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阜蒙縣)位于遼寧西北部,北與內蒙古交界,西、南、東三面分別與朝陽、錦州、沈陽相連。縣境內西部有醫巫閭山和努魯兒虎山脈交匯,東部為遼河平原區,總體為低山丘陵地貌,屬溫帶大陸型氣候,年平均降水494毫米,無霜期150天,年日照時數2623小時,有效積溫3275℃ ,光熱條件較好。阜蒙縣史稱“蒙古貞”,1904年設阜新縣,1958年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總人口74萬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5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0.3%。全縣總土地面積6246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礦藏達29種190多處,黃金、煤炭、鐵礦石、石灰石、大理石、麥飯石、瑪瑙石、熒石儲量居全省前列。
2005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84000萬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1930萬元,城鎮職工人均收入960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50元。
初步形成了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導,以礦產品深加工、建材、化工、醫藥、能源等為支柱的產業格局。以杰生銅業、飛雪集團、鷹山水泥、盛明熱電、三溝酒業等為代表的一批較大規模企業發展勢頭良好;以順達化工、液壓油泵、萬達鋁合金、天馬紙板等為代表的一批中小企業正在做大做強;以黃金、煤炭、鐵粉加工為代表的一批資源型企業已形成一定規模。
全縣林果、畜牧、綠色食品三大基地初具規模。截止2005年末,全縣有林面積261萬畝,其中以“兩杏”、“兩梨”為主的特色經濟林面積65萬畝。發展養殖小區和一條街365個,規模養殖戶達1.6萬戶,形成了生豬、奶牛、肉羊、肉驢、肉雞、蛋雞、白鵝七個產業化鏈條。全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面積162.2萬畝,7戶企業20個品種獲得綠標使用權。現有暖棚5000畝,冷棚10000畝,“四位一體”生態戶14000戶。
全縣農村流通網絡建設步伐加快,新合作連鎖超市城鄉網絡體系初步形成;糧食、瑪瑙、蔬菜、水果、畜產品、農機、建材等專業市場不斷完善,2005年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達3100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0028萬元。
縣城距錦州港110公里,有錦阜高速公路相連,鐵阜、阜朝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國道101線橫貫東西,省級公路溝奈線縱貫南北,并有沈阜公路相連。大鄭、新義鐵路越境而過。截止2005年末,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1542.31千米,公路密度達22.18千米/萬人,已實現“鄉鄉通油路”;固定電話用戶達16.43萬戶,移動電話用戶達8.03萬戶,電話普及率達33.5部/百人。
城市綠化、美化、亮化和道路暢通工程明顯改善,城市功能顯著提升。縣城四環以內主要街巷路改造基本完成。縣城棚戶區改造每年以10萬平方米的速度推進。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得到保證,縣城冬季采暖實現了集中供熱。全縣有7個鄉鎮列入市級優先發展中心鎮,其中泡子鎮列入全國優先發展中心鎮。城鄉居民生活條件普遍改善,截止2005年末,城鎮人均居住面積13.5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22.1平方米。
阜蒙縣素有“歌海”之稱,全縣有專業、業余文藝演出單位20多個。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2座,電視轉播臺34座。全縣35個鄉鎮193個村開通了有線電視,有線電視用戶達到61000戶。興建了高標準的文化活動中心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截至到目前,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442所,在校學生101975人,小學、初中入學率均達99.9%。2005年高考錄取2576人,錄取率達94.26%。全縣有各類醫療機構73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360人,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9.4人,每萬人擁有病床位13.3張。體育事業穩步發展,1998年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縣。
全縣有各類人文遺址多處,其中,號稱“中華第一村”的查海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考古學家譽為“中華第一村”、玉龍故鄉;有“東藏”之稱的藏傳佛教文化中心瑞應寺,至今香火旺盛;國家級森林公園海棠山風景區,擁有神奇的摩崖造像,被譽為“東方一大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