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地處江西省西北部,2000年8月撤地設市,現轄袁州、樟樹、豐城、靖安、奉新、高安、上高、宜豐、銅鼓、萬載10個縣市區和宜春經開區、宜陽新區、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3個特色區;總面積1.87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省1/9,列全省第6;總人口610萬,約占全省1/8,列全省第3;2017年全市生產總值達2021.85億元,列全省第5;財政總收入達354.26億元,列全省第4。
宜春是底蘊厚重的文化大市。宜春因“城側有泉,瑩媚如春,飲之宜人”而得名,自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建縣以來,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素有“江南佳麗之地,文物昌盛之邦”的美譽。大文豪王勃《滕王閣序》中的“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其人其事均典出宜春。宜春是禪宗圣地,禪宗“一花五葉”就有“三葉”(臨濟宗、溈仰宗和曹洞宗)發祥于宜春,佛教史上劃時代意義的“馬祖建道場”“百丈立清規”分別發生在靖安縣、奉新縣,在中外佛教界素負盛名。宜春是文化之鄉,有歷史文化遺址4503處,樟樹吳城文化遺址打破了商文化不過長江的論斷,靖安東周古墓被評為“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宜春是人文勝地,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曾在袁州創辦昌黎書院,江西第一個狀元盧肇、第二個狀元易重都是宜春人,鼎盛時期宜春有“江西進士半袁州”的美譽。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明朝大清官況鐘、《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現代物理學家吳有訓,皆出自宜春。宜春是山水詩鼻祖謝靈運的食邑地,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誕生地。宜春還是革命老區,毛澤東、彭德懷、滕代遠同志都曾轉戰于此,銅鼓縣是秋收起義策源地之一,萬載縣仙源鄉曾是中共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的駐扎地。
宜春是資源豐饒的物產上郡。自古就有“農業上郡”之稱,糧、油、豬、肉產量和毛竹蓄積量,以及中藥材、有機農產品、獼猴桃、百合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省第一,是全國28個糧食主產區之一,全國重點毛竹產區。地下礦藏富足,已探明的礦產有56種,可利用氧化鋰儲量260萬噸,占全國的1/2、世界的1/4,銣儲量36萬噸,占世界的3/5;鉭儲量1.5萬噸,占世界的13%;硅灰石儲量占全國的1/4,原煤儲量、礦巖鹽儲量居全省之冠。
宜春是交通暢達的內陸通衢。鐵路方面,有京九線、浙贛復線、滬昆高鐵和正在修建的蒙華鐵路。公路方面,有滬瑞高速、昌銅高速、昌栗高速、東昌高速、贛粵高速、大廣高速、宜萬銅高速、昌寧高速等8條高速,縣縣通高速。航空方面,宜春明月山機場已開通了直抵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12條航線。水運方面,順贛江而下,與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相連接。
宜春是宜居宜業的生態家園。境內以丘陵、山地為主,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素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氣如春,四時咸宜”之稱。全市森林覆蓋率56.84%,現有3個國家級生態縣,28個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和旅游景區,其中明月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家
宜春是民風淳樸的文明之城。宜春人民長期受耕讀文化、禪宗文化的熏陶和影響,素有勤勞樸實、崇文向善、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的特點,道德水準相對較高。特別是近年來,通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淳樸民風得以傳承和發揚,涌現了很多好人好事。先后有171人榮登中國好人榜,居全國設區市前列、全省首位。全國關心關愛道德模范座談會在宜春舉行。王茂華、譚良才和支月英分別入選2010年度、2016年度央視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央視《焦點訪談》專題報道宜春“好人文化”。
宜春是正在崛起的產業新城。現有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個國家級產業基地、8個省級工業園,以及機電、鹽化工等22個省級特色產業基地。當前,我市正在實施產業興市、工業強市戰略,大力改造提升建材、鹽化工、紡織服裝鞋革等傳統優勢產業,積極培育壯大鋰電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到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8000億元,打造6個千億園區、4個千億產業、7家百億企業。確立了“把宜春打造成贛西區域性中心城市,把中心城區打造成‘三個中心、一個基地’(即贛西地區的文體教育中心、休閑旅游度假商貿中心、醫療健康養生中心,以及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醫藥器械等先進制造業基地),把縣市打造成個性彰顯、活力十足、競相發展的特色縣域經濟板塊”的目標定位,規劃建設智慧經濟產業特色小鎮、教體新區、宜萬經濟走廊、全域旅游,力爭到2020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達60萬,把宜春建成“省內領先、全國知名”的大數據產業強市。目前開局良好,華為、農信互聯、智容科技、中國信通院、靈貓有數等30余家大數據企業入駐宜春;鋰電新能源產業呈爆發式發展,產業規模躋身全國三強;2017年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持續列全省第一方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