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鄉招商引資網訊:文家鄉位于縣境西部,太浮山北麓。東與陳二鄉毗連,北與佘市橋鎮為鄰,西和石門蒙泉鎮白洋、花藪等地連接,南和太浮鎮、石門蒙泉鎮盤石等地接壤。全鄉總面積8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628畝,山林面積52930畝,林業用地面積70000畝。地貌以微丘和中低山為主,境內有太浮山脈和大觀山脈。太浮山最高海拔605m。轄17個行政村,2個農業場、194個村民小組。2003年末總人口15074人,其中農業人口14600人,非農業人口474人。
1948年12月前隸屬保文鄉,解放后建立區鄉政權,劃歸一區,區政府設佘市橋。1958年成立文家人民公社,社址設文家店。1984年2月更名為文家鄉。
區域經濟以傳統農業為主。2005年完成社會總產值18397萬元,工農業總產值12072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5084萬元,農業總產值6988萬元,實現財政收入15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68元。
林果產業形成特色。1965年組建全縣第一個杉木林營林專業隊,1971年大量人工造林,1986年引進濕地松、柳杉、檫樹、榿木等4個珍貴用材樹種,1995年人工用材林面積達到1.6萬畝,其中鄉辦用材林場6300畝。果木生產起步于60年代初。1965年引種溫州蜜桔,80年代末—90年代初,掀起庭園經濟開發熱潮。引進桔、柚、柑、橙等4大類58個水果品種及雜交板栗等干果品種。1987年建成2200畝鄉辦經濟林場,成為全省“八五”期間2個重點果木基地之一。全鄉建起鄉村集體果園12個,面積4000畝,農戶庭園經濟林8100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7%。1995年2月被授予“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稱號。2001年10月31日,市人民政府掛牌命名太浮山為市級森林公園。90年代后期,全鄉實施油茶低改工程,完成油茶林低產改造7000畝,2002年以來大力推進“林業強鄉”戰略,新擴柑桔10000畝,新造楊樹7000畝,新建獼猴桃基地1000畝,成為全省3個獼猴桃核心基地之一。截至2006年6月,全鄉形成了以太浮山為主體的2.6萬畝用材林綠色帶,活立木蓄積量10.5萬m3;以大觀山為主體的1.3萬畝純油茶林綠色帶;以李陽山為主體的1.7萬畝果木經濟林綠色帶。年出產柑桔等果品1.6萬噸,茶油250噸,年創林業產值5000萬元。
近幾年,集鎮面貌明顯改觀。1993年7月,日供水700噸的自來水廠投產運行。1998年6月,有線電視臺建成啟用,覆蓋4個行政村,用戶500戶。1999年8月,開通程控電話。2000年10月,建成高程60m的移動通信塔。2003年7月,建成高程55m的聯通通信塔。1993年,水泥硬化街道375m。2000年,投資280萬元,建成道水龍潭大橋。2003年,投資550萬元,完成通鄉公路文火線(文家—縣火車站)水泥硬化,縮短文家至縣城距離10km。2004年,投資50萬元,鋪裝文家店街區下水道1800m,水泥硬化街道1200m。集鎮常住人口增,至1000余人,面積擴展到1.5Km2。
教育、衛生、文化事業同步跟進。1987年籌資100萬元新建文家中學,1991年搬遷新址。鄉中學、鄉中心小學、鄉農校分別于1993年、1992年、1989年授予省級合格銅牌,1995年順利通過國家“兩基”達標驗收。1992—2003年5次撤校并點,優化學校布局。現有初中1所,片辦完小4所、村小3所。農民就醫條件改善。1993年投資30萬元新建鄉衛生院住院大樓,有床位張。2004年投資20萬元修建鄉衛生院門診大樓。管樂文化生活活躍。全鄉組建農民銅管樂隊6支。2004年參加全縣銅管樂大賽文家代表隊榮獲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