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魚,學名團頭魴,俗稱“樊口鳊魚”,產于鄂州市梁子湖于長江交匯處的樊口。武昌之名源于三國。據《三國志?吳書?陸凱傳》載: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末帝孫皓從建業(今南京)遷都武昌(今鄂州),達官貴人怨聲載道,左丞相陸凱上奏章勸阻,引用“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的童謠,從此,樊口鳊魚始有武昌魚之名。
武昌魚頭團、背厚、鱗白,兩側呈菱形,口較寬,背鰭短,尾柄高,兩側各有14根助骨,比其他鳊魚兩側各多一根,腹內無黑膜。其肉質肥嫩,味道鮮美,為上等佳肴,故有“樊口鳊魚甲天下”之美稱。武昌魚受到歷代文人雅士的高度評價。1956年,毛澤東在《水調歌頭?游泳》一詞中寫下了“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名句,更使“武昌魚”蜚聲中外。醫學接界人士認為:經常食用團頭魴,可以預防貧血癥、低血糖、高血壓和動脈血管硬化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