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2000年5月在贛州黃金嶺經濟開發區(1990年7月成立)和贛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3年8月成立)兩個省級開發區的基礎上合并成立的,原稱贛州市黃金開發區,2004年5月更名為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轄蟠龍、湖邊、潭口、潭東四個鎮和黃金嶺街道辦事處,面積2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萬。區內設有國家級出口加工區,今年8月,被江西省政府授予“香港產業園”稱號。
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積極策應贛州市委、市政府“對接長珠閩、建設新贛州”發展戰略,緊緊圍繞 “贛州市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全市招商引資的主平臺、全市財政收入的重要增長極、贛州市中心城區工業企業退城進園的主載體、贛州市中心城市的新城區”發展定位,解放思想,真抓實干,全區經濟繼續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的勢頭。2005年、2006年、2007年,GDP的年增幅分別為59.3%、66.8%、45.8%,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年增幅分別為30%、45.4%、70.3%,財政總收入的年增幅分別為63.9%、100%、80%,固定資產投入的年增幅分別為67.9%、52.2%和114.5%。今年1-7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8.9億元,同比增長64.2%;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12.88億元,同比增長39.7%;財政收入2.85億元,同比增長57.4%;固定資產投資22.57億元,同比增長38%。
投資環境更加優化。實行了優化發展環境季測評制度,對客商和企業反映的問題,責令有關單位限期整改;成立了****辦照服務小組,派駐到市行政服務中心辦公,專門為企業和客商辦理有關證照;制定并實施了告知承諾、并聯審批、代辦跟辦、首問責任、明查暗訪、責任追究等制度。組建了客商投資服務中心,專門幫助客商和企業處理協調有關問題。新設立了勞動人力資源局,專門負責企業招工、引進人才、員工培訓等工作,著力推進企業招工難等問題的解決。
產業集群建設取得實效。近幾年來,贛州開發區緊緊圍繞有色金屬及新材料、機械制造、電子等主導產業開展產業招商,迅速積聚了一批優質企業,2005年8月以來,引進了章源鎢業、華茂鎢粉、斯登達鎢業、英洛華磁業、昭日稀土、華京稀土等世界同行業頂尖戰略投資者和有色產業精深加工項目30個,簽約資金42.43億元;引進了王氏國際、王氏港建、港鉅電子、臺達電子等國際知名電子企業;引進了年產200萬臺套汽車變速器的德國格特拉克公司等機械制造龍頭企業。其中2006年,全區共簽約項目116個,合同簽約金額84.82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8個,占總簽約數的24.78%;內資項目101個,簽約金額65.52億,分別占總簽約數、金額的89.38%、80.04%;外資項目12個,簽約資金2.04億美元,分別占總簽約數、金額的比例為10.62%、19.96%。引進較大的項目有:章源鎢制品、新江鎢、昭日稀土、英洛華磁業、東磁集團等。
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在整合工業園一、二期規劃的同時,完成了工業園三期土地利用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核心工業區框架面積由10平方公里擴展到37平方公里。自05年8月以來,截止到2007年5月,共投資、融資投入近7億元完善園區基礎設施,新修建道路23.5公里,另現正在建道路12.6公里,市政道路亮化36.1公里;綠化40.41公里;建成橋梁3座;新鋪自來水管52.06公里;遷移電力桿線106.93公里,遷移通信光纜117公里,遷移通信電纜254公里,遷移通信水泥桿924根;安裝變壓器121臺(套),遷移變壓器81臺(套)。園區內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園區道路、水、電網絡;初步形成了以電話、互聯網為主的現代通訊網絡;逐漸形成了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社會服務網絡;基本形成了商貿、生產資料、金融、人才為主的市場網絡。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已獲國務院批準,已開工建設。
關注民生力創和諧社會。著眼構建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制定和落實了失地農民過渡生活補助、失地農民子女大學就學補助、免費勞動技能培訓、自主創業6年稅費補助、大病重病救助、失地農民子女九年義務教育全免費等惠民措施,切實解決失地農民“耕作無地、就業無崗、保險無份”的三無問題。自2005年8月實施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以來,截止到2007年5月全區共有失地農民3286戶11016人,共發放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款1791.31萬元,其中過渡生活補助1717.72萬元,九年義務教育、高中、大學助學補助66.62萬元,重病救助6.97萬元。
經過幾年的努力,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在為投資者創造良好投資環境方面不遺余力,誠信踏實的形象已贏得廣大客商的高度贊譽。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已逐漸成為贛粵閩湘四省邊際地區環境優美,人氣旺盛、商務繁榮、創新活躍、產業蓬勃發展的區域,逐漸成為贛南最具現代化、國際化特色的區域和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