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縣位于江西省西北部,錦河中游。上高歷史悠久,是源遠流長的千年古邑。東漢靈帝中平年間(公元184年),汝南(今河南)上蔡百姓遷到上高,始建上蔡縣,為上高縣之始,距今有1822年的歷史。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名為望蔡縣。唐中和年間(公元581年)初置上高鎮,南唐升元初(公元937年),廢上高鎮改置上高場,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升場為縣,始名上高縣,沿用至今。從1968年2月起,隸屬于宜春地區,即現宜春市。
上高交通便利,是自古以來的商旅要棧。上高扼湘贛通衢要沖,縣城東距省會南昌市112公里,西離宜春市98公里,南距新余市60公里,北離廬山260公里,到上海、杭州、福州、廈門、武漢、長沙、廣州等地皆可朝發夕至。320國道橫貫縣境59公里,滬瑞高速公路擦肩而過,浙贛鐵路接軌境內,有錦河直達贛江,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全縣100%的鄉鎮、70%以上的村通了水泥路或油路,構建了縣內半小時經濟圈。
上高資源豐富,是物華天寶的美麗家園。上高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鈷的儲量占江西省的70%,石灰石儲量居江西省首位,硅灰石儲量占全國的1/4。上高素有“贛中糧倉”之稱,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瘦肉型生豬基地縣、全國優質苧麻基地縣、全國“三辣”之鄉。主要農副產品有稻谷、生豬、苧麻、“三辣”(辣椒、大蒜、生姜)等。
高歷史厚重,是古跡眾多的名勝之地。目前,縣博物館館藏文物1264件。其中,獅子垴遺址文物,證明4000多年前上高就有人類居住;唐代瓷器遺址文物,說明當時上高陶瓷生產具備先進水平;蒙山銀礦遺址文物,對研究我國古代礦冶業的發展具有很大價值。九峰崇福寺,曾是唐代的佛教圣地之一。葫蘆石因劉伯溫在此求教于曾義生,輔佐朱元璋得天下,而成為明朝的一方“圣地”。敖峰疊翠、末嶺晴云、鏡山夜月、山湖夕照、蒙頂積雪、斜口秋風、錦水歸航、鸕河罷鉤,被譽為“上高八景”。九峰林園,歷來為避暑游覽之佳境。錦河南岸的大觀塔,建于清乾隆52年。唐代鐘傳據九峰之險,鎮撫江南而封南平王。宋代岳飛激戰楊么,太平軍轉戰上高。1926年,北伐軍在斜口與北洋軍激戰。1927年,朱用光首建中共上高支部。1930年,毛澤東、朱德率軍途經上高。1941年,“上高會戰”,殲滅日軍2.4萬余人,被譽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上高文化燦爛,是社會進步的文明之邦。上高自古人才輩出。自唐至清,中進士者48人,中舉人者125人。唐有詩人任濤為“咸通十哲”之一,明朝王綱先后擔任監察御史、右布政使等職,清鄭秉欽點榜眼,晚清外事活動家黃懋材享譽海外。改革開放以來,上高文化得到長足發展,農民攝影享譽全國,并漂洋過海,出國展出。農民版畫、藏書票、嗩吶、剪紙等群眾文化異彩紛呈,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縣,被譽為“農民攝影之鄉”。 上高高考二本上線人數萬分人口比從2002年起先后四年為全市第一,是全國“雙基”教育、特殊教育先進縣,是全國廣播電視先進縣,全國首批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
上高發展提速,是崛起中的贛西明珠。堅持圍繞崛起目標,按照“翻番建市”的要求,以大開放為主戰略,以工業化為核心,認真實施“三化”聯動戰略,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全面加快了小康上高建設進程。2006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6.68億元,比上年增長15.2%,人均10593元;三次產業比重為24.8:45:29.4;實現工業增加值14.8億元,增長24.6%;全縣工業用電量2.4億度;完成財政收入2.92億元,增長20.0%;地方財政收入達1.76億元,增長17.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8438元,增加73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06元,增加276元。全縣呈現出經濟提速、社會進步、城鄉變樣、人氣興旺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