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 論
一、項目提要
項目名稱:夏禹園或夏禹國、夏國、禹園
項目來源:項目名稱來源于《漢書》:“陽翟,夏禹國”
項目建設單位:禹州市豐達農業有限公司
項目建設目標:人們把改革開放三十年稱之為“摸著石頭過河”,把當今時期稱之為“改革進入深水區”,這是對現實社會的一個確切的描寫。暫不說為什么要過河、河的對岸是個什么樣子、其結果又會怎樣,難道中國就沒有一個可以學習的榜樣、一座指路的燈塔而非要行游于水中?鄭樵在《通志•上宰相書》中說:“水不會于海則為濫水,途不通于夏則為窮途”,可見,途通于夏之意大矣!然而,“地平天成第一國”卻常常被歷史所淡忘,“建道立極統萬代”更是世人所鮮知,造成近代史學家把夏認定為是一個傳說中的朝代,從而否定了夏的真實存在。雖然現代的考古發現否決了這種觀點,但充耳疑古、謬論之言總也揮之不去,時時刻刻麻痹著人們的神經,扼殺了應該有的認知,實難“會通于夏”。
其一、現代的歷史把夏朝一律認定為奴隸制社會,是在改變歷史的模樣,讓人們淡忘了一個徹底改變人類命運的偉大年代。
其二、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框架下,夏被稱之為“曙光”而受到忽視,文明之源成了深埋于歷史巖層的化石而無法打開,一顆璀璨明珠被塵封數千年而不能發光。
其三、人們稱春秋是中華文化最耀眼的時期,百家爭鳴成為了一個歷史高峰,卻不知春秋文化井噴的動力是夏文化,就這樣,民族文化之根被拋之九霄云外而高閣。
其四、許多人夢想走近大禹,看到的始終只是一個模糊不定的背影,造成大禹這座光耀萬古的歷史豐碑是云山霧罩,不顯廬山真面目。
其五、“尋根求源,通古鑒今”是人類不變的追求,而中華文化之根在哪里?華夏文明的源頭又在何處?中國真的是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嗎?不能走進夏禹國就始終無法弄清楚這些事關民族命運的重大問題。
大禹足盡神州,德行四海。道貫無外,聲溢華夷。“暢八極之廣,旋天地之數”。九合諸侯,一匡萬國。“功績銘乎金石,著于盤盂”。而夏禹國上承千古之民族史,下啟萬代之文明史。明天道,正人倫,國之成法也,實為史之重之大要者。所謂“治身有禹之典范,強國有夏之正道”,不可不潛精研思,以使光耀于天下。
在民族文化成為了社會發展主旋律的今天,人們對歷史的興趣是日益濃厚,“推本溯源,薪火相傳”的腳步越來越快,在歷史中窮覽千載,尋求方向,找到目標,閃亮自我,已成了無數人不倦的追求。為此,洞燭史學疑團,看清歷史的模樣,讓我們的心能與歷史的脈搏一起舞動就顯得尤其重要。唯有如此,方能讓“國之明鏡”透亮無塵,如影隨形,以保“渴飲饑食”健康有益,日豐日賾。夏禹園將會是“會通夏禹”的一座橋梁,是一個大禹文化的展示窗口,為人們創造一個學夏禹的最佳場所,這就是建設之目的所指。為此,把夏禹園建設成為一個集文化宣傳、文明傳承、尋根問祖、農業觀光、度假休閑、養生娛樂、旅游購物于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園是項目之最終目標。
項目規模與資金籌措:農業是夏禹國的立國之本,因此確立了以文化為核心,農業為主題建設方針。夏禹園占地5000畝,其中建設用地占3%以下,農業用地占97%以上,基本上不改變土地的使用性質。項目建設期為4年,總投資15億,以融資、貸款為主。第一年投資額為1.5億,占總投資的10%,第二年投資額為2.5億,占投資額的17%,第三年投資額為4億,占投資額的27%,第四年投資額為7億,占投資額的46%。
二、綜合評價
本項目可行性研究使用的主要技術指標及數據是在深入研究、廣泛調查的基礎上確定的。項目實施將產生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項目建設經濟上合理,財務上可行。對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推動中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對文化強國、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精神文明,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戰略性調整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重大的歷史作用。
第二章 項目建設背景及建設必要性
一、項目建設背景
一個社會只有敢于面對重視自身的不足,而不自吹自擂去掩蓋缺點,這個社會才能發展的更好。一個國家只有緊密的團結在一起通力合作,而不各自為政相互爭斗,這個國家才能越來越強大。一個民族只有不斷提高整個民族的社會素質,而不只為索取不擇手段,這個民族才能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一個世界只有用千年萬年的眼光去發展,而不只顧眼前去急功近利,這個世界才能走的更遠。
國家興,企業才能興。民族強,企業才會強。為了利益多家國家大型知名乳業長期造假毒害社會,造成千千萬萬的兒童、成年人患上結石、腎衰竭等多種病癥,丟失了一個企業所應有的社會良知和道德良知。蘇丹紅、瘦肉精、地溝油危害人民,假藥、假貨、假酒和大量山寨版的物品充斥市場。反式脂肪酸、添加劑、化學物質、工業原料等有害物質大量用于食品之中。農藥、化肥、獸藥大量使用于生產上。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國廣泛使用的六六六、DDT等農藥,如今雖已過去了四十多年,現在的土壤、水里還有大量殘余,可以說是危害了幾代人。許多人對目前低迷的中國經濟感到不安和恐慌,這種思想是不正確的。中國的經濟十年前就應放慢腳步了,而不是現在。根據國土資源部的調查顯示,在2000年到2002年,有超過60%的地下水資源是屬于1到3類的標準,而到了2009年,水質四類和五類的已占到了73.8%,不到10年的時間,這兩個數字居然顛覆了。2011年,全國共200個城市開展了地下水質監測,其中“較差、極差”水質監測點比例為55%。與2010年相比,15.2%的監測點水質在變差。
十三億人口就決定了中國的社會性質,堅決取締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嚴格控制工業的發展速度,嚴格限制車輛的數量,最大限度的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才是中國的發展之路。當你看著天空由藍變灰你會感到幸福嗎?當你呼吸的空氣由清新變污濁你會感到幸福嗎?當你身邊的河水由清變臭變干你會感到幸福嗎?當你吃著由清香變異味的食物你會感到幸福嗎?當你因污染而患上這樣那樣的疾病的時候你會感到幸福嗎?如今,中國的污染問題不僅影響了中國,也危害了世界。人類放棄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多。索取的越多,失去的就越多。人來于世就應該象動物一樣,適量的勞動,放下欲望、索取、爭斗和忙碌,就能更多的享受自然、陽光、空氣和快樂。工業再發達也永遠滿足不了人的欲望,反而會在錯誤的路上走得越遠,對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破壞也越嚴重。今天的人們多想吃到兒時的東西,看看兒時的星空,還有那村邊的小河,然而這一切已成歷史的追憶,人類就是再用百倍千倍的代價也換不回那從前的美好,短短幾十年的工業發展已徹底改變了人類生活了上百萬年的生存環境。資源急劇匱乏,環境日趨惡化,年輕的地球迅速衰老著。現在的人類就如同“溫水煮青蛙”已面臨自行摧毀的命運,與此同時人類仍在肆意掠取。社會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到處都是人為的污染、人為的造假,那就是人的品質的問題了,是社會素質的問題,也就決不只是環境污染的問題了,是整個社會出現了大問題!
網上有一篇介紹不丹的文章,摘取一小段做個比較,“不丹是位于印度和西藏之間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山國,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這里的天碧藍碧藍,藍得要命,藍得讓人想哭,想流淚,只有到過不丹的人,才知道“重見天日”;白雪皚皚的雪山抬頭可見,晶瑩剔透,如琉璃世界;河水清澈見底,清得讓人身心俱消;到處是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全國森林覆蓋面積達百分之七十五,是世界上唯一綠地面積增加的國家,因為伐一棵樹,必須補栽兩棵,經幡隨處可見,寺廟紅白相間。白的是雪,藍的是天,清的是水,綠的是山,黃的是莊稼,紅的是寺院,你走入不丹,如同走入遠古的童話,走入上帝的“伊甸園”,走入了神話傳奇里的人間仙境。在這樣一個一塵不染的世外桃源里,你難道不覺得幸福嗎?”建議全世界的一些官僚們在發表演講之前先看看這段話,然后再開口擺成績,閉口言未來。
如何保護自己脆弱的生存環境,是目前世界所面臨的最大難題。重大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人類能永遠在劫難后站立起來嗎?我們每個人都是大自然的危害者和受害者,我們每個人又都是大自然的擁有者和保護者,應維護好地球的生態平衡、環境平衡、物質平衡,把自己生存的家園管理得更好,讓天地神靈萬物歸于平靜和安寧。用毀滅資源,破壞環境換來的所謂的繁榮只會是曇花一現,其后果卻是十分沉重的。目前,整個世界都在大談經濟轉型,怎樣轉型,怎樣調整產業結構,修修補補,貼膏藥式的轉變沒有效果,即便是割肉斷腕,也很難改變環境繼續惡化的問題,需要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膽量與氣魄。事無長思,距憂不遠,只看眼前,遺禍千年。如今的社會少挖一塊資源,少建一個工廠比經濟多增長一個點更重要;少占一塊土地,少一點物質欲望比多建一些高樓大廈更重要;如何應對人性危機、環境危機比如何應對金融危機更重要。中國再也不能以貸款、家徒四壁來培養大學生為榮了,再也不能靠教育、擴大內需拉動經濟運轉了,再也不能用出賣資源、破壞環境來提高GDP了。因此說,放慢腳步,正確審視自我,才能發展好明天的我。什么時候,能真正做到從宏觀至微觀依國情、人性出發,什么時候中國的改革才能真正稱得上“成功”二字,相信到那時,國民的幸福指數一定會從目前的一百名以后,逐步上升至世界的前十名。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了GDP的增長,三十多年來我們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產方式,竭澤而漁,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已到嚴重地步,大量透支了子孫后代的資源,這是遺禍后代的行為,而非造福子孫的建設。十八大報告對此作出了深刻反思,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戰略總布局高度。少說大話空話,不回避現實問題,多講老百姓關心的事,顯示出個性特點,展現了一個政治家的魅力和風采。
而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一是文化混亂,人心不古。二是失去了信仰,成為了拜金主義者。三是政府腐敗,波及社會。在多元、多變的文化思想沖擊之下,在拜金、拜物等觀念腐蝕之下,一些黨員干部喪失了最初的信仰,心為物役名利至上者有之、信念動搖精神空虛者有之,導致政治上變質、經濟上貪婪、道德上墮落、生活上腐化。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是黨一貫堅持的鮮明立場,是人民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甚至亡黨亡國。”長期以來腐敗問題也一直困擾著中國,并嚴重污染著社會環境,阻礙著國家的發展,損害中共的公信力。不徹底根除腐敗,建設小康社會就可能會成為一句空話。
多少年來,人們重視經濟建設之有形資產,卻忽視了精神建設之無形資產,這個問題早已成為影響中國健康持續發展的最大隱患,許多有良知的仁人志士都在不斷的探索尋找救國的良策。民族文化才是改變目前改革困境的唯一辦法,中國共產黨成立于1921年,其信仰是共產主義,信念是解放全中國,讓天下勞苦大眾不再受壓迫、受剝削,人人都能過上平等、自由的新生活,人們為了這種信念是前仆后繼,視死如歸。新中國成立了,這種信念也開始逐漸淡薄,隨著經濟社會的到來,這種信仰已是蕩然無存。人們沒有了信仰,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也隨著發生了改變,許多人成了拜金主義者,一些人去相信法輪功、萬能神。過去,人們學文化是為了報效祖國,如今,人們努力學習是為了有個美好的前程;過去,人們入黨是為了提高政治思想覺悟,更好的為人民服務,當今,人們入黨是為了升官發財,得到更多的個人享受和滿足;過去,父母教育子女要聽話,將來做個高尚、正直、對社會有用的人,現在的父母都想把子女培養成狼,養一群羊不如養一只狼;過去,人們學雷鋒做好事不圖名利,今天人們學雷鋒做好事要么是另有所圖,要么被當成傻子;過去,人們信仰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共產主義,今天的人們認為共產主義根本就實現不了,是空想,空想不如不想。沒有了信仰的人內心空虛就如失去了靈魂,人們便不知自己是從哪里來,更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只有跟著社會經濟的歷史車輪隨波逐流。政府大力提倡抓經濟、干部不擇手段搞增收、百姓挖空心思想發財。經濟建設成了社會主角,在人們心中整個社會好象除了經濟還是經濟,跟風投資,重復建設,惡性競爭,混亂失控,官商勾結,追名逐利,貪污腐敗,奢侈腐化。人的欲望膨脹了,思想亂套了,地下資源挖空了,地上垃圾失控了,土壤病了,水兒臭了,小河干了,天空灰了,氣溫高了,濕度小了,平衡毀了,環境差了,災難多了,人心變了。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亂到治的一個過程,緩慢發展是為快速發展做準備,快速發展之后必然要迎接下一個緩慢發展,一緩一快推動了歷史滾滾向前的車輪。人們要做的就是掃清歷史道路上的一切障礙,看不到社會自身存在的問題,只會是越發展問題越多,越走路越窄。國民黨飛機加大炮的百萬正規軍戰勝不了共產黨小米加步槍的幾十萬土八路,不是因為蔣介石不會打仗,而是委員長解決不了國民政府的腐敗,人人都為私利,誰還會真心為國效力。“眾人嚚嚚,盡入其室,百萬雄師,頭上一石”(《推背圖》第十九象),腐敗就像是蛀蟲侵蝕國家大廈的根基,早晚都有倒塌的那一天,即使是王安石變法也無力回天,擋不住宋朝百萬雄師被西夏所滅的命運,所以,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些但愿是“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但從大禹“封有功,爵有德,惡無細而不誅,功無微而不賞。”能把國家治理得那么好來看,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防微杜漸,居安思危才是治國之道。治國最重要的不是擺成績,而是查找問題,要有憂患意識,懼以終始。一個社會的發展可以看不到取得的成績,哪怕成績再大,但不可以看不到存在的缺點,哪怕缺點再小。如果只看成績忽視缺點,小缺點早晚會引發大問題,再大的成績也會毀于一旦,到那時再想彌補已為時已晚。
治國不是百米賽,永無終點,應循序漸進,欲速則不達;也不是試驗田,失敗了可以重來;更不是投機取巧,只重結果不講過程,一切都得依照自然規律辦事,科學發展。歷史永遠沒有回頭路可走,國家的政策、方向稍有一點失誤,就可能帶來永遠無法挽回的災難,正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大禹治國才謹小慎微,如履薄冰。
治國首先是治人,人是發展第一要素,人的思想、素質決定著社會的發展進程,決定著這個社會的品質,也決定著人在這個社會里的生活質量,因此,提高中國人的整體素質比什么工作都重要。就拿偷獵食用野生動物來說是屢禁屢猖,說到底是人的素質問題。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有什么樣的文化素養,就有什么樣的社會關系。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公共意識無疑是現代文明的標志之一。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中華文化的承載者與傳播者。在陌生的外國人眼里,你的文化氣度有多優雅,他眼里的中華文化就有多厚重;你的行為陋習有多醒目,他眼里的中華文化就有多“粗俗”,在這個意義上,“每個人都是一張中國的名片”。網上流傳著一段話,更像大禹說的“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你所站立的那個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一個人如此,一個部門、一個地區也是如此。素質與文化有關,與信仰有關,與社會風氣有關,只有大力提倡民族文化,加大民族信仰的宣傳力度,轉變社會風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國人的整體素質,才能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
一個社會形成一種良好的風氣很難,而歪風邪氣卻傳播的很快。人是一個多面體,在一個優良的社會環境里,好人受尊敬,惡人受唾棄,人的優點就會表現的很好,缺點也會被照亮,相反,在一個歪風邪氣盛行的社會里,好人得到的好處是越來越少,惡人得到的利益卻是越來越多,人陰暗的一面就會被充分調動起來,甚至光明的一面也會變暗。在一個風氣正的社會里,找出個違法、違規、違德的干部、單位、企業很難。在一個風氣差的社會里,找出個不違法、不違規、不違德的干部、單位、企業更難。所以說,社會要想健康發展也必須有一個優良的環境。《淮南子•泰族訓》曰:“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湯以殷王,紂以殷亡。非法度不存也,紀綱不張,風俗壞也。”夏桀、殷紂為什么滅亡,原因就是社會風氣敗矣!
如今的中國到處都在講如何聚集正能量,會議上講講,報刊上寫寫,媒體上說說,黨員干部天天學學是無濟于事的,其結果是明里人人唱高調,暗里事事搞腐敗。中國為什么會這么亂,原因就是明知故犯,闖紅燈有利。怎樣提升正能量,最有效的辦法也是以上兩點,一是查找病因。二是從負能量著手,減少負能量,負能量減少了,正能量自然而然就上去了,否則,負能量的拉力大于正能量,正能量早晚會消耗殆盡。以上這兩點是最基本的兩點,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學榜樣,照著榜樣的足跡,就不會走錯路。許多領導干部喜歡聽大話瞎話,不愛聽別人說實話,甚至認為這是污蔑社會主義,進行負面宣傳。是膿總要擠干凈的,不然永遠也好不了,況且悠悠眾口你能堵幾個?“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還是老老實實的正確看待認真對待存在的問題才是上上之策。“以禮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大禹禮賢下士,善于聽取不同的意見,無時無刻不在查找自己的不足之處,與那些善于自吹自擂的小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目前,社會上的一些歪風邪氣就如大禹時期的洪水,成了社會發展的一大隱患,它不但會降低政府誠信,降低公民的整體素質,還會把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搞的是烏煙瘴氣,把國家搞的是千瘡百孔。解決問題的辦法只能是:一查找病因,二對癥下藥。找病因就得尋根,從源頭開始,追尋著文化、信仰、文明的歷史腳步,才能看清古今治亂得失,從中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如果只是一味的腿疼治腿,頭疼治頭,疼痛也可能會得到暫時的緩解,但病根永遠也除不掉,甚至會醫誤病情,造成更大的疾病發生。治標不治本,非治國之正道。參古今之宜,窮終始之妙。也是古往今來的人們,對如何治理國家所十分重視的一項內容。但,尋根治病卻往往被人們所忽視,人們追求的也常常是治標這種快餐式的辦法。夏商周所遵循的是大禹的治國思想,其基本框架沒有太多的改變。之后,尋根治國一直被人們所忽視,孔子是對大禹及夏禹國了解最多的一個人,但對許多重大問題,孔子沒有提出自己的觀點。從孔子到司馬遷,至今天,不乏追根求源的人們,華夏之根究竟在哪?一直沒有人能說個明白。由此,可以斷定,尋根治國從秦漢以來,就一直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只有尋到了根,方能明始終,查出病因,然后對癥下藥,徹底從跟上清理病灶。對癥下藥,就得采取大禹治水“堵”、“疏”相結合的辦法,雙管齊下。所為“堵”就是不斷提高和完善社會功能體系,建立科學有效的體制機制,把不正之風堵絕于源頭。“疏”就是把一種健康的文化思想輸入社會,去洗滌、沖刷、帶走那些低級的腐敗思想文化,疏通清理阻礙社會健康發展的一切隱患。讓這種健康的文化思想成為社會的主流,把正氣之風吹遍神州大地。用文化來引領和推動歷史發展的腳步,用文化來填補人們日益空虛的靈魂,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走出一條文化強國之路。
二、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任何社會道德的提升都是自發的,而且,這是每個人都有的道德本能,這是每個人都有的自我救贖能力。中國的道德是如何延續下來的?可以說,中華民族的綿延不絕正是因為維持了基本人倫常理,這是自發的也是持久的道德原動力。中華民族的一切道德標準、行為規范、文化基因都源于大禹。大禹所做的一切都是自愿的,發自內心的,沒有功利而言。歷朝歷代,上至君臣,下至黎民,對大禹的盛贊之詞如滔滔江水,從未停息過。從明代詩人鐘惺的《于赫神禹》便可知其情:
于赫神禹,紹乎中天。盛衰之間,難為繼焉。當彼湯湯,帝用皇皇。
父職之曠,生民之殃。天將治乎,先有苦患。 如人欲享,始于憂難。
憂苦之情,心事用惺。 患難之至,圣焉所寧。惟帝知王,惟王協帝。
不愛其身,用平其真。雖不己私,不遭于疵。思幻妖奇,莫或近之。
足盡九州,德行四海。聲溢華夷,道貫無外。乃歉躬修,乃益受勤。
工瞽庶士,昌言則求。視民之傷,逾己之疚。渭民之漓,皆己之咎。
此謂大圣,此謂至明。于戲往矣,天平地成。
而從古至今,人們學習大禹也是一種自愿的,發自內心的行為,沒有任何附加內容。莊子說后來的人們爭相學大禹,日夜不休。《莊子•天下篇》曰:“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蹺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為墨。”學大禹的現實需要,歷史意義,政治影響,社會作用,長久成效是學雷鋒及其他活動所遠遠無法相比的。
正衣冠、照鏡子,查找自己的不足,如何做,對照一下大禹就可以了。怎樣洗洗澡,到“夏禹園”去給大腦洗個澡,給心靈洗個澡,沖洗掉身上的污垢,清新一下自我。如何治治病,學習學習大禹文化,用大禹廉政文化、自然文化、仁德文化、強國文化來治療自己身上的那些不良習慣,就能及時發現、糾正生活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廣大黨員干部只要對照大禹、夏禹國這個榜樣找差距、找不足、找方向,好作風自會蔚為風尚。同樣,一個家庭、一個單位、一個國家也需要“正衣冠、照鏡子、洗洗澡、治治病”才行,歷史是我們民族自己的歷史,是歷史就難免會出現錯誤,國家出現了問題就更應該更有必要治治病,否則就會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在實現小康、復興的今天,民族文化成為了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尋根求源,通古鑒今,成為了人們社會活動的重要內容。然而,卻始終沒有人能夠講清楚中華文化之根在哪里?始終沒有人能夠講清楚華夏文明之源在何處?始終沒有人能夠講清楚民族信仰之本是什么?始終沒有人能夠講清楚小康社會是個什么模樣?始終沒有人能夠講清楚怎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弄不清這些事關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中國的發展就會走彎路,甚至步入歧途,復興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大禹是立國始祖、文明始祖、信仰始祖、文化始祖,夏禹國是華夏之根、正統之本、小康之國、文明之源。夏禹、夏禹國是影響歷史進程,左右社會發展的主因,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面鏡子,一座指路燈塔,一個最好的學習榜樣。夏禹園讓人們重新認識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祖先大禹,進一步拉近了人們與大禹之間的距離,進一步拉近了人類與自然的血肉聯系。為人們清晰的感受歷史跳動的脈搏,彈奏出人類最華美的樂章開啟了一扇奇妙之門。并從另外一個角度剖析、闡述中國夢,把概念、抽象化的復興夢形象、具體化。內涵更豐滿,目標更明確,信心更堅定。唯有如此,則國家幸甚,社會幸甚,山水幸甚,子孫幸甚。
第三章 市場調查與分析
一、市場現狀分析
目前,中國的發展正處于經濟調節與轉型階段,許多行業的投盈都在大幅縮水,而文化旅游、農業觀光、度假休閑產業卻是蒸蒸日上,夏禹園項目正是集文化、農業、旅游、休閑于一體的工程,符合市場發展優勢。其次,國務院確定了建設中原經濟區戰略,中原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的根源之地,文化則是河南的優勢,打造厚重河南,文化要先行,夏禹乃華夏文化的源頭,禹州的文化地位就顯得越來越突出。其三,隨著經濟體制的變革,社會結構的調整,利益格局的變動,思想觀念的變化,出現的社會問題是越來越復雜。面對文明的消落、精神的空虛、文化的低迷、信仰的迷失、道德的滑坡、資源的匱乏、環境的惡化、四風的盛行,夏禹園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建造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榜樣,符合國情,發展空間巨大。
二、市場預測
因為中國的發展存在著太多的不科學,所以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因為環境污染日益惡化,所以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因為社會道德的不斷丟失,所以提出了重鑄精神文明。而這一切都與文化有著直接的關聯,大禹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是維系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紐帶,在實現民族振興的今天有著無盡的能量。夏禹國是正統之本,華夏之根,其對中國歷史及未來的社會發展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因此,夏禹園這個項目是個永遠年輕的工程,是一個充滿無限的商機與活力的產業,發展前景十分美好。
第四章 項目建設條件分析
“知史以明志,通古以鑒今”。大禹是立國始祖,大禹精神是民族之魂,這是目前對大禹有所研究的人才明白的兩個方面,而普通人能知道這兩點的就不多了。大禹是華夏文明始祖、文化始祖、信仰始祖、道教圣祖、儒教仙祖、法家始祖、墨家始祖、文字始祖、教育始祖,是萬宗之源,功蓋萬代,比黃帝要偉大得多,夏禹國是華夏之根,等等,這些只有走近夏禹,走進夏禹國才能得知。而所有這些對中華民族意味著什么?其意義有多重大?應該是人人皆知。因此,鄭樵在《通志•上宰相書》中極力言之:“天下之理不可以不會,古今之道不可以不通,會通之義大矣哉!……水不會于海則為濫水,途不通于夏則為窮途”。血脈不通則疾病生,道路不通則車馬壅。所以,鄭樵認為,國不能于夏相通,就會象水不能匯入大海一樣成為一灘死水,國家就會滅亡。可見,國于夏之血脈相連不能割斷,于夏禹國更是息息相關。無論是文明的傳承,文化的弘揚,信仰的回歸,國家的管理與建設,社會的發展與繁榮,哪一方面不需要從夏禹,從夏禹國那里尋找方向,找到答案。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走進夏禹國學榜樣,學大禹“之義大矣哉!”
“陟禹之跡,方行天下”。人們只有有鏡子照,有榜樣學,才能去掉焦躁、空談、漫無目的之心,才能認認真真的學習,腳踏實地的做事。學榜樣學大禹會給當今社會帶來一片青天,給每一個中國人帶來新希望、新未來。人類也喜好學榜樣,學先進,更熱衷于到現場、遺址參觀、學習,這樣做就能取回真經,獲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大禹、夏禹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榜樣,因此,學榜樣就應該走進夏禹國。《水注經》曰:“河南陽翟縣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為夏國。是禹以司空受封于夏,故至是改稱為夏后也。”《漢書•地理志》記載:“陽翟,夏禹國。”《史記•夏本記》正義:“夏者,帝禹封國號也。”公元前2084年正月,禹在“夏禹國”故都以夏為天下之號,宣告夏朝正式建立,史稱“華夏第一國”,大禹乃“華夏第一王”,禹州為“華夏第一都”。《湯蹤禹跡》曰:“陽翟即今之禹州,鈞臺在焉,蓋四方之中也。啟王以便四方諸侯朝會,雖定都焉。”、少康“整威儀東南行,求陽翟夏王之故都”。“得名始于夏,懷古幾登臺”,大禹始封于禹州為夏伯,禹州為夏禹國,大禹建夏朝于禹州;夏后啟在禹州鈞臺大饗諸侯,并定都禹州;少康中興于禹州。禹州是夏朝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不管大禹葬于何處,大禹的家在禹州,大禹的魂在禹州,大禹的根在禹州,夏禹國在禹州。禹州是“會通于夏”的一個橋梁,學大禹,走進夏禹國就要到禹州。
一、自然地理條件
禹州是升起中華民族第一縷曙光的地方,是華夏文明的根源之地,歷史文化的厚重積淀,使禹州的古老文化資源凝重而深邃、廣博而浩繁。禹州不僅是一座遠古信息的生態園,更是一個歷史文化的寶藏庫。大禹遺跡、遺址、故事在全國各地是不計其數,禹州的遺跡、遺址、遺物就有一百多處,禹王鎖蛟井、禹王廟、拉王廟、古鈞臺、禹王山、諸侯山、禹王碑、鈞陽宮、啟娘廟、禹妃廟、大禹渡、禹母洞、練兵洞、樓洞、夏禹故宅、夏社壇、夏文化遺址、夏禹浮雕、具茨山巖畫等等。大禹故事一百多種,大禹文化更是遍及城鄉村鎮。
項目區位于河南中部,氣候宜人,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動植物種類繁多,交通便利,物產豐富。一山一崗一平原的獨特自然,使得旅游資源富集,全市有各類旅游資源單體500余處,大小古跡760多處,其中,國保4處,省保24處。另外,周圍旅游資源是十分豐富,龍門石窟、少林寺、雞冠洞、云臺山、白云山、堯山、嵖岈山等著名景點是星羅棋布,各種自然條件十分優越。
二、社會環境條件
禹州有“古都”、“藥都”、“瓷都”之稱,相繼被命名為中國大禹文化之鄉、中國陶瓷文化之鄉、河南歷史文化名城。土地面積1500平方公里,人口120萬。始終保持“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和“全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稱號。
第五章 項目建設方案
一、建設指導思想、目標與目的
(一)指導思想:用大禹文化武裝人的頭腦,用禹王精神增強人的動力,用偉人的品德左右人的行為,用榜樣的功績鼓舞人的士氣,用英雄的故事教育人,用神靈的力量拯救人,把大禹文化重新注入到人們的血液里,刻在骨髓里,燃燒在心里,再次煥發出絢麗奪目的光彩。
(二)建設目標:研究宣傳大禹文化,宣揚傳播華夏文明,弘揚發揚民族精神是“夏禹園”的建設目標。力爭5—7年內把“夏禹園”建設成為一個黨政干部帶頭學大禹基地,一個華夏文明傳承中心。
(三)建設目的:由于過去人們對大禹文化的重大作用和深遠影響的研究、認識不夠,一直沒有把學大禹提高到一種重要的政治的高度,造成上千年來這座豐碑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能把學大禹活動轟轟烈烈的開展起來,并取得最佳的效果,特意規劃設計了一個“走進夏禹國”項目。“走進夏禹國”項目是以文化為核心,農業為主題的產業園,簡稱“夏禹國”或“夏禹園”,再現大禹之國之輝煌,為人們提供一個學榜樣、學大禹,走進夏禹國的最佳場所。也為我們怎樣運用大禹文化來轉變工作思路,科學利用資源,調整產業結構,實現智慧轉型提供一個參考。做到樣板有樣,事半功倍。
二、建設任務
“知史以明志,通古以鑒今”。大禹是立國始祖,大禹精神是民族之魂,這是目前對大禹有所研究的人才明白的兩個方面,而普通人能知道這兩點的就不多了。大禹是華夏文明始祖、文化始祖、信仰始祖、道教圣祖、儒教仙祖、法家始祖、墨家始祖、文字始祖、教育始祖,是萬宗之源,功蓋萬代,比黃帝要偉大得多,夏禹國是華夏之根,等等,這些只有走近夏禹,走進夏禹國才能得知(詳細內容見編者著《唱響夏禹 照亮中國》)。而所有這些對中華民族意味著什么?其意義有多重大?應該是人人皆知。因此,鄭樵在《通志•上宰相書》中極力言之:“天下之理不可以不會,古今之道不可以不通,會通之義大矣哉!……水不會于海則為濫水,途不通于夏則為窮途”。血脈不通則疾病生,道路不通則車馬壅。所以,鄭樵認為,國不能于夏相通,就會象水不能匯入大海一樣成為一灘死水,國家就會滅亡。可見,國于夏之血脈相連不能割斷,于夏禹國更是息息相關。無論是文明的傳承,文化的弘揚,信仰的回歸,國家的管理與建設,社會的發展與繁榮,哪一方面不需要從夏禹,從夏禹國那里尋找方向,找到答案。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走進夏禹國學榜樣,學大禹“之義大矣哉!”
“陟禹之跡,方行天下”。人們只有有鏡子照,有榜樣學,才能去掉焦躁、空談、漫無目的之心,才能認認真真的學習,腳踏實地的做事。學榜樣學大禹會給當今社會帶來一片青天,給每一個中國人帶來新希望、新未來。人類也喜好學榜樣,學先進,更熱衷于到現場、遺址參觀、學習,這樣做就能取回真經,獲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大禹、夏禹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榜樣,因此,學榜樣就應該走進夏禹國。《水注經》曰:“河南陽翟縣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為夏國。是禹以司空受封于夏,故至是改稱為夏后也。”《漢書•地理志》記載:“陽翟,夏禹國。”《史記•夏本記》正義:“夏者,帝禹封國號也。”公元前2084年正月,禹在“夏禹國”故都以夏為天下之號,宣告夏朝正式建立,史稱“華夏第一國”,大禹乃“華夏第一王”,禹州為“華夏第一都”。《湯蹤禹跡》曰:“陽翟即今之禹州,鈞臺在焉,蓋四方之中也。啟王以便四方諸侯朝會,雖定都焉。”、少康“整威儀東南行,求陽翟夏王之故都”。“得名始于夏,懷古幾登臺”,大禹始封于禹州為夏伯,禹州為夏禹國,大禹建夏朝于禹州;夏后啟在禹州鈞臺大饗諸侯,并定都禹州;少康中興于禹州。禹州是夏朝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不管大禹葬于何處,大禹的家在禹州,大禹的魂在禹州,大禹的根在禹州,夏禹國在禹州。禹州是“會通于夏”的一個橋梁,學大禹,走進夏禹國就要到禹州。
禹州是升起中華民族第一縷曙光的地方,是華夏文明的根源之地,歷史文化的厚重積淀,使禹州的古老文化資源凝重而深邃、廣博而浩繁。禹州不僅是一座遠古信息的生態園,更是一個歷史文化的寶藏庫。大禹遺跡、遺址、故事在全國各地是不計其數,禹州的遺跡、遺址、遺物就有一百多處,禹王鎖蛟井、禹王廟、拉王廟、古鈞臺、禹王山、諸侯山、禹王碑、鈞陽宮、啟娘廟、禹妃廟、大禹渡、禹母洞、練兵洞、樓洞、夏禹故宅、夏社壇、夏文化遺址、夏禹浮雕、具茨山巖畫等等。大禹故事一百多種,大禹文化更是遍及城鄉村鎮。
“有板有樣,事半功倍”。由于過去人們對大禹文化的重大作用和深遠影響的研究、認識不夠,一直沒有把學大禹提高到一種重要的政治的高度,造成上千年來這座豐碑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能把學大禹活動轟轟烈烈的開展起來,并取得最佳的效果,特意規劃設計了一個“走進夏禹國”項目。“走進夏禹國”項目是以文化為核心,農業為主題的產業園,簡稱“夏禹國”或“夏禹園”,再現大禹之國之輝煌,為人們提供一個學榜樣、學大禹,走進夏禹國的最佳場所。也為我們怎樣運用大禹文化來轉變工作思路,科學利用資源,調整產業結構,實現智慧轉型提供一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