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山鎮招商網訊:“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這是唐代詩人李白巡游到蔡山留下的千古絕句。在這歷史悠久,風景秀麗的蔡山腳下,坐落著一個整齊漂亮的村莊,這就是蔡山鎮梅學堂村。梅學堂村現有7個村民小組,386戶,1348人,黨員32名,耕地面積1442畝。九十年代前,該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更是蔡山有名的窮村,沒有一個工業企業,“農業腿長,工業腿短”,產業發展極度不平衡。
工業強,則發展強。面對村級集體經濟十分薄弱和村民盼富、求富的實際情況,梅學堂村“兩委”班子深知肩上的擔子有多重,他們思考著、求索著,梅學堂村的發展出路在哪里,梅學堂村的光明前途在哪里。帶著這個問題,村“兩委”班子通過深入農戶,走訪黨員、群眾,在認真分析本村村情后,達成了這樣的共識:梅學堂村的出路在發展工業,希望在發展工業,唯有發展工業,才能強村富民。思路決定出路,該村迅速確立了“農業穩村,工業強村,民營活村,生態美村”的發展規劃。
發展工業,談何容易。一要政策、二要資源、三要資金、四要人才。雖然村“兩委”班子深知發展工業不容易,但他們從未放棄。近年來,該村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走招商引資,發展工業之路。堅持以老鄉引、以老板引,開展“招商走四方”活動,多與本村籍在外老鄉、老板、能人、名人聯絡,引資回鄉,實施回歸創業工程。村“兩委”班子鄭重承諾:對外來落戶項目像對待子女一樣真心關愛,對企業老板像對待親人一樣誠心呵護。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梅學堂村的招商引資迅速取得成效。黃梅縣眾星農資公司成為該村引進的第一家公司,該公司是本村能人李建國于2006年創辦,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主要從事棉花收購加工,年收購加工能力1萬噸,產值8000萬元。為了回報家鄉,回報人民,該公司每年安排本村固定工人15人,使他們人均年收入達1.5萬元以上;還有50余人在廠做臨工,人均年收入都超過8000元,僅此兩項,每年就為當地農民創收近60萬元。同時,該公司直接對本村棉農生產的棉花實行訂單保護價收購,極大地了減少了棉農的售棉環節,更給棉農帶來了實惠。僅近4年來,按年收購籽棉1000萬公斤,每公斤收購價高于市場價0.2元計算,每年為本村棉農增收20萬元,若算上棉農就近銷售所節省的交通費、食宿費、誤工費,兩項合計為棉農增收40萬元。
蔡山鎮惠本節能燈具廠是該村引進的第二家企業,該廠是本村籍在外老板梅勁松于2011年創辦。梅勁松祖籍在梅學堂村,2004年大學畢業后,在外打工,通過打拼;2005年在江蘇常州市創辦了常州燈具城,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固定資產投資500萬元,年均銷售收入1000萬元;2006年,他又在廣州辦起了惠本節能燈具基地,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總投資1000萬元,年產值5000萬元。為了引進本村這個大老板回鄉創業,蔡山鎮委書記於春明、梅學堂村支部書記張國勝先后“三顧茅廬”,終于感動了家鄉赤子之心。2012年,梅勁松毅然決定回鄉創業,為家鄉作出應有的貢獻,經這一年的創辦,一個新型環保節能燈具廠終于呱呱落地。走進節能燈具廠,新建的3棟廠房拔地而起,整個廠區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擁有自動化生產線,自動化打膠線,自動化包裝線,主要生產環保節能燈,品種達十多種,總投資200萬元,預計年產值達5000萬元。目前,該廠一期工程已完工投產,二期工程正在擴建之中。該廠建成后,每年可安排本村固定工人200余人,讓村民不離鄉不離土,在家門口就業,人均年收入達2萬多元。
興一個企業,富一方百姓,活一地經濟。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為梅學堂村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近年來,該村投資65萬元,興修了全長3.8公里的環村公里,讓村民出門有腳好路走;投資10萬元,興建了一座55KM的電排站,確保了農業旱澇保收;投資5萬元,整治了村內北興港,讓村民生活用水凈起來,讓村莊綠起來,讓生態環境美起來。
喜看今朝企業興,展望明天村更富。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梅學堂村必將成為鄂東燈具第一村。惠民燈光,前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