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西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邢臺市東南端,衛運河中游左岸。縣城駐地,距北京344公里,距石家莊158公里,距邢臺90公里,距邯鄲100公里,距濟南150公里。臨西縣地理位置優越,是兩省三市四縣交界之地。東瀕衛運河,南鄰館陶,西接內丘縣,北銜威縣、清河。東西橫距34公里,南北縱距19公里總面積542平方公里。全縣地勢平坦,中部有古堤縱貫,將全縣分割為堤上緩崗、堤下低平兩個地貌。西部海拔在33—36米之間,東部海拔在28—33米之間。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稍有傾斜,地面坡降為1/5000—1/6000,堤下坡被西部高地東部衛運河左岸所圍,北部又是南坡洼、白坡洼與清河、威縣部分區域共同封閉洼地,最低點為海拔27米。境內主要河流是衛運河,境內長約9公里。屬暖溫帶亞 熱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C,平均降水量559.6毫米,年日照2516.2小時,無霜期194天。
臨西縣交通便利,是溝通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四省的交通咽喉。京九鐵路縱穿全境,并在境內設有客、貨站,京廣線、京滬線垂翼東西,邯臨、邢臨公路橫穿全境,橫跨衛運河的公路、鐵路大橋使天塹變通途。近10年來,臨西公路交通建設蓬勃發展,建成了以縣城為中心、橫縱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絡體系。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670.35公里,鄉鎮和行政村的通公路率均為100%。
臨西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邢臺市東部,西望太行,東瞻岱岳,地處冀魯平原腹地,東與山東省臨清市隔河相望,南與館陶縣毗鄰,西與邱縣交界,北與威縣、清河兩縣接壤。總面積為542平方公里。轄4鎮5鄉299個行政村,總人口達31萬人。臨西縣轄4個鎮、5個鄉:臨西鎮、河西鎮、下堡寺鎮、尖冢鎮、東棗園鄉、老官寨鄉、呂寨鄉、搖鞍鎮鄉、大劉莊鄉。
臨西是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的交通咽喉,京九鐵路縱貫南北,京滬、京廣鐵路垂翼東西,邯臨、邢臨公路橫貫全境,交通四通八達。現有110千伏變電站2座,35千伏變電站7座,電力供應充足,萬余門程控電話與全國并網,通訊便捷。
臨西縣屬東部季風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大陸性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度。全縣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水利設施齊全,為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了保障作用。臨西縣耕地面積37萬畝,素有“糧棉之鄉”之美稱,被定為河北省商品糧基地縣和國家優質棉基地縣、名優果品基地縣,盛產小麥、玉米、谷子、棉花、大豆等作物。1999年,糧食總產達到2.31億公斤,棉花總產達到930萬公斤;有果園120個,面積達2.4萬畝,年產果品1000萬公斤;畜牧業發展迅速,牲畜存欄量居增,肉類總產量達到2230萬公斤。依托糧、棉、果等主導產品,形成了浸出油廠、面粉加工廠、醬菜廠、果蔬脆片廠、釀酒廠等一批具有相當規模的儲備和深加工能力的企業。
臨西縣縣屬工業發展迅猛,鄉鎮企業、個體企業異軍突起,逐步形成了以化工、紡織、機械、醫藥、建材、釀造、造紙、軸承加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全縣擁有各類工業企業3268個, 固定資產7.9億元。其中鄉以上工業企業76個,國有中型企業4個,合資、獨資企業5個,千余種產品暢銷國內外,出口產品主要有軸承、棉花、織染布、果品、豆粕、五金工具、中成藥等。臨西特產歷史名牌產品──醬菜、豆腐乳、臭豆腐,歷史悠久,暢銷省內外,聞名全國。輕紡、化工、冶金制造、農副產品加工等產品規模不斷擴大,品種日益增加,逐步從國內市場走向國際市場。
臨西軸承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臨西經濟的特色產業,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目前全縣軸承專業戶已達1.2萬個,規模企業20余家,從業人員3.5萬人,99年實現產值14.5億元,利稅務2.5億元,上交稅金2000萬元, 為縣財政稅收的主要來源之一。全縣擁有大規模軸承專業市場5個,上市攤位萬余個,集日客流量突破10萬人,年成交額5億元以上。生產的中、低速碳鋼軸承打入國際市場,銷往東西歐、東南亞、臺灣、香港、非洲等三十余個國家和地區,99年實現創匯1.2億元,出口量占全國同類產品出口量的90%。縣委、縣政府為培植軸承業的發展,投資2.28億元興建的“中國軸承大世界”成為華北乃至全國最大的軸承集散地。 臨西縣商貿市場十分活躍,各種綜合和專業集貿市場達30多個,包括軸承市場、皮毛市場、廢舊鋼材市場和農副產品市場等,年成交額達15億元。 臨西縣經濟發展條件和投資環境十分優越。縣委、縣政府制定了《臨西縣內外開放實施細則》、《關于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的決定》等一系列優惠的政策文件,為外商投資提供最優惠的政策、最優質的服務;同時,加大招商引資軟環境治理力度,努力營造優美的投資環境。臨西縣城建規劃合理,環境清新幽雅,街道整潔,綠樹成蔭,水質優良,電力充足,交通、通訊便利,可為外商投資提供生產、生活上的一切便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