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間名山勝地,自五岳而外首推匡廬”。廬山區因環抱匡廬奇秀而得名,古屬荊楚地域,史稱“吳頭楚尾,形勝之區”。秦屬九江郡,漢歸淮南國,三國屬吳武昌郡,自晉開始,先后受轄于潯陽、九江、楚城、汝南、彭蠡、盆城、江洲、德化等郡縣。宋、元、明、清分屬德化、南康二縣,建國前分九江、星子二縣,建國后分屬九江縣、星子縣、廬山管理局和九江市。1980年設為九江市郊區,1984年正式定名為廬山區。廬山區位于江西省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地理位置優越,得天獨厚,屬九江市市轄,素有“京九重鎮、鄱湖明珠”之稱,設7鎮1鄉2街道,總面積494.2平方公里,區內常住人口23.69萬,其中回、蒙、苗、壯、滿、侗、彝等23個少數民族人口共計860人。東臨我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北襟黃金水道長江相望鄂皖,西接昌九工業走廊,南依旅游勝地廬山,在地質史上經歷巖漿侵襲,冰川活躍,因而地貌千姿百態,集雄奇秀麗于群山峻嶺之間。
廬山區以壯麗的自然景觀、悠久的歷史文化而享譽中外。區內自然風景雄、秀、險、奇,廬山“第一奇觀”三疊泉,第四紀冰川遺跡碧龍潭和石門澗,以及馬祖洞、剪刀峽、馬尾水諸景區相互呼應,或展示奇特澎湃的雄壯,或呈現變幻神奇的秀美,李白、白居易、陸游等歷代文人墨客無不流連忘返。人文景觀積沉豐厚,宋明理學鼻祖、文學家周敦頤長眠的濂溪墓,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設壇講學的白鹿洞書院,東晉著名高僧慧遠所創佛教凈土宗發祥地東林寺,蘇軾駐足吟唱的西林寺,以及江西省目前最大的女眾叢林鐵佛寺、佛教圣地蓮花洞、道教圣地太平宮、千年古寺江磯寺,星羅棋布點綴在山水之間,給廬山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廬山區交通發達,素有“七省通衢”、“贛鄂皖咽喉”之譽。緊臨的九江港是江西省唯一臨江開放的外貿碼頭,沿長江黃金水道上溯可至武漢、重慶,順流直達南京、上海、通住世界各地,鄱陽湖內河水運可達江西省十多個縣市;京九線、合九線、浙贛線、鄂贛線以及建設中的銅九線等穿境而過;昌九高速公路、105國道、九景高速公路在這里交匯;距南昌昌北機場僅100公里。這一切構成了“水、陸、空”相互銜接的立體交通網絡。區內通訊設施完善,數字程控及網絡通訊方便快捷,擁有光纜、程控、微波、無線傳呼、移動電話等各種通訊手段,已開通特快專遞、用戶傳真、可視電話等20余種郵電業務,擁有裝機容量5萬門的國際國內程控電話,信息高速公路全面啟動,國際互聯網寬帶技術已全面開通。隨著京九光纜鋪就使用,我區將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通訊樞紐。
全區土地總面積45253公頃,其中耕地及園地12811公頃,林地14160公頃,水面12145公頃。居民及工礦交通用地4289公頃,另有2700公頃荒山尚未開發利用。水資源:境內較大水系20條總長182公里,均發源于廬山及其支脈,河網密度0.29千米/平方公里,地表逕流量年均3.7億立方米。地下水總貯量6562萬立方米,水質良好。水能資源可開發量為1.4萬千瓦。礦產資源:全區高嶺土儲量1000萬立方米,石灰石儲量3000萬立方米,綠肉石儲量1500萬立方米,黃沙、河沙儲量3500萬立方米,此外用于建筑業的卵石、片石、砂碴等儲量在1億立方米以上。生物資源:全區農作物栽培品種223個,其中廬山云霧茶獲國家銀質獎,馳名中外,并獲批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森林覆蓋率33.2%,主要植被有常綠闊葉林及落葉常綠混交林,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植物40余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0余種;水產資源,可供養殖水面3.7萬畝,已養水3.2萬畝,擁有104個品種,其中中華鱘是目前世界上最珍稀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土特產品有“廬山三石”(石魚、石雞、石耳)、九江早椒、羅漢豆、萵筍、筍用竹等。
建區以來,廬山區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大開放、大開發、大發展的發展戰略,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立足區情、培植財源、狠抓經濟增長點建設,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05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2.76億元,農業增加值2.18億元,工業增加值6.95億元,財政總收入實現16300萬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0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50元。隨著九江市的人口規模的拓展,廬山區將會成為九江的次中心城市,廬山區將本著“依托城市、發展城市、服務城市”的思路,迅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