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故事
成敗故事
人生故事
生活故事
教師上課時急需的500篇最富有哲理的教育案例!
來源:網絡/孫海文整理
1、“我心有主”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元代大學者許衡一日外出,因天氣炎熱,口渴難忍。路邊正好有一棵梨樹,行人紛紛去摘梨,惟獨許衡不為所動。有人便問:“何不摘梨以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這樣亂,管他是誰的梨。”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我心有主”,意味著一個人能夠堅持自己的主見,恪守自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擾和誘惑,不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以求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動之妄即改之”。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或追名逐利,或貪贓枉法,或晚節不保,最后落得身陷囹圄,悔恨終生,代價極為慘痛。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由于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相反,如果能做到“我心有主”,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堅守精神家園,自然能夠成就一番事業。
“梨雖無主,我心有主”,這是一種準則、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精神。
摘自2001年4月1日《浙江日報》作者沈盈舟
2、把自己的位置放在最低處
1775年6月,在波士頓郊區來克星頓和康科德的抗英戰斗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爆發后幾星期,約翰"亞當斯革命領袖之一,后任美國第二屆總統在費城召開的大陸議會上站起來提名喬治"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的候選人。后來,大陸議會一致投票贊成亞當斯的提名。
然而,華盛頓是怎樣面對“提名”的呢當時年僅34歲的華盛頓“眼睛閃爍著淚花”,對人們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將成為我的聲譽日益下降的開始。”
華盛頓在獲得提名后,并沒有陶醉于榮譽中,相反,考慮到的首先是自己與大陸軍總司令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之間的差距,以及不排除別人在背后議論、指指點點等。這就對他以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這些都為他后來當選為大陸軍總司令和榮任美國第一屆總統奠定了人格基礎。摘自《公共關系》2001年第11期,作者程大國
3、貝多芬的靈魂
18世紀末的維也納,是音樂氣氛最濃的城市。在顯赫貴族的客廳里,音樂表演成了一件高尚和時髦的事。所以貝多芬也就經常處在貴族及擁有各種頭銜人物的包圍之中,可他總是高高昂起他那獅子般粗獷的大頭顱,從不獻媚于任何人。
一次,在利西諾夫斯基公爵的莊園里,來了幾位“尊貴”的客人。這幾個不是別人,正是侵占了維也納的拿破侖軍官。公爵為了取悅這幾位來賓,便非常客氣地請求貝多芬為客人們演奏一曲。但貝多芬斷然地拒絕了。當公爵由請求轉為要求的時候,貝多芬憤怒到了極點。他一聲不響,猛地推開客廳的門,在傾盆大雨中憤然離去。
回到住處,他把利西諾夫斯基公爵給他的胸像摔了個粉碎,并寫了一封信:公爵,你所以成為一個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貝多芬只有一個。
正如貝多芬所言,由于偶然的出身,這個世界上的確有過無數的公爵。然而,歷史最公正,時光最無情,當這些顯赫一時的公爵一個個都灰飛煙滅,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時,貝多芬卻沒有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貝多芬沒有高貴的出身,卻有不朽的作品,正是它們,為貝多芬贏得了無尚的榮譽。要知道人民首肯的永遠是那些讓他們心悅誠服的高貴靈魂。
摘自《知識窗》2001年第3期作者王虎林
•4、不可放棄的努力
在由失敗通往勝利的征途上有道河,那道河叫放棄;在由失敗通往勝利的征途上有座橋,那座橋叫努力。
自古希臘以來,人們一直試圖達到4分鐘跑完1英里的目標。人們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曾讓獅子追趕奔跑者,也曾喝過真正的虎奶,但是都沒實現4分鐘跑完1英里的目標。于是,許許多多的醫生、教練員和運動員斷言:要人在4分鐘內跑完1英里的路程,那是絕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骨骼結構不對頭,肺活量不夠,風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實在很多很多。
然而,有一個人首先開創了4分鐘跑完1英里的紀錄,證明了許許多多的醫生、教練員和運動員都斷言錯了。這個人就是羅杰"班尼斯特。更令人驚嘆的是,一馬當先,引來了萬馬奔騰。在此之后的一年,又有300名運動員在4分鐘內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
訓練技術并沒有重大突破,人類的骨骼結構也沒有突然改善,數十年前被認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為什么變成了可能的事情是因為有人沒有放棄努力,是因為有了榜樣的力量。摘自《心里的鎖——小故事中的大智慧》作者蔣光宇
5、成功的秘訣
有學生問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怎樣才能修學到他那般博大精深的學問。蘇格拉底聽了并未直接作答,只是說:“今天我們只學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的事,每個人把胳膊盡量往前甩,然后再盡量往后甩。”蘇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說:“從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學生們都笑了,這么簡單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哪些同學堅持了”有九成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
一年過后,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大家:“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動作,還有哪幾位同學堅持了”這時整個教室里,只有一人舉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后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的柏拉圖。
人人都渴望成功,人人都想得到成功的秘訣,然而成功并非唾手可得。我們常常忘記,即使是最簡單最容易的事,如果不能堅持下去,成功的大門絕不會輕易地開啟。成功并沒有秘訣,但堅持是它的過程。摘自《戀愛婚姻家庭》2001年第10期作者曾炳光
6、放下石頭
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邊的人強,他尤其想成為一名大學問家。可是,許多年過去了,他的其它方面都不錯,學業卻沒有長進。他很苦惱,就去向一個大師求教。
大師說:“我們登山吧,到山頂你就知道該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許多晶瑩的小石頭,煞是迷人。每見到他喜歡的石頭,大師就讓他裝進袋子里背著,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師,再背,別說到山頂了,恐怕連動也不能動了。”他疑惑地望著大師。“是呀,那該怎么辦呢”大師微微一笑。
“該放下。”
“那為何不放下呢背著石頭咋能登山呢”大師笑了。
年輕人一愣,忽覺心中一亮,向大師道了謝走了。之后,他一心做學問,進步飛快……其實,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只有學會放棄,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極至高峰。
摘自2001年9月11日《海南特區法制報》作者陽波
•7、好走的都是下坡路
一位農民朋友曾給我講述了一段他自己的故事。
那天,我拖著沉甸甸的板車疲憊地來到了山腳下。望著前面那一段長長的上坡路,我不禁畏而卻步。心想,今天靠自己一個人絕對拉不上去了,肯定得有人幫一把才行正在為難之際,正巧過來了一個熱心的路人。他看出了我的窘境,對我說:“沒關系,我來幫你。”說著,便利落地卷起袖子,拉開一副推車的架勢。于是,我就咬緊牙使勁地拉車。在熱心人“加油,加油”的鼓勁聲中,我們終于將車拉到了坡頂。當我感謝熱心人的鼎力相助時,沒想到他卻說:“你用不著感謝我。這兩天我的腰扭傷了,根本就不能用勁。我只是喊喊‘加油’而已。能將這趟車拉上去,全靠的是你自己。”
農民朋友的故事不禁使我聯想到,人生之路不也同樣是如此一位名人曾說:“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人生之路并非一馬平川,并非無須費勁就能輕松前行。許多時候,正是由于我們放棄了努力,便白白地錯失了成功的良機。結果便是半途而廢,無功而返。
8、放下石頭
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邊的人強,他尤其想成為一名大學問家。可是,許多年過去了,他的其它方面都不錯,學業卻沒有長進。他很苦惱,就去向一個大師求教。
大師說:“我們登山吧,到山頂你就知道該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許多晶瑩的小石頭,煞是迷人。每見到他喜歡的石頭,大師就讓他裝進袋子里
背著,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師,再背,別說到山頂了,恐怕連動也不能動了。”他疑惑地望著大師。“是呀,那該怎么辦呢”大師微微一笑。
“該放下。”
“那為何不放下呢背著石頭咋能登山呢”大師笑了。
年輕人一愣,忽覺心中一亮,向大師道了謝走了。之后,他一心做學問,進步飛快……其實,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只有學會放棄,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極至高峰。
摘自2001年9月11日《海南特區法制報》作者陽波
9、人窮還是心窮
有個富人和窮人的故事是這樣說的:那富人很富,每天回家下車時,都見一個窮已至極的要飯人,守在路邊。那富人開始理也不理,鄰人都說這富人心不慈善。富人說我這樣恰是慈善,他站在這要飯越是要得著,越不想去致富,因為他還活得下去,富招兒都是被窮逼出來的。鄰人搖頭,說富人站著說話不腰疼,窮人沒路,有了路自會去謀生。富人說咱試試看。第二天富人下車,走到要飯的跟前,給他三張大票,說:我最初就是300元錢做小買賣起家,現在同樣給你這么些錢,你自己去謀力,干點什么吧,別在這要了。那窮人見錢眼開,滿口應諾,從此半月沒見,鄰人正以為富人這錢給對了時,那窮人把錢花完又回來了,還是站在原來的位置,伸出討乞的手。富人的車開過,從此再也不理這個窮人。
人受點窮,特別小時候生活拮據沒什么不好,幼時苦日子能激勵人一生奮進。世上的財產永遠不會絕對平均,有富就有窮。哀莫大于心死,窮莫大于心窮。心窮透了,誰也沒辦法救你。摘自3月14日《廣州日報》作者馮景元
10、人是路走出來的
人生有兩種:開拓式和因循式。以路為喻,前者是開路,向“無路”之境進發,敲醒蒙昧的處女地。后者是走既有的路,為了謀生,每個人都得進入一個大致固定的程式,上班,下班,干刻板的工作,見一樣的臉孔,賺工資。輕車熟路,人被習慣帶著轉。老馬識途,僅是一方面;“途”也塑造途中的老馬,從姿態到個性。
除卻少數的天才,我們基本是“路走族”。于是,我們的模樣,姿態,思想,乃是由你每天重復地走著的路塑造的,路是壓模,你的靈魂貼在路上,讓它制出一種成品。
路制造人,在布滿著現成的大路小路高速路不歸路的人寰,路就是人生,就是歷史,就是性格與命運。你要脫出路的主宰,反過來,由你來走它嗎可以的,從事創造吧,向科學的思想的禁地突進吧,脫掉成見的桎梏,作一個驚世駭俗的“另類”吧你越是能夠發揮自由的意志,越能把像蛇一般盤在心靈上的世俗之路脫下來,踏在腳下,興會淋漓地走上一回。摘自1月31日《社會科學報》作者〖美國〗劉荒田
11、燒出新的希望
1914年12月,大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的實驗室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損失超過200萬美金,但事前卻只報了23.8萬的保險。
大火最兇的當兒,愛迪生24歲的兒子查里斯在濃煙和廢墟中發瘋似地尋找他父親。他最終找到了:愛迪生平靜地看著火勢,他的白發在寒風中飄動著。
“我真為他難過。”查里斯后來寫道:“他都67歲,可眼下這一切都付諸東流了。他看到我就嚷道:‘查里斯,你母親去哪兒了去,快去把她找來,她這輩子恐怕再也看不著這樣的場面了。’”
第二天早上,愛迪生看著一片廢墟說道:“災難自有它的價值。我們以前所有的謬誤過失都給大火燒了個一干二凈,感謝上帝,這下我們又可以從頭再來了。”
火災剛過去三個星期,愛迪生就著手推出他的第一部留聲機。
摘自《風流一代》第9期下半月刊
12、鎖住貪欲
欲望與生俱來,人人都有。世人如何不心安,只因放縱了欲望。明末清初有一本書叫《解人頤》,對欲望作了入木三分的描述:“終日奔波只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當了縣丞嫌官小,又要朝中掛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夢西。”可見人心不足蛇吞象,不是一句空言。做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就會成為欲望的奴隸,最終喪失自我,被欲望所役。
要鎖住欲望就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時刻保持一顆平常心。鎖住欲望,就是鎖住了貪婪;鎖住欲望,就是夯實了堤防。做人要想真正做到俯仰無愧,堂堂正正,就必須扶正去邪,揚公抑私。摘自3月4日《中國婦女報》作者王虎林
13、細節的魅力
中日甲午海戰前,日本間諜化妝到中國軍艦上偵察。當時,中國的軍艦在噸位、數量、火力上都勝于日本,舉國上下一片陶醉,以為中日海戰,中方必勝無疑。可是那個日本間諜看到中國軍艦的炮塔上居然橫七豎八晾著短褲、襪子,就把這個細節寫在情報中,并由此分析道:這是一支紀律松弛,管理混亂的軍隊,不會有強大戰斗力。果然,海戰一開,中方慘敗,幾乎全軍覆沒,先進的軍艦也都成了日軍的戰利品。
抗日戰爭期間,華僑領袖陳嘉庚率團到國內訪問,他先到國統區,國民黨用一頓800大洋的盛宴來款待他,他后到延安,毛澤東則用幾元錢的家常便飯為他接風,這一奢一簡,使他看清了國民黨“前方吃緊,后方緊吃”的不可挽回的腐敗墮落,看清了共產黨上下一心艱苦抗戰的無法遏止的勃勃生機。從此,他認定中國的前途就寄托在中國共產黨身上,就堅定不移地站在中國共產黨一邊。
明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解縉與胡廣、吳溥、周是修、王艮、胡靖、方孝孺七位名士相約要為建文皇帝死節,以標千古風節。退下來后,解縉便悄悄支使家人“你去瞧瞧胡廣是什么動靜”。家人回來說“沒什么動靜,見胡大人問‘豬喂了沒有’”解縉聽了這話,心里猛一輕松,說“一豬尚不肯舍,況肯舍生命乎”于是心安理得地活了下來。最后,只有方孝孺壯烈而死,周是修被殺,王艮服毒自盡,而胡廣等四位,老老實實做了“貳臣”。
摘自2001年10月17日《解放日報》齊人
14、相信你的希望
有一天,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偕同愛迪生在一處偏遠的農村駕車兜風。在一處農舍邊,這兩位聞名世界的大人物,看到一個小孩正在鋸木材,小孩年齡大約十歲左右,技術卻十分熟練,更難得的是他看到陌生人一點也不怕,與一般的鄉下小孩有很大的不同。
亨利•福特的童心大起,于是便走上前去幫他拉鋸。可是很明顯的,福特的技術與小孩相去甚遠。小孩也不以為忤,甚至還耐心地指導福特。
過了好一會兒,福特終于忍不住說道:“閣下可知道,你正跟亨利•福特在鋸木材”只見那孩子好像沒事人似地回答:“我不知道,可是我要告訴你,你是跟羅勃•李在鋸木材”后來亨利•福特竟把那輛嶄新的福特車送給那個孩子。
不要相信云,要相信陽光,在你的信仰中要有信心,相信你的希望,不要相信你的損傷。
15、修建自己的碼頭
有一個人一直想成功,為此,他做過種種嘗試,但到頭來,都以失敗告終。他非常苦惱,就跑去問他的父親。他父親是一個老船員,他意味深長地對兒子說:要想有船來,就必須修建自己的碼頭。兒子聽了這話沉思良久。這之后,他不再四處嘗試,而是靜下心來,好好讀書。后來,他不但上了大學,而且成了令人羨慕的博士后。不少公司經常打電話來,希望他能夠加盟,而且待遇好得驚人。
人生就是這樣有趣。人生的道路,看起來好像很曲折,但事實并非如此,做人如果能夠做到拋棄浮躁,安定自己的內心世界,錘煉自己,讓自己發光,就不怕沒有人發現。與其四處找船坐,不如自己修一座碼頭,到時候何愁沒有船來。人這一生,出身、地位、身份并不會影響你所修建的碼頭的質量。但是恰恰相反,你所修建的碼頭的質量,卻會影響到你這里停靠的船只。你所修建的碼頭的質量越高,到你這里停靠的船只就會越好,而你修建的碼頭越大,停靠的船只也會越多。
努力為自己修建一座高質量碼頭。這是人生最好的忠告之一。
摘自2001年3月28日《健康時報》作者王虎林
有這樣一則寓言:場院上,一頭毛驢要吃草,毛驢左右兩邊各放著一堆青草,豈料,毛驢犯了難,先吃這一堆還是先吃那一堆呢毛驢在猶豫不決中餓死了。
《聊齋志異》中的一則故事更耐人尋味:兩個牧童進深山,入狼窩,發現兩只小狼崽。他倆各抱一只分別爬上大樹,兩樹相距數十步,片刻,老狼來尋子。一個牧童在樹上掐小狼耳朵,弄得小狼嗷叫連天,老狼聞聲奔來,氣急敗壞地在樹下亂抓亂咬。此時,另一棵樹上的牧童擰小狼的腿,這只小狼也連聲嗷叫,老狼又聞聲趕去……這樣老狼不停地奔波與兩樹之間,終于累得氣絕身亡。
驢餓死,狼累死,其原因是共同的:不會選擇。人不也一樣一個人一生中的每時每刻,其實都是在選擇中度過。有人這樣說:品味人生,最大愉快莫過于做出選擇,最大痛苦也莫過于做出選擇,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會選擇。
摘自《公共關系》2001年第1期,作者周燁
16、自然之道
7個旅行者和一個生物學家向導,結隊到達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那個海島上有許多太平洋綠海龜用來孵化小龜的巢穴,他們想實地觀察一下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
太平洋綠龜的體重在150公斤左右,幼龜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幼龜一般在四五月間離巢而出,爭先恐后爬向大海。只是從龜巢到大海需要經過一段不短的沙灘,稍不留心便可能成為鷹等食肉鳥的食物。
那天上島時,已近黃昏,旅行者很快就發現一只大龜巢,突然,一只幼龜率先把頭探出巢穴,卻又欲出而止,一只嘲鷹突兀而來,它用尖嘴啄龜的頭,企圖把它拉到沙灘上去。看著眼前的一幕,旅行者們發出一片“不能見死不救”的呼喚。向導極不情愿地抱起小龜,把它引向大海,那只嘲鷹眼見到手的美食給抱走,只能頹喪地飛走了。
然而,向導抱走幼龜不久,成群的幼龜從巢口魚貫而出———那只先出來的幼龜,原來是龜群的“偵察兵”現在做向導的幼龜被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龜得到錯誤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于是爭先恐后地結伴而行。沙灘上無遮無擋,很快引來許多食肉鳥。數十只幼龜成了嘲鷹、海鷗、鰹鳥的口中之物。
看著數十只食肉鳥吃得飽飽的,發出歡樂的叫聲,旅行者們都低垂著頭。向導發出悲嘆:“如果不是我們人類,這些海龜就不會受到危害。”
人是萬物之靈。然而,當人自作聰明時,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17、生命是一種責任
趙吾文在8月20日《中國婦女報》撰文說,北大登山隊攀登希夏邦馬峰時五名隊員失蹤的消息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但很多人沒有注意到這樣一條消息:五名隊員中有一名來自農村,他的家庭為了供他上學已經欠下了10萬元,為了支持他的這次登山行動,父親又欠下2000多元外債。對于這個家庭來說,這個孩子就是他們的未來和希望,但這個希望隨著這個生命瞬間消失而消失了,留下的只有一生的痛苦和債務。
通過社會的認可獲得對自身價值的實現,這原本無可厚非。但在一個浮躁的時代里,過多的一夜成名被認同為最捷徑的成功方式,現實的浮躁在某種程度上也縱容了大學生的冒險心理。對于還沒有來得及面對生離死別的年輕人來說,還很難真正理解生命的責任,但一個生命的產生和消失,對于一個家庭的意義十分深遠,所以說沒有人可以隨意將生命置于無謂的犧牲。
生命是珍貴的,我們無權隨意揮霍自己的生命。據悉,登山前各種數據證明希夏邦馬此時根本不適合攀登,他們自身的條件也根本不具備攀登希夏邦馬峰的可能,而他們卻一味地攀登了。在這里,我并非只想指責已經離開我們的五位同胞,而是想說,當我們做出有可能獻出生命的冒險時,我們要仔細考慮其后果,因為,生命并非只屬于某個個體,它和周圍的一切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18、尊重
前不久,一批臺灣作家來江蘇訪鄉采風,著名詩人余光中在江蘇教育電視臺的演播室里見到闊別54年的老同學李鎮東。當主持人問李鎮東讀過老同學多少首詩時,李鎮東的回答多少讓在場的觀眾有些尷尬。他說:“沒讀過。”余光中笑了。觀眾們也笑了。
不讀老同學的詩,似乎并沒有妨礙李鎮東與余光中成為好朋友,他們在演播室內相擁而泣……忽然悟出,朋友之間最重要的是相互尊重,而尊重其實是一個多項選擇題,對朋友的興趣、愛好、性格、事業,可以全部“情投意合”,也可以在某一點上相知、相通、相諧,有時候甚至可以“背道而馳”。真正的朋友總是非常尊重對方的選擇。“尊重”的答案豐富多彩。
一直以為,尊重就是認可、贊同,絕不否定、舍棄,現在想想實在是有些誤讀。朋友,其實只要彼此內心尊敬、重視,足矣。我們應當給對方自由發展的空間。強求“你唱我和”、“步調一致”,甚至唯唯諾諾、召之即來,其實早已攙雜了別的成分。
摘自8月10日《新華日報》作者周云龍
19、丁肇中的“不知道”
前不久央視的《東方之子》欄目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進行了一次專訪,丁教授面對記者緊追不舍的一個簡單問題,連續幾個“不知道”,令人感慨。
記者提問的是這樣一個問題:“我感覺您對自己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有很明確的選擇。比方說小的時候對科學、對科學家感興趣;大學的時候,就鎖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后每做一個實驗也是力排眾議,自己堅持下來。一個人怎么能夠每一次選擇都能夠這么堅定和正確呢”這位記者想要獲得的答案誰心里都明白,因為在已經太多的名人訪談中,這樣的問題顯然都是為對方作秀進行的鋪墊。然而,丁肇中的回答卻是:“不知道。可能比較僥幸吧。”
記者不死心,又追問道:“在這里面沒有必然么”丁肇中依然回答:“那我就不知道了。”記者還是不死心:“怎么才能讓自己今天的選擇在日后想起來不會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因為我還沒有后悔過。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記者無奈:“我發現在咱們談話過程中,您說的最多一個詞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絕對不能說知道的,我們那里這是絕對不允許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丁肇中的嚴謹態度,的確是到了常人不能理解的地步。也許在普通人看來,取得了丁先生如此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但張口閉口都說“不知道”,顯然太失顏面,甚至是有失身份的。然而,這就是作為科學大家的丁肇中,他認為不知道的就一定要回答“不知道”。
摘自7月30日《中國商報》作者周士君
20、不被重視的權利
某市殘聯部分成員受美國一家公益慈善分會的邀請來到洛杉磯。他們在美國出席了幾個小型的慈善晚會,還和當地殘疾人進行了聯歡和交流。
回國后,有記者采訪了帶隊的殘聯副主席,他是一位小兒麻痹癥患者,雙腿萎縮。他向記者介紹了美國殘疾人的生存狀況。記者最后總結說:“在國外,你們看到了殘疾人受到社會的重視和關心。”他打斷了記者的話:“不,我沒有看到殘疾人在國外受重視,而是用心體驗到了。”他說:“我在國外一個多月,在那里我覺得自己一點也不像一個殘疾人,一切都十分方便。更為重要的,他們并不把我們當殘疾人,我們在街頭走過,很少有人會用好奇的眼光看我們,其實這是對殘疾人最大的尊重。”
對于殘疾人而言,真正的尊重和關心首先應是對一個人的人格的尊重,那就是不被“重視”的權利。摘自《深圳青年》第6期作者陸勇強
21、成功的秘訣
一個年輕人想要獲得成功。他聽說有一個智者知道成功的秘密,于是就去找他。經過漫長而艱苦的長途跋涉,年輕人最后終于找到了智者。
“大師”,我請求您教給我成功的秘訣”年輕人對智者說。
“你想獲得成功就跟我來吧”智者回答說。
智者沒有理睬年輕人的反應,來到了海邊。年輕人立即跟上來。智者向前走,一直走進大海。他的身體已經被水淹沒但他仍然向著大海深處前進。他突然將年輕人的頭按在了水中。年輕人拼命掙扎最后終于掙脫了。這時智者緊緊握住了年輕人的手。一分鐘后他放開了年輕人。年輕人跳出水面大口地喘著氣。
“蠢貨,你想淹死我嗎”年輕人憤怒地朝智者喊叫。
“如果你渴求獲得成功的愿望像是要呼吸到空氣這樣強,你就已經找到了成功的秘訣”智者說。摘自6月3日《廣州日報》,作者雨佳
22、死路與活路
一次,我到河邊釣魚,遇到一捕蟹老人,身背一個大蟹簍,但沒有上蓋。我出于好心,提醒老人說:“大伯,你的蟹簍忘了蓋上。”
老人慈祥地看了我一眼,說:“小伙子,謝謝你的好意。但我想告訴你:蟹簍可以不蓋。要是有蟹爬出來,別的蟹就會把它鉗住,結果誰都跑不掉。”
有的人就很像蟹。記得某地發生大地震,有個小媒礦的工人誰也不甘落后,爭先恐后往外擠。由于坑道口太小,把出口堵死了,結果誰也無法逃生。而在附近也有一個小煤礦,隊長當時很鎮定,他大聲喊道:“大家不要擠一個一個來。”他自己并不急于逃生,而是留在后面指揮。結果20多個礦工全都安全逃了出來,他自己也脫離了險境。
生活往往就是這樣:你不給別人活路,最終將會自斷生路;你給別人機會,其實也等于給自己機會。摘自6月8日《新華日報》作者楊楚民
23、任其掙扎
朋友送給我一個蝴蝶的繭。據說那會變成一只紫色的美麗蝴蝶。
一天,那蛹破了一個小口,我坐在桌子前,仔細地看著蝴蝶寶寶費力地掙扎著,想要破繭而出。好像母親分娩一樣,那個看不清形狀的小生命折騰了好幾個小時,還是沒有什么進展。又過了一會,它好像筋疲力盡,停了下來。我決定幫它一把,于是把剩下的那部分剪開了一道口。小蝴蝶終于完全出來了。
然而,它沒有像我預料的那樣展翅飛翔。它戰戰兢兢地抖動著一對皺巴巴的翅膀,身體還像一個腫腫的小蟲。它始終沒有飛起來。它一直在我的桌子上,帶著那對紫色的、萎縮的翅膀和一個腫脹的身體哆嗦著蠕動,直到死亡的來臨。
后來,從朋友那里得知,正是我的好心和性急斷送了蝴蝶美麗的生命。因為,自然設計的每一步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在蝴蝶破繭而出的掙扎中,它會把身體里多余的水分擠到翅膀里,這樣,當它終于自由的那一刻,它才能擁有輕盈的身體和豐盈的雙翅。
我望著花園里飛舞的蝴蝶,突然真正明白為什么有人說痛苦的歷練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痛苦和奮斗,人生永遠不可能完整,就像沒有掙扎的蝴蝶,永遠不可能飛翔。摘自《風流一代》第1期作者小野
24、一粒沙
有這么一個故事:有一個參加長跑比賽的選手在走過一片沙灘時,鞋子里灌滿了沙子,他匆匆把鞋子脫下,胡亂地把沙子倒出,便又急急地繼續往前跑。可是有一粒沙子仍留在他的鞋里,在他以后的路程中,那粒沙子磨著他的腳,使他走一步,疼一步。但他并沒有停下把鞋子脫掉,抖出那粒磨自己腳的沙子,而仍是匆匆前行,在離終點不遠的地方,因腳痛難忍,他不得不止步,最后放棄了比賽。當他忍著揪心的痛把鞋脫掉時,他發現讓自己痛苦了幾天并放棄比賽的竟僅僅是一粒沙子。
看來,有時阻撓我們前進的不是高山、深淵,而是極細小的一粒沙子。為了避免一次輕微的指責,我們便編出謊言來掩蓋。于是從編造第一個謊言開始,我們便背上了兩個沉甸甸的包袱:“過失”與“謊言”。以后的日子,便常常為掩飾“過失”與“謊言”而不得不再造出新的謊言,從此自己便不得不在緊張、擔心、痛苦的歲月中熬過。那第一個謊言,就是一粒沙。摘自6月8日《深圳商報》作者黃全喜
25、足球的黑與白
從1998年到2002年,為了世界杯,哪一個人不是前思后想左顧右盼,天上飛地下趕,窮有窮的折騰,富有富的花樣,四年鬧騰下來,仿佛一切都經歷過了,再也沒有什么可大驚小怪的。誰不知道中國隊終于進入了決賽圈誰不知道國際足聯主席每一屆只能當四年真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就等著看誰的眼睛瞪得更大,承接更多的足球魅力。
要做到遇事不驚不詫真的挺不容易。這些年的生活中,讓人不得不面對、不得不接受的丑陋的東西真是太多了。有的人是用雙腳活在足球里,有的人則是用手活在足球里;有的人將自己靈魂系在足球上,有的人則是將自己心計系在足球上,那些除了不敢用腳來美化足球,其它任何方式全都運用得天花亂墜的人,很少不是投機者。
當初將足球設計成黑白兩色的那些先生,是不是早就預見到了今天。當上屆冠軍法國隊和世界杯新秀塞內加爾隊在自然的綠色里,舞動著這充滿哲學意味的小東西時,足球的潔白本質終于讓我如癡如醉。這時候的足球才是永遠沒有輸家的。足球需要的是兩隊人馬上了場,就能用生命所能煥發的種種能量,雄渾交響浪漫變奏。惟有這樣的足球,才是所有觀球者的幸事。
在抹不掉足球之黑的情況下,還可以選擇忘掉它。如果忘不掉,那就多看看白的一面,并且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注意提醒自己:如果世上沒丑陋,誰還會珍惜那來之不易的美妙。
6月6日《文匯報》劉醒龍
26、還生命以過程
余秋雨
不能設想,古羅馬的角斗場需要重建,龐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吳哥窟需要重建,瑪雅文化遺址需要重建。這就像不能設想,遠年的古銅器需要拋光,出土的斷戟需要鍍鎳,宋版圖書需要上塑、馬王堆的漢代老太需要植皮豐胸、重施濃妝。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詳地交給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沒有廢墟的人生太累了,沒有廢墟的大地太擠了,掩蓋廢墟的舉動太偽詐了。
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當然,并非所有的廢墟都值得留存,否則地球將會傷痕斑斑。廢墟是古代派住現代的使節,經過歷史的挑剔和篩選。廢墟是祖輩曾經發動過的壯舉,會聚著當時的力量和精粹。廢墟是一個磁場,一極古代,一極現代,心靈的羅盤在這里感應強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廢墟的生命,它很快就會被人們淘汰。
(摘自春風文藝出版社《文明的碎片》)
27、有所敬畏
周國平
在這個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區分為有神論者和無神論者、宗教徒和俗人。不過,這個區分并非很重要。還有一個比這重要得多的區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個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別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決于個人所隸屬的民族傳統、文化背景和個人的特殊經歷,甚至取決于個人的某種神秘體驗,這是勉強不得的。一個沒有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個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間有任何神圣價值,百無禁忌,為所欲為,這樣的人就與禽獸無異了。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的心目中,總有一些東西屬于做人的根本,是褻瀆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懲罰,而是不肯喪失基本的人格。不論他對人生怎樣充滿著欲求,他始終明白,一旦人格掃地,他在自己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嚴,那么,一切欲求的滿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徹底失敗。
相反,那種不知敬畏的人是從不在人格上反省自己的。如果說“知恥近乎勇”,那么,這種人因為不知恥便顯出一種卑怯的放肆。只要不受懲罰,他敢于踐踏任何美好的東西,包括愛情、友誼、榮譽,而且內心沒有絲毫不安。這樣的人盡管有再多的艷遇,也沒有能力真正愛一回;結交再多的哥們,也體味不了友誼的純正;獲取再多的名聲,也不知什么是光榮。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拋棄。
報刊文摘•哲理短文精選(21-50篇)
(摘自《追求》)
上帝只掌握一半
羅秋菊
自從你生下來的那一剎那起,你就注定要回去。這中間的曲折磨難、順暢歡樂便是你的命運。命運總是與你一同存在,時時刻刻。不要敬畏它的神秘,雖然有時它深不可測;不要懼怕它的無常,雖然有時它來去無蹤。
不要因為命運的怪誕而俯首聽命于它,任憑它的擺布。等你年老的時候,回首往事,就會發覺,命運有一半在你手里,只有另一半才在上帝的手里。你一生的全部就在于:運用你手里所擁有的去獲取上帝所掌握的。
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就越龐大,你獲得的就越豐碩。在你徹底絕望的時候,別忘了自己擁有一半的命運;在你得意忘形的時候,別忘了上帝手里還有一半的命運。你一生的努力就是:用你自己的一半去獲取上帝手中的一半。這就是命運的一生;這就是一生的命運。
(摘自《涉世之初》創刊號)
心靈的輕松
劉湛秋
生命是一個人自己的不可轉讓的專利。
生命的過程,就是時間消費的過程。在時間面前,最偉大的人也無逆轉之力;我們無法買進,也無法售出;我們只有選擇、利用。
因此,珍惜生命,就是珍惜時間,就是最佳地運用時間。由于我這種意識的強烈萌生,我越來越吝嗇地消費我自己。
我試圖選擇一種輕松的生活方式,因此我提倡并創作輕詩歌。我所說的輕并非純粹的游戲人生和享樂,而是追求心靈的輕松和自由,過自我寬松的日子。而這種感覺會導致行為的選擇更富有人性和瀟灑。一個人自己活得很累,會使你周圍的人和社會也感到很累。如果說,我能有益于他人和群體,就是因為我能釋放出這種輕松的氣息,使別人和我有緣相聚(無論多么短暫)都能感到快樂。
只有輕松才能使人不虛此生,才能使整個世界變得和諧。以惡是治不了惡的。
對于我們這群黃土地的子孫來說,古老的文明、漫長的歷史已使我們背負夠重的了,復雜的現實和人際關系使我們體驗夠累的了。
我愿意以輕對重,以輕對累。對我自己,無論處于佳境還是不幸,我都能尋找到自我輕松,既不受名利之累,也不為劣境所苦。對周圍群體,當我出現在他們面前,能帶給他們所需要的輕松,從而增添或緩解他們生活中的喜悅和痛楚。
當然,這也是我在非常窄小天地里的一個愿望,為社會、世俗所囿的我,深知——
追求一種輕松的生活方式,在某些時候和某些方面,也許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