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國家依托煤炭資源開發建設鶴壁,設市建制,最初發祥地就在鶴山區,轄區鶴壁集、中山曾先后為市委、市政府駐地。
鶴山區的前身為鶴山煤礦人民公社。1961年12月18日,中共鶴壁市委、鶴壁市人民委員會根據河南省人民政府指示精神和城市人口、工商、文教、衛生等事業發展需要,決定將鶴山煤礦人民公社劃分為鶴山區公所和陳家莊人民公社,至此設置鶴山區。世代相傳“古有雙鶴棲于南山之峭壁,其曰鶴山”,鶴山區由此而命名。
鶴山區成立至今,組織機構名稱幾經變化。由開始的鶴山區公所,經過1963年6月召開鶴山區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改稱為鶴山區人民委員會,1967年“造反派”奪權改稱為“工農區”,1968年4月改稱為鶴山區革命委員會,
鶴山區成立至今,行政區劃先后經過6次調整。建區時,鶴山區轄中山路街道辦事處和鶴壁街道辦事處2個街道辦事處、5個農業大隊、15個居民委員會,屬城鄉一體化管理體制。1963年6月,由于城市人口增加,市區面積擴大,為滿足城市蔬菜供應,便于領導和管理,市委、市人委將近郊18個農業生產大隊、29個自然村劃歸鶴山區管理;原陳家莊人民公社呂寨管理區交歸鶴山區管理,改稱呂寨街道辦事處,下設2個居委會。1965年12月,市委、市人委將19個農業生產大隊移交陳家莊人民公社管理。1968年10月,市革命委員會將4個農業生產大隊移交紅衛人民公社管理,至此開始實行純城區管理。1979年,經市委同意新增設康新路街道辦事處和新生路街道辦事處2個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達到39個(1982年5月,康新路街道辦事處更名為中山北路街道辦事處,新生路街道辦事處更名為鶴山街街道辦事處;鶴壁街道辦事處、呂寨街道辦事處1982年1月分別更名為新華街街道辦事處、九礦廣場街道辦事處)。1998年5月,市委、市政府將原屬郊區管理的鶴壁集鄉、姬家山鄉整體劃歸鶴山區管理,至此又成為城鄉一體化管理體制。2001年6月,區委、區政府對社區居民委員進行調整,將原有39個居民委員會合并調整為22個居民委員會。截至目前,鶴山區下轄兩鄉、5個街道辦事處、59個行政村、103個自然村、22個居民委員會。
2000年,鶴山區轄5個街道、2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140130人,各街道、鄉人口: 中山北路街道 14039 中山路街道 24098 新華街街道 4428 鶴山街街道 21749 九礦廣場街道 4006 鶴壁集鄉 57306 姬家山鄉 14504 截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