平十年),為中國最早的佛教建筑之一。清末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張裕釗手書“重修南宮縣學碑記”,創立“南宮體”書法,現已風靡海內外。南宮是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為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司令部、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冀南軍區、冀魯豫邊區省委駐地,鄧小平、****、****、****、王任重、陳再道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經在這里生活、工作和戰斗過,南宮人民的優秀兒女張霖芝、李菁玉、馬國瑞等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
南宮歷來就是冀南經濟商貿重鎮,素以“小北京”著稱,“南宮旱碼頭、臨清水碼頭”在冀魯豫交界廣為流傳。而久負盛名。1986年3月南宮在河北省第一批撤縣建立縣級市,1987年3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對外開放城市。南宮是“中國羊剪絨毛氈名城”、“全國武術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全國商品糧基地市(縣)、全國節水農業示范市(縣)、全國秸稈養牛示范市(縣)、河北省“棉花之鄉”、河北省“韭菜之鄉”、河北省“文明衛生城市”。
南宮市域經濟特色鮮明。農業初步形成了優質棉花、無公害蔬菜、畜牧養殖三大主導產業。優質棉花常年種植面積在50萬畝以上,年產皮棉4萬多噸,是全國優質棉基地和棉花百強縣市,生豬養殖業在致力于建設百萬頭安全商品豬生產基地,無公害韭菜、蘆筍、辣椒等農產品暢銷京、津、石等大中城市。工業已經形成了羊絨、羊剪絨、棉花加工三大主導產業和毛氈、食品加工、機械加工三大特色產業。主要工業產品精梳山羊絨、羊絨紗、羊絨衫、羊絨制品、裘皮制品、彩色棉紗、高支紗、氣體灌充設備,汽車連桿等享譽國內外市場。特別是羊剪絨制品出口量約占全國同類產品總量的50%以上,是亞洲最大的羊剪絨生產加工基地。食品加工業以生豬屠宰和肉食品加工為主,該產業龍頭企業——河北千喜鶴食品公司,年屠宰生豬300萬頭,加工高低溫肉制品8萬噸,是華北地區規模最大、技術設備最先進的現代化肉食品加工企業。
南宮自然資源有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資源,境內為太陽能資源的中等類型區,全年日照總時數平均2668.5小時,年日照率為60%,太陽能的利用為6244.8萬千卡,可用于農業生產生活,目前地膜覆蓋和塑料大棚等已在廣大農村推廣普及使用。風能資源,南宮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為風能季節利用區,春季多風,冬季次之。風能密度在50-100瓦/平方米之間,風能可用于風力提水機械灌溉、發電等,其能量相當于電能15.81萬度。生物質能源,包括薪柴、作物秸稈、野生植物。作物秸稈以棉花秸為主,其次是谷、小麥等秸稈,折標準煤14.23萬噸,野生植物包括樹木落葉、雜草等植物落葉,折標準煤5.38萬噸。目前,南宮正在謀劃開發利用秸稈資源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