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5年的國際貿易版圖上,中國外貿面臨的外部環境并不占優:競爭加劇,油價上漲,摩擦不斷,匯率變化……做大做強外貿,實屬不易。有人預測,以中國現有貿易規模,在全球排名已是“坐三望二”。與日、韓不同,中國外貿是在世界市場格局基本形成的條件下快速發展的,外貿的高增長勢必誘發較多的貿易摩擦。本年度外貿領域有一件廣受關注的大事,即中歐、中美紡織品爭端問題,這是我國加入WTO后與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一次短兵相接,經過上下各方協力,最終達成公平、雙贏的協議,使國內紡織業走出“合圍”,妥善處理了與歐美的雙邊關系,也有效緩解了同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矛盾,從而提供了解決貿易摩擦的成功樣本。此外,已有逾50個國家宣布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取得了可喜的突破。
今年中國外貿的另一顯著特點是“高出低進”,順差總計約千億美元。順差或逆差,本是對外貿易中的正常現象,然而,順差過大,則會影響貿易環境,引發種種爭端。近10年來,中國一直致力于改善貿易不平衡。但過去是出少進多逆差大,現在是出多進少順差大。這也表明中國的貿易和經濟發生了質的飛躍,目前的順差有很大比例是由國際產業轉移帶來的,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貿易平衡關乎本國經濟的均衡發展,在繼續發展出口、改善出口的同時,應更多更好地發揮進口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貿易順差帶來了大量外匯儲備,但如何用好這些儲備,也是一門學問。
從全年中國外貿走勢看,一些問題愈加凸顯: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加工貿易層次較低,自主出口品牌很少,外貿增長方式仍較粗放。當務之急,是從數量創匯型轉為質量效益型,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逐步邁往國際分工的高端,減少資源、環境代價,緩解此起彼伏的摩擦,實現外貿和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當然,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是質和量的統一。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就業壓力很大,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標志的中低端產品優勢不能輕言放棄,在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中,高、中、低端相結合將是一條最現實的路徑。
2006年中國外貿環境總體相對平穩有利,但也存在一些潛在風險。從國內看,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上一輪經濟擴張造成的產能過剩將開始釋放。從國際看,油價波動、房地產泡沫、經濟發展失衡等因素不可小視,中國還將面臨貿易保護主義加重、人民幣繼續升值的壓力等挑戰。積極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既是中國在新形勢下對所有貿易伙伴的一份許諾,也將是中國奮力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不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