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持續的“民工荒”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不少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分析,有的認為是“劉易斯拐點”到來;有的認為是“人口老齡化”導致“人口紅利”消失。19日,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提出了不同看法,該研究院認為,中國的“民工荒”是由“農民工早退”所致。而“農民工早退”則是因為城市不為農民工提供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導致他們難以在城市定居而過早地退出城市勞動力供給市場,退回農村。
仍有超五成是“鄉村勞動力”
在當天該院舉行的“農民工早退:理論、實證與政策”發布會上,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院長、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樊綱代表該課題組介紹了相關研究成果。該研究成果指出,針對中國近幾年沿海地區出現的“民工荒”和工資上漲,不少人都認為是中國已經到了“劉易斯拐點”,過剩勞動力已經用完。但該課題組調查發現,中國情況與“劉易斯拐點”的基本條件并不相符。其中一個關鍵的事實是,中國農民的平均收入還不到“農民工”的工資收入的50%-60%,人數還遠遠沒有減少到人均收入與非農產業工資相等的地步。另外,根據其他國家歷史經驗,農民在一國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下降到10%-15%,才會出現產業工資均等的情況,這時才可以認為剩余勞動力已經用完,經濟的發展達到了“劉易斯拐點”。而按照官方統計,中國還有超過50%的勞動力是鄉村勞動力,農村勞動力過剩的情況還遠遠沒有消除。
土地和戶籍制度導致“早退”
那么,究竟是什么導致了部分地區的“民工荒”和工資明顯上漲?該課題組認為,是中國獨特的土地制度和戶籍制度導致“農民工早退”,即大部分農民工選擇在退休年齡前退出城市勞動力市場,從而導致“民工荒”和工資上漲。
“農民工早退”的表現主要為:一是城市里很少有“老農民工”。據《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戶口登記地在外鄉鎮的“務工經商”人員中51-64歲人口占比為6.34%;二是農民外出打工時間短。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民工市民化-制度創新與頂層政策設計》,農民工外出打工平均為7.01年;三是農民工平均年齡低。據《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戶口登記地在外鄉鎮的“務工經商”人員的平均年齡為33.31歲;四是農村存在著一批(約30-40%)有外出打工經歷的中年農民。
“農民工早退”的原因則是因為城市不為農民工提供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導致他們難以在城市定居而過早地退出城市勞動力供給市場,退回農村。
“漸進市民化”化解早退問題
如何才能化解“農民工早退”問題,又避免陷入“福利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該課題組提出,應采取農民工漸進市民化的戰略。
該課題組提出,農民工漸進市民化的內涵就是指要實現農民工在職業和權利上的“市民化”,要允許在一定時期內保障水平與市民存在“差異”,由“雙軌制”(市民化和準市民化“兩軌”并行)最終過渡為“單軌”(完全市民化)。農民工漸進市民化的道路,要按照“分類、分城、分責”的原則推進。操作策略應按照“自愿自選、雙軌并行、教育先行”的思路進行。可行路徑應按照“地方實踐、試點示范、頂層設計”來進行。
該課題組建議,應通過公共服務均等來逐漸淡化戶籍制度;通過建立養老保險國家統籌機制打通三大醫療保險體系等措施來實現農民工的戶籍和社會保險的漸進市民化;通過改革現有招生、考試制度,實現常住地參加考試等措施解決農民工市民化的子女教育問題。 記者 蔣佳元
(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