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縣位于江西省東北部,著名的鄱陽湖即在此。鄱陽縣1986年更名為波陽縣,2003年12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改回鄱陽縣。境內東北依山,西南瀕湖,自東北向西南傾斜,依次形成低山、丘陵、湖區、平原兼有多地貌地形,屬亞 熱帶地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6.9℃-17.7℃,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達274天。鄱陽縣古稱番(pO)邑,饒州,漢時更名鄱陽縣,素有“魚米之鄉”、“富饒之州”、“銀鄱陽”的美譽。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因縣而得名,全縣國土面積4215平方公里,現轄14個建制鎮,15個鄉、2個水庫管理局、一個農科所,535個行政村(含居委會),總人口145萬。縣境內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屬亞 熱帶溫和型氣候,全年日照約2000小時,年降雨量1600mm左右。近年來,鄱陽縣百萬余群,為實現鄱陽在鄱陽湖畔快速崛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開放中求發展,在發展中保穩定,在改革中快崛起,開創了全縣經濟協調、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鄱陽縣有“全國文化戲劇之鄉”等榮譽稱號,是江西省人口第一大縣,還是著名的國家商品糧、棉、油、豬、魚基地縣。
鄱陽縣總面積4215平方千米。全人口約近150萬(其中農業人口110萬),毗鄰皖南。鄱陽縣氣候屬亞 熱帶濕潤型。氣候溫和,全年平均氣溫17.60度;日照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時數達2000小時以上,日照百分率為40%以上;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608毫米;四季分明,無霜期達274天。山脈為黃山余支,縣域經地勢自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欹,低山、丘陵、湖區平原兼有。擁有234萬畝山地經濟、野生、珍貴樹和113萬畝寬的水域,其中30萬畝優質可養水面。是江西省面積第二大縣、人口最多縣。縣政府所在地為鄱陽鎮。
鄱陽縣地處東徑116°23′45″至117°06′15″,北緯28°46′26″至29°42′03″之間,位于江西省的東北部,鄱陽湖的東岸,北與彭澤縣和安徽省東至縣交界;南同余干、萬年接壤;東于景德鎮、樂平市為鄰;西北同都昌縣山水相連。水域面積948.7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2.5%,其中鄱陽湖約有313平方公里水域在該縣范圍內,境內大小河流225條,總長2070公里,大、中、小型水庫359座,總庫容6.5億立方米,水資源非常豐富;縣境內東北高為低山,向西南方向漸變為丘陵和湖區平原,東西寬71.8公里,南北長90.2公里,總面積為4215平方公里。
全縣土地總面積達4215平方公里,其中低山丘陵占全縣總面積的45%。耕地總面積108.02萬畝,其中水田81.74萬畝,旱地26.28萬畝,山地面積234萬畝;林地面積14萬余公頃,覆蓋率達29%。鄱陽縣屬典型的中亞 熱帶季風區,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數達2098小時,平均氣溫在16.9℃-17.7℃,1-2月為最冷天氣,月平均氣溫為4℃-5℃,極冷最低溫度日為零下8℃,7-8月份平均氣溫高達28.8℃-30℃,一年中極端最高溫度為39.9℃。年平均降雨量1300-1700毫米,4-6月為集中雨季占全年降水量50%以上, 7-9月為臺風雨季帶,全年無霜期274天,太陽輻射數為115千卡/平方厘米。
陽縣產業結構主要以大農業為立。自古有“銀鄱陽”之美稱,“魚米之鄉”之盛名,是國務院列入的全地商品糧、商品魚生產基地之一。 傳統的珠湖銀魚、東湖鯽魚、鄱湖藜蒿、春不老菜等,堪稱天然食品一絕。 礦產資源有金、銀、鉛、鋅、煤和瑩石等礦產豐富。 此外,鄱陽生產的甲魚酒、新芝安食品系列及自古以來就富盛名的脫胎漆器、魚鉤等在改革開放中的市場經濟競爭中爭創不少輝煌。 鄱陽1986年被國務院定為貧困縣,有國家的大力扶助下,扶貧開發歷經十八年來,貧困人口逐漸減少,貧困地區的農牧水產業迅猛發展,更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亟待開發。 當前鄱陽縣在縣班領導及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正在大力招商引資,目前已開辟“鄱陽湖工業園”、“蘆田工業區”等數個大型工業園區,已進駐數十家大型企業,為鄱陽的經濟和工業建設拓開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