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首席評論員鈕文新
A股市場每日交易量超過1萬億元,已經久違了。上次出現還是在2015年,但那時之所以出現如此巨額交易,關鍵原因在于“場外配資”所對應的信用規模,嚴重扭曲了A股市場的真實量價關系,當監管修正這一扭曲之時,A股市場呈現了非常嚴重的波動。不過,現在A股市場已經連續40個交易日單日成交量超過萬億,那會不會讓市場重復昨天的故事?
市場確有這樣的擔心。最近,有香港媒體報道說,香港個別機構投資者以高頻手段在A股市場從事“對沖量化交易”,而且通常會把信用配資比例放大到1:5。看到這樣的情形,投資者勢必讓人聯想到2015年信用交易失控時的場景。他們同時認為,A股市場每天萬億成交或許會與這些高頻交易相關。
真會如此?這或許有些多慮了。因為,不管境外投資者使用多少倍的杠桿,其交易通道躲不開滬港通、深港通。所以,如果滬港通、深港通所表達出的北上資金規模并不過分,就不用過分擔心香港信用盤對A股市場的影響。
那為什么A股市場交易量會驟然放大?其實,這與央行最近的政策調整或許有關。央行調整了哪些政策?增加長期資金的投放。實際上,如果從時間點上看,A股市場釋放交易量與央行降準的時間點還是比較契合的。同時,從央行最近一段時間的表態看,也可以看出央行更加重視市場長期資金是否充裕的問題。比如,9月7日,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在國務院吹風會上介紹,7月降準后,金融機構運用降準釋放的長期資金歸還了一部分中期借貸便利,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需求得到了充分滿足。這樣的說法實際指:央行正在通過“收短放長”釋放長期基礎貨幣。
長期基礎貨幣的投放,對推動中國金融長期化、資本化大有裨益。同時,它對中國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的良性發育更是大有益處。它強化了資本市場資金規模的穩定,而長期投資增多之下,交易量也會受到激勵。
當然,現在時間還短,央行“收短放長”的力度還有限。所以,未來還需要觀察,而推動中國金融長期化、資本化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