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西區是張家口市的發祥地,是張家口政治、文化中心,它北靠內蒙古大草原,南接華北平原,西連煤都大同,東屏京都大道,局京、冀、晉、蒙之要沖。古時曾是蒙漢人民進行“茶馬互市”及其它產業活動的重要場所,是“張庫大道”的起點,史稱“旱碼頭”、“皮都”。在近代革命史上是中國共產黨奪取的第一座大城市,被稱為“第二延安”、“東方文化城”。橋西區轄1個鎮、7個街道辦事處、19個行政村、38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101.3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0萬人,城市居民20.2萬人。橋西是民族宗教聚集區,除漢族,還有滿、回、蒙古、藏等19個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4%;市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四大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場所全部設在橋西。
橋西地形多變,集高山、大川、平地于一體,一年四季,風花雪月,自然風光獨特,旅游景點、文物古跡眾多,其中聞名中外的“萬里長城四大關”之一的大境門,是我市的標志性建筑;堡子里是張家口的發祥地,也是我國北方大中城市中保存較為完好的古街區之一,還有氣勢磅礴的明長城、隨山就勢的云泉寺、風格獨特的水母宮、風景秀美的安家溝生態園,無一不是休閑渡假的好地方。
對外開放以來,橋西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在新一屆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21萬勤勉、質樸、友善的橋西人民,立誠信之本,沐改革春風,得開放先機,以務實創新、率先發展為己任,按照“三產主導、強工優農、開放拉動、民營興區”的思路,全面推進小康城區建設步伐,基本形成了以武城街為中心的中心商務區、以“大境門”為中心的旅游經濟區、以西溝為中心的生態經濟區以及以西壩崗為重點的特色餐飲經濟帶、以綠工科技產業基地為重點的平門路工貿經濟帶的“三區二帶”科學發展格局,全區綜合經濟實力逐年提高。2007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24.9億元,同比增長17.6%;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億元,同比增長22.1%;引進外資5.5億元,同比增長10%;財政收入完成3.2億元,同比增長22.7%;實際利用外資1985萬美元,在全市居于首位,相當于我區改革開放以來利用外資總和的2.5倍;全區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67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988元,同比分別增長13.8%和10.6%。
“金鼎國貿”、武城街精品服裝市場、金鳳大廈等一批商貿龍頭項目建成運營,全區商貿物流規模和服務檔次進一步提升。順利實施了快速路西環線拆遷工程,完成拆遷投資約1.6億元,圓滿實現了“當年設計、當年施工、當年通車”的目標。全年累計投資近800萬元實施了大境門廣場二期和東段長城修復工程。組織實施了市區綠化史上規模最大的城市群眾植樹活動,綠化街巷35條、植樹10萬余株,開展了取締“大篷車”等一系列專項整治行動。農村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投資220萬元完成了元寶山至菜市、清河至菜市等10.6公里農村道路建設,投資240萬元解決了南天門、永豐堡、虎頭梁等7個村的安全飲水問題。中考成績連續16年位居全市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