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金州區地處遼東半島南部,東臨黃海,西瀕渤海,南與大連市甘井子區、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金石灘國家旅游度假區、大連保稅區為鄰,北與普蘭店市相接。全區面積1074.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61.23公里。金州屬低山丘陵區,地形由北向南,以小黑山至大黑山一線山脈為中心軸部,另以大黑山至大李家城山頭沿黃海近岸一線山脈為東部分支軸部,向兩側傾斜,構成中部高、兩翼低的階梯狀地形。全區分為3個區域:中部低山丘陵區,東部丘陵漫崗區,沿海河流沖積小平原區。中部低山丘陵區為長白山系千山余脈的延伸,南部大黑山為區內群山之首,主峰海拔663.1米。東部丘陵漫崗區,呈南北走向壟狀分布,海拔在20~50米之間,屬前震旦系形成的地層。沿海河流沖積小平原區,沿河平原區按河流走向,展延至黃海和渤海海濱,地勢平坦,海拔在15~30米左右,主要分布于沈大鐵路以西地帶及大黑山至太山山麓以南地帶。3部分區域地勢分明,特點突出。山嶺,奇峰突起,巖石裸露;丘陵,坡度平緩,土層較厚;平原,零星分布,地表平坦。河流多為季節河。由于地勢中部高兩翼低,無客水入境,雨旱季節分明,降水集中,故河流流程短。全境獨流入海的河流11條,總長204公里,流域面積950平方公里。全區最大河流為登沙河,總長26公里,流域面積229.2平方公里。登沙河發源于向應鎮小黑山及普蘭店市二龍山,流入黃海鹽大澳。
金州處在黃海和渤海之間,海岸曲折、港灣相連、灘涂廣闊、巖礁密布,海岸線總長161.23公里。面積大于1平方公里島礁8處,較大島嶼是渤海的螞蟻島,較大港灣金州灣位于金州城西部約2公里的渤海水域,北至大魏家蕎麥山、葫蘆套一帶,南至友誼南山村西海,因距金州城較近而得名。港灣呈橢圓形,縱約28公里,橫約15公里。水深自東向西遞增至10米。岸邊至灣內1000米,水深不足2米。
金州名稱,始于金代。戰國時屬燕遼東郡。漢置沓氏縣,仍屬遼東郡。清《讀史方輿紀要》載:“沓氏城,在衛(金州)東南”。據史載及遺址考證,當在今大李家鎮大嶺城。三國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因遼東城亂,“以遼東沓縣吏民渡海居齊郡界,立新沓縣以居徙民”(新沓縣故地在今山東省淄川縣境內)。兩晉、前燕、前秦、后燕屬平州遼東郡。后燕光始四年(404年)高句麗割據遼東,于金州地置卑沙城。唐代屬安東都護府積利州。遼代屬東京道遼陽府。金代,襲遼制,置蘇州,屬東京路遼陽府。金皇統三年(1143年)降蘇州為化成縣。金貞佑四年(1216年)升化成縣為金州。“金州”之名自此始。金興定二年(1218年)置金州防御使。元代,廢金州并入蓋州路,后又并入遼陽路。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置金州,屬山東布政使司。洪武八年(1375年)置金州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廢除州制,專行衛制。治所在今金州城。清代,初襲明制。順治十八年(1661年)始設金州巡檢司,隸海城縣。康熙十九年(1680年)裁金州巡檢司,改設金州營。雍正五年(1727年)復設金州巡檢司,改隸復州通判。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金州巡檢司設寧海縣,隸奉天府。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熊岳副都統衙門移駐金州,隸盛京將軍。同年,升寧海縣為金州廳。設海防同知衙門,駐金州城西街,隸奉天府尹。光緒二十年(1894年)日本侵占遼東半島,于金州設立軍政署,實行軍事統治。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金州廳與金州協領衙門建制恢復。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冬,沙俄艦隊侵占旅順口,在金州地區設“金州市”、“金州行政區”,屬“關東省”。民國二年(1913年)中華民國政府改金州廳為金縣,隸奉天省。民國十四年(1925年)改屬沈陽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廢道制,改奉天省為遼寧省,金縣直屬遼寧省。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22日,蘇聯紅軍進駐金州,實施軍管。同年12月16日,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金縣政府,屬旅大行政聯合辦事處。1950年12月1日,改屬旅大市人民政府。1966年3月31日,改屬遼寧省遼南專署。1969年,遼南專署撤銷,金縣復歸旅大市。1981年2月9日,旅大市人民政府改為大連市人民政府,金縣屬之。1987年4月,國務院批準金縣撤縣改區,同年5月20日,舉行撤縣改區大會,從此,大連市金縣更名為大連市金州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