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經濟開發區地處中國西部“呼-包-銀-蘭”經濟帶和鄂爾多斯-烏海-阿拉善“小金三角”的交匯點,位于阿拉善盟阿左旗烏斯太鎮境內,東臨黃河,西倚賀蘭山,南接寧夏石嘴山市,北連烏海市,包蘭鐵路、烏吉鐵路、丹拉高速、烏巴高速、110國道“五路交匯”,距銀川機場150公里,距烏海機場50公里,均可高速直達。開發區規劃面積124平方公里,建成30平方公里,總人口3萬余人。 開發區成立于1997年8月,先后被國家農業部、自治區列為全國、全區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范區。2002年1月,被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為自治區級開發區,并命名為內蒙古烏斯太經濟技術開發區。2006年3月,經國家發改委審核,命名為內蒙古阿拉善經濟開發區。2007—2008年,開發區先后分別被列為自治區生態工業園示范點、第一批循環經濟工業示范園區,并被評為全區十強工業開發區。
開發區及周邊礦產資源富集,現已探明礦產地284處,礦種50種,其中大型礦床12處,中型礦床20處。已探明煤儲量20億噸,其中無煙煤儲量6億噸;鹽儲量3.8億噸;芒硝儲量3870萬噸;硅石儲量50億噸。還有大量的石膏、石灰巖、鐵、銅、金、白云巖等礦產并均有規模開采。
2005年以來,我們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認真總結阿拉善工業發展的歷程、經驗和教訓,借鑒國際國內建設工業園區的實踐和做法,以建設生態工業園為目標,確立了“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圍繞資源綜合利用,選擇市場競爭力持久、對地區發展貢獻長遠的項目,應用世界先進技術,依靠科學管理,推進產業循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集約發展”的理念。
2008年,開發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5.83億元,同比增長64.09%;工業總產值136.5億元,同比增長92.38%;工業增加值61.30億元,同比增長80.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0.06億元,同比增長14.33%;財政收入9.51億元,同比增長89.9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4975元、7108元,同比分別增長19.83%、16.66%。
預計到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預計達到135億元,較2005年增長8.5倍;工業增加值95億元,較2005年增長8.2倍;財政收入15億元左右,較2005年增長10.6倍;新增就業崗位2萬個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8.1%以上;萬元GDP綜合能耗降低30%,降到2.982噸標煤。
二、產業發展情況
產業基礎:開發區共入駐各類企業137戶,其中工業企業48戶,規模以上企業36戶,上市公司1戶,中外合資企業2戶,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國內領先技術26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5項,構建起以鹽化工、煤化工、特色冶金為主導的循環經濟格局。現有工業產品36種,形成了年產多晶硅1500噸、PVC50萬噸、金屬鈉4.5萬噸、高純鈉500噸、氯酸鈉11萬噸、金屬鎂1.4萬噸、氯化聚乙烯1.2萬噸、氯化異氰尿酸1萬噸、氯氣6.7萬噸、靛藍粉3.7萬噸、三氯乙烯6萬噸、冶金焦炭410萬噸、甲醇20萬噸、生鐵30萬噸、錳鐵25萬噸、鐵合金24萬噸、水泥280萬噸的生產能力。
2005-2008年,開發區重點建設和實施能夠促進產業延伸和升級的工業項目,構建起以鹽化工、煤化工、特色冶金為主導的循環經濟格局,實現了產業的全面轉型和升級。
產業規劃布局:按照生態工業園規劃,“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長一段時間內,圍繞鹽化工、煤化工兩大主題,堅持綠色、生態主體,通過招商引資和自主發展,實現鹽煤化工協調發展,構建鹽化工、煤化工、特色冶金、石油天然氣、有機原料、合成材料、塑料加工及助劑七大重點產業。
――鹽化工 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以電解生產金屬鈉、氯酸鈉、燒堿為龍頭,積極開展主副產品深加工,特別是副產品氯氣的綜合利用,同時結合煤化工的發展,發展聚氯乙烯生產及其后加工,到2010年,PVC年生產能力達到120萬噸,并配套建設90萬噸/年燒堿項目。
――煤化工 以國際先進水平的焦化裝置為龍頭,加強與鹽化工的結合,開展煤化工產品的深度加工和資源的綜合利用,以慶華集團為龍頭,擴大生產規模,大力發展焦化副產品的綜合利用,實行園區焦油的集中加工,分二期建設30萬噸/年焦油加工;整合園區粗苯資源,實現規模化生產,建設15萬噸/年粗苯精制;高位利用焦爐氣,與融熔還原鐵爐氣耦合生產甲醇,分期建設200萬噸/年甲醇。
――天然氣化工 大力發展天然氣化工產業,進一步擴展以鹽煤為主的化工產業鏈,改善能源結構,減少環境污染。分期建設氯甲烷、氫氰酸、合成氨等系列項目。
――鋼鐵煤化工聯合產業 采用融熔還原煉鐵工藝還原鐵100萬噸,二期達到200萬噸。
――有機原料 基于焦化及鹽化副產品綜合利用,充分利用焦化副產品焦爐氣、苯、電石爐氣及鹽化工產生的氯氣、氫氣資源,發展有機原料生產,圍繞甲醇原料進行深度加工,一是利用焦爐煤氣回收制甲醇技術建設52萬噸/年MTP(甲醇制丙烯)裝置;二是利用甲醇羰基合成技術建設醋酸/醋酐聯產裝置;三是甲醇氧化生產甲醛,以滿足聚甲醛生產的要求。
――合成材料 充分利用鹽煤化工提供的豐富原料,生產多種市場前景好、技術含量高的合成材料產品,主要從工程塑料、熱固性樹脂方面尋求突破。利用充足的鹽煤資源,以現有企業為依托,建設8萬噸/年環氧樹脂生產裝置,滿足電子及相關行業的需求。根據產業鏈的延伸以及市場及技術經濟的可行性,規劃建設10萬噸/年聚碳酸酯、6萬噸/年聚甲醛工程塑料項目,以石灰窯氣(CO2)為原料生產5萬噸/年CO2降解塑料,用于發展生態農業。
――塑料加工及助劑 充分利用園區各種資源深加工和綜合利用,進行符合區域特點的有競爭力的合成材料及深加工產品。主要產品有農用塑料制品、包裝塑料制品、建筑塑料制品、塑料助劑。
三、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按照“合理布局、加快配套、完善功能、提高水平”的思路,編制實施了《開發區總體規劃》、《開發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開發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及核心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等系列規劃。累計投入資金15億元,先后實施了工業區道路改擴建、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綠化、供電工程和賀蘭區道路、給排水、供電、通訊、防洪等20多個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極大地改善了基礎設施條件。“三園一區”的總體框架基本形成,即鹽化工業園、煤化工業園、特色冶金工業園和宜居城鎮—賀蘭區。
道路:建成了工業區十縱八橫、賀蘭區六縱九橫總長67.8公里道路網絡。
供水:開發區現供水以地下水為主,已形成8萬噸/日供水能力,黃河供水工程正在建設中。
電力:已建成110千伏、220千伏變電站各2座,500千伏變電站1座,以及滿足企業不同需求的小型變電站若干座。
排污:已建成總長近100公里的給排水、排污、綠化配套管網,以及日處理能力8000噸的污水處理廠1座,正在建設日處理能力6萬噸的污水處理廠1座、遠期污水日處理規模將達到14萬噸。
通訊:中國移動、聯通、電信、網通、郵政通信網絡覆蓋開發區。
物流:編制完成了開發區物流規劃,分期建設“1215”物流工程(即1個綜合運輸組織樞紐、2個企業物流區、1個公共信息平臺、5個第三方物流企業)。年吞吐量達1000萬噸/年的鐵路物流中心一期工程現已投入運營,形成了400萬噸/年的運送能力。總投資10億元的集物流配送、汽修、倉儲、加工、信息服務于一體的東達國際物流中心項目一期工程已經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