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區位于鄭州市城區西部。轄區范圍:東起嵩山路(含路東碧沙崗公園)與二七區為鄰;西與滎陽市豫龍鎮接壤;南和二七區劉胡同、齊禮閻兩鄉搭界;北與鄭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溝趙、石佛兩辦事處相鄰。面積97.1平方公里。
中原區是鄭州市屬6區之一,縣級。1948年10月22日鄭州解放后,中共鄭州市委廢除舊的保、甲制度,成立了鄭州市一、二、三區,三區即中原區前身。1955年10月,鄭州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將三區改為建設區。1960年5月建設區更名中原人民公社。1961年8月取消城市人民公社恢復區街建制時更名鄭州市中原區至今。區委、區政府駐桐柏路200號。
1948年10月,鄭州市第三區初建時,轄區范圍:東起南關,西至小趙寨,北起大同路,南至豫豐紗廠(今鄭棉二廠)。面積約8.7平方公里,9355戶37289人。1949年12月,鄭州市區劃調整時,三區管轄范圍由東向西推移到鐵路兩沿,鐵路以東至福壽街、敦睦路、南北喬家門以及布廠街以西,鐵路以西至京廣路兩側至鄭州鐵路局,小趙寨一帶。原轄大同路以南至南關一帶劃出。1952年組建了銘功路、蜜蜂張、喬家門、二馬路、小趙寨5個街政府。居民有12480戶45544人。1955年,鄭州市在區劃中將三區改稱建設區,轄區再次西移,即鐵路以西至三官廟,南起小趙寨,北至小孟寨、十二里屯。轄蜜蜂張、崗杜、小趙寨、建設路4個街道辦事處。居民12025戶66497人。后經1956、1958、1959和1960年區劃調整后,轄區范圍:東起嵩山路,西至西流湖,南起潁河路,北到火力發電廠,面積約26.4平方公里。1987年3月,鄭州市在行政區劃中,將原屬鄭州郊區的須水、溝趙、石佛鄉和原屬金海區的大崗劉鄉劃歸中原區。時轄:建設路、三官廟、林山寨、棉紡路、桐柏路、綠東村、秦嶺路、汝河路8個街道辦事處,中原、須水、溝趙、石佛、大崗劉5個鄉。1994年經省政府批準中原區須水鄉撤鄉建鎮,1997年石佛鄉撤鄉建鎮。1998年,溝趙鄉溝趙行政村調整為溝趙、堂李、東連河3個行政村。2000年,大崗劉鄉羅寨行政村撤銷建立郭廠、段莊2個行政村。2000—2002年間,在城區全面推進社區建設,將原有的居委會全部整合為69個社區。至2002年,中原區轄區面積1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98394人,其中城區356077人。轄建設路、三官廟、林山寨、棉紡路、桐柏路、綠東村、秦嶺路、汝河路8個街道辦事處6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5個鄉(鎮)84個行政村223個自然村。2003年,鄭州市區劃調整,將原屬中原區的溝趙鄉、石佛鎮劃歸鄭州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管理。2005年9月,河南省召開鄉鎮機構改革電視電話會議。中原區貫徹會議精神,對大崗劉鄉進行了撤鄉建辦工作,經市政府批準更名為航海西路街道辦事處(鄭政辦[2005]40號文件),連同市政府已于2005年發文更名為中原西路街道辦事處的中原鄉于2005年11月分別舉行了揭牌儀式。
中原區原有社區70個,為進一步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提升社區服務職能,經區政府研究同意,從2006年3月份開始征求各街道辦事處意見,以方便居民群眾、便于社區管理為原則,在70個社區基礎上將大的劃小,小的合并,并在航海西路街道和須水鎮管轄范圍新設3個社區,最終社區總數調整為99個,并于2006年9月8日以中原政〔2006〕11號文件形式下發通知。
2008年,中原區現轄1鎮10個街道辦事處,分別為須水鎮、航海西路街道辦事處、中原西路街道辦事處、桐柏路街道辦事處、三官廟街道辦事處、秦嶺路街道辦事處、棉紡路街道辦事處、建設路街道辦事處、綠東村街道辦事處、林山寨街道辦事處、汝河路街道辦事處。須水鎮面積58.82平方公里,轄22個村委會、1個社區;航海西路街道面積13.91平方公里,轄10個村委會、2個社區;中原西路街道轄14個村委會;桐柏路街道面積6.25平方公里,轄19個社區;三官廟街道面積4.95平方公里,轄13個社區;秦嶺路街道面積1.15平方公里,轄8個社區;棉紡路街道面積1.47平方公里,轄6個社區;建設路街道面積1.24平方公里,轄8個社區;綠東村街道面積4.19平方公里,轄12個社區;林山寨街道面積3.12平方公里,轄14個社區;汝河路街道面積2.05平方公里,轄16個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