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為楚始封地,舊治高陽城。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分秭歸縣之北界立興山,因縣治興起于群山,故名興山。南北朝周置長寧縣(興山,秭歸皆隸長寧)。隋開皇元年(581)改長寧為秭歸(興山屬秭歸),唐武德三年(620)分秭歸置興山,北宋熙寧五年(1072)省興山入秭歸。明正統七年(1442)興山并入巴東縣,成化七年(1471)復置興山縣至今。
1949年,建立興山縣政府,先后隸屬宜昌專區、宜昌地區和宜昌市。1992年12月12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2]161號)同意興山縣政府駐地由高陽鎮遷至古夫鎮。
1997年,興山縣面積2316平方千米,人口18.9萬,轄7個鎮、6個鄉:古夫鎮、高陽鎮、峽口鎮、南陽鎮、黃糧鎮、高嵐鎮、水月寺鎮、高橋鄉、湘坪鄉、平水鄉、榛子鄉、火石嶺鄉、建陽坪鄉。縣政府駐高陽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182691人,其中:高陽鎮39744人,峽口鎮19487人,南陽鎮7128人,古夫鎮19850人,黃糧鎮17111人,高嵐鎮11089人,水月寺鎮14596人,高橋鄉16051人,湘坪鄉5811人,平水鄉4440人,榛子鄉10847人,火石嶺鄉7314人,建陽坪鄉9223人。
2001年1月5日,興山縣正式宣布該縣由原來的7鎮6鄉撤并為6鎮2鄉:除保留原設的高陽鎮和高橋鄉之外,其它鄉鎮都進行了調整:撤銷高嵐鎮、建陽坪鄉、湘坪鄉、平水鄉、火石嶺鄉,將原高嵐、建陽坪、湘坪、平水的行政區域依次劃歸水月寺鎮、峽口鎮、南陽鎮、古夫鎮。新的鄉鎮政府分別駐水月寺、大峽口、南陽河、夫子巖。原火石嶺鄉14個村分別歸屬黃糧鎮和榛子鄉。
2004年底,興山縣總人口184689人。轄古夫、高陽、峽口、南陽、黃糧,水月寺6鎮,高橋、榛子2鄉,12個居委會、102個村委會。
2009年8月17日,經湖北省政府批準,興山縣高陽鎮更名為昭君鎮。高陽鎮屬移民遷建集鎮,是西漢明妃王昭君的出生地,建鎮于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是興山縣原縣城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