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 欧美 激情 小说 另类,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青青河边草高清免费版新闻,xbox高清视频线

中國招商引資信息網,招商引資信息網,招商引資網,招商投資網,招商網,招商投資集群,招商投資全球集群,招商投資全球集群總站,
中專路街招商引資網
首屆中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論壇在呼和浩特舉行
來源:網群國際    瀏覽:

     呼和浩特招商網訊:肖東坡(CCTV-7主持人):各位尊敬的領導、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
 
  民為邦本,國事先農。中國作為農業大國、強國首先富民強縣。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功能完備的綜合性經濟體系,縣域經濟能否科學發展關系到全國科學發展的大局。
 
  設立“首屆中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論壇”是推動縣域經濟加快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不斷改善民生,促進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論壇圍繞縣域經濟發展重大問題的討論,將有力促進政府部門、研究機構、金融部門和企業等達成共識,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發揮作用。
 
  今天“首屆中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論壇”在美麗的呼和浩特市召開,本屆論壇由經濟日報主辦;農民日報,CCTV農業頻道、中華工商時報、中華合作時報協辦;永業集團獨家支持。
 
  蒞臨這次論壇的嘉賓有:中國扶貧基金會會長段應碧;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長烏蘭;中國農業銀行黨委副書記、監事長車迎新;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柄生;經濟日報總編輯張小影;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副司長方言;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
 
  到會的嘉賓還有: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資局局長楊建平,農民日報社社長唐園結,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總編輯趙澤琨,中華工商時報總編輯李忠春,中國農村雜志社社長李文學,中國民航報社社長丁躍,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巡視員陳寶泉,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副廳長翟琇,中國農業銀行內蒙古分行行長劉國建,中國縣域經濟報總編輯張丹青,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朱信凱,中國青年報社常務副社長張坤,中國食品報副總編王亞南。
 
  還有支持單位永業集團董事長吳子申、總裁程坦、副總裁仝寶生也出席了論壇。
 
  縣市代表有:江蘇省太倉市委、河北省藁城市委、吉林省農安縣委、廣西壯族自治區浦北縣政府、河北省昌黎縣政府、河南省太康縣委、黑龍江省寶清縣委、山東省廣饒縣委,河北省遷安市委、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委、山東省平原縣政府、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旗委。
 
  主持人:接下來我們有請永業集團總裁程坦致詞。
 

 
永業集團總裁程坦致歡迎詞
 
  程坦(永業集團總裁):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永業集團熱烈歡迎各位在美麗季節來到青城呼和浩特,出席“首屆中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論壇”,同時也感謝從全國各地趕來的各位縣市領導,謝謝這次專程前來的各界媒體朋友,本屆縣域經濟發展論壇將內容聚焦在科學發展、富民強縣重要議題上。
 
  眾所周知,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最基本的區域發展單元和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工程。加快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是增強區域綜合增長能力的重要途徑,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的核心是科技創新,科技創新無疑對轉變縣域發展方式,優化縣域經濟產業結構,促進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富民強縣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
 
  永業集團一直扎根于我國的“三農”領域,給農民送財富,為人類送健康。作為公司的歷史使命和發展定位,通過積極探索科技創新與科技服務,助力縣域經濟的發展。永業一方面把推廣到農村,生產出綠色健康的農產品,幫助農民朋友增收致富。另一方面又將優質的農產品通過多種渠道送達到城市消費者手中,從源頭解決食品健康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永業在全國鄉鎮、農村建立起了3萬多家永業科技服務站,探索出了一些符合現階段中國縣域發展的模式。今后永業還將于更多縣市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最后預祝本次會議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主持人:接下來我們有請中國扶貧基金會的會長段應碧先生給我們進行主題演講,掌聲歡迎!
 

 
中國扶貧基金會會長段應碧主題發言,提出發展農村的三項重點任務
 
  段應碧(中國扶貧基金會會長):今天經濟日報社在這里舉辦促進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首屆論壇,就如何促進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經驗展開討論,我認為很有必要,很有意義。
 
  首先,我要對這次論壇的成功舉辦表示祝賀,同時還對獨家支持這次論壇的永業集團表示感謝,并表示敬意。利用這個機會我想就在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進程中如何發展農村,解決好“三農”問題講一點看法。
 
   我認為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首要任務是要推動“三農”的問題解決,推動農村的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提出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黨和政府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逐步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強農惠農的政策體系,農村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可以說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是我國農村發展最輝煌的10年,是農村發展的黃金期,但是從總體上來看農村仍然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中的薄弱環節。農民收入盡管連續10年大幅增加,但是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還是很大,農村的貧困面積仍然很大。雖然農村的文化、教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和城市相比,整個社會事業發展的水平差距仍然很大,總之不把這些問題解決,就會影響實現全面小康這個總目標。
 
   因此,任何時候不要忽視農村,仍然要堅持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如此,縣域經濟的發展更應如此。因為縣域經濟在整個國家的國民經濟中處于宏觀與微觀,城市與農村的結合點上,在促進農村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時也意味著它承擔著更大的責任,所以在縣域經濟發展時,一定要想到把農村的發展放在首位。
 
  農村的發展體現在經濟、社會等多個方面,需要從多個方面采取措施,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我認為在新的發展階段農村的重點任務應該是三個。就是要實現三大轉變,第一個轉變就是要把大多數的農民轉變為城市居民,而不是在城市務工。因為任何社會發展都是伴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過程。從全球多個國家統計看,凡是農業人口比重大的國家,整個經濟水平就不高,所有發達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城市人口比較大,農民人數比例小。現在城市化發展進程很快,要繼續推動城市化進程,要把農民數量減少下來,這樣才能夠促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
 
  第二項重點任務,就是要把傳統的農業改造成現代農業。所謂現代農業關鍵就是要有現代物質技術裝備,要隨著農村人口的減少逐步擴大農業的經營規模,提高機械化的水平,提高科學技術的水平,來推進我們的農業現代化。
 
  第三項任務就是要把我們分散落后的舊村莊逐步轉變為相對集中的功能完備的現代化社區。即使大多數的農民轉化為城鎮居民以后,我們的農村還會大量人口居住,現在分散的、落后的小村莊,肯定是要變化的,必然會變成相對集中的社區。所以我們就要逐步的推進社會主義新村建設,使以后繼續居住在農村的農民,既能夠享受到農村的田園風光,傳統的農耕文化,還有新鮮的空氣,又能夠享受到現代化城市的生活方式。
 
  不論是10年、20年、30年,農村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圍繞著這三大轉變去做,所有的工作都要有利于推動這個轉變,而不是相反。從工作層面上來說,我認為在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推進農村發展完成三大轉變的過程中,有三點需要特別強調。
 
  第一個就是要做好規劃,特別是長遠的規劃,我以為每一個縣都要想一想,好好研究一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會是一個什么樣子,城市在哪兒,農村的人居住在哪兒,農業是個什么樣子?要思考和規劃,要按照規劃去做,不然會走彎路,甚至會造成浪費。比方,過去農村學校的校舍不好,修了很多希望小學,現在農村的學校撤并了一半。如果沒有規劃,那就必然出現問題。規劃以后就要按照規劃去做,要改變那種隨意改變規劃的習慣,政府幾年一屆,但是規劃不能輕易變動,這一點一定要有所堅持。
 
  第二個要講的增加投入。農村發展進入了新階段,這是一個需要大量花錢的階段,因為不僅要在這個階段把大量的農民轉移到城市,還要完成農業現代化,農村居住的現代化。沒有錢怎么修,靠農民投入,單純靠農民投入不可想象,所以投入問題要特別強調,這些年政府對跟“三農”增加投入是空前的,但是需要相比是很不夠的。這幾年我們國家每年新增貸款都在八萬億到十萬億元,有多少是到了農村,有多少是到了縣域,我沒有看到這方面的資料,但是我相信很少。這個問題不解決,如何去發展縣域經濟,如何發展農村,怎么去完成農村的3大任務,希望專家在這個方面好好研究。
 
  第三點需要強調的就是尊重農民的選擇。要發展縣域經濟,要在農村完成3大轉變的任務,這個階段農村的方方面面都會發生變化,不管經濟結構,就業結構要發生變化,連生產組織形式都會發生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尊重農民選擇最為重要,過去習慣于設計出一套模式到農村推廣,殊不知農村的情況千差萬別,同樣一個事在這個村做好的,拿到另外一個村不一定行得通;同樣一個想法這個人贊成,那個人可能就不贊成,因為這個人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可能會獲得利益,那個人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可能就要受到損失。這是農村工作多少年的教訓,要有目標、提倡一些東西,但絕不能強迫農民接受,一定要尊重農民的選擇。
 
  很簡單舉一個例子,建新村應該是很好的事,規劃好了,讓大多數農民高興,但非得要把那個村子拆了,這就總有幾個不高興的。總之,農村工作要多問問農民有什么要求,去做農民想做,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不要代替農民抉擇,這點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特別的強調。
 
  我就說這三點,謝謝!
 
  主持人:感謝段老的精彩發言,尤其是那句我們要做農民想做、做不好的事給人印象深刻。接下來請中國農業銀行黨委副書記、監事長車迎新做主題演講。
 
 
 
中國農業銀行監事會主席車迎新介紹農行金融支持三農舉措
 
  車迎新(中國農業銀行黨委副書記、監事長):非常高興參加”首屆中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論壇”,感謝經濟日報,農民日報和中央電視臺等媒體舉辦這次論壇。
 
  農業銀行是以支持縣域為重點,定位于“服務三農”的一家公眾持股的大型上市銀行。一直以來農業銀行是服務三農和縣域經濟的一家重要銀行,特別是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城鄉統籌新時期,農業銀行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貫徹落實。200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為農業銀行確定了十六字改革方針,農行一手抓股份制改造,一手抓服務三農的工作。在金融支持三農和縣域經濟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利的措施。
 
  按照黨中央的統一部署,一是強化了戰略定位。服務三農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農業銀行的神圣職責,也是光榮的使命。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造以來,認真貫徹國家對農業銀行的發展定位,堅定不移地實施面向農業發展的戰略,腳踏實地地、持之以恒地做好三農的金融服務工作。剛才段老說到農村的金融支持情況,我們農業銀行做一個簡要的匯報。
 
  農行對縣域投入的人力、財力都是很大的,現在我們農業銀行共有2.3個網點,在縣域就有1.2萬個網點。我們農業銀行有將近50萬員工,現在在縣域以下的員工占到了一半。這幾年農業銀行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在招聘大學生和大學生村官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服務于縣域的機構和人數超過全行50%以上,為了更好服務縣域經濟,農業銀行對農村金融網點、科技設備等進行了較大規模投資,連續三年大約在155億。
 
  農業銀行的三農業務費用支出還是比較大的,占到了全行的30%以上,有效地提升了農業銀行服務”三農”和縣域經濟的發展能力,增強的發展的后勁。我感到在組織機構、人力資源等方面為服務”三農”工作做出了很大努力。
 
  第二項工作就是加大了信貸的投放。圍繞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這一過程,農業銀行到今年6月底涉農貸款余額已經達到了1.8萬億,增幅連續5年高于全行其他貸款的增幅。縣域貸款的余額增長的幅度也是比較大的,特別是農業銀行辦了農戶的貸款,農戶的貸款余額現在是3789億。農業銀行投入到縣域的貸款資金已超過5萬億,這是全國任何一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都無法比的。
 
  三是增強輻射的能力,我們堅持用創新的方法和科技的手段努力破解”三農”金融服務的難題,初步形成了服務”三農”和縣域各類客戶群體的產品服務體系,我們通過銀行卡和科技信息服務,專門為廣大農民打造了金穗惠農卡,到今年6月末惠農卡的發卡量已經達到1.1萬張,我們專門根據農村的特點研究推廣了具有成本低、廣覆蓋、多功能的新型電子化服務渠道,實施了全國范圍的惠農通,在全國60%以上的鄉鎮和37.9%的行政村都設立了”三農”金融服務站。布放各類電子金融機具97.5萬臺,投入近70億元,初步形成了以固定網點為基礎,以電子銀行為補充,以”三農”金融服務站村鎮銀行為延伸的現有金融服務的渠道體系。建造一體化的的網點和網絡,農行代理了全國的1292個縣新農合、新農保和財政支農補貼等民生領域的基礎金融服務工作。億萬農民現在人不出村就可以辦理養老金,直補資金的領取,發卡消費等現代的金融服務,可以說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在農行和廣大農民之間修通了一條金融的高速公路。
 
  第四是深化體制改革。為了探索面向”三農”商業運作的途徑,我們從2008年的3月開始了”三農”金融事業部的試點,在農業銀行實行二元制的制度改革,專門建立起了”三農”的管理框架和運行的機制,確保有專門的機構、專門的人員、專門的政策、專門的資源、專心致志地服務”三農”,通過試點不僅強化了服務”三農”工作,而且在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了一整套適應“三農”和縣域客戶特點的管理制度體系,為農業銀行的發展、可持續服務“三農”提供了體制機制上的保證。
 
  第五是農業擔當社會責任。農業銀行是一家非常獨特的銀行,有獨特的使命、獨特的定位和獨特的網絡布局。我們在全國所有的行政縣都設立了分支機構,在祖國的邊疆、山區、高原、海島都有農行的機構和農行的服務工作人員,可以說有人的地方,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農行的服務,這在全世界是罕見的。現在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向西藏這樣偏僻的地方我們擺脫了手工的記賬,全面實現科技化。在一些邊遠地方,像邊關、哨卡也都實行了金融聯網,在服務”三農”工作中間我們有不少同志都不幸以身殉職,為服務”三農”工作作出了應有的貢獻。股份制改造以后,農業銀行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我們現在致力于建立面向”三農”、城鄉聯動、服務多元的現代化一流商業銀行。在這個時期農業銀行將以全面的業務組合、龐大的分銷網絡和領先的技術平臺充分發揮農業銀行的作用。
 
  我們下一步工作有幾項重點。
 
  一是始終堅持面向”三農”的市場定位。農業銀行的根基在”三農”,定位在”三農”,優勢也在”三農”,所以堅定不移地做好”三農”的金融服務工作,不僅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農業銀行的歷史使命,也是農行歷史傳承和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所以農行將堅持股改不改服務“三農”的方向、上市不減服務“三農”的力度,始終不渝地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做好服務“三農”工作,服務縣域經濟工作。充分利用農行在縣域的資金、網絡、科技、和城鄉聯動經營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努力把金融支持縣域經濟工作做得更好。
 
  二是我們想統籌抓好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三大工程。農業銀行為加大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將大力實施三大工程,第一項工程就是實施農村產業金融“千百工程”,大約用五年的時間,農行用專用資金對1000家大型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1000個縣域大企業大項目,500個縣城鎮化建設,300個縣域省級以上的工業園區和200個縣域優勢產業集群等一大批縣域優質項目進行重點投入、重點扶持,進一步發揮農行在縣域金融的股改作用。第二項是實施金穗“惠農通”工程,通過在廣大農村布放轉賬電話,自動存取款機等電子機具,以惠農卡為載體,為廣大農民提供現代化的基礎金融服務,使農民足不出村就辦理轉賬、匯款,購買生產資料、生活消費、領取補貼和養老金等多項服務,計劃在今年年底覆蓋80%以上的行政村。第三項是實施重點縣域支行“121工程”,在全國范圍內選取100家重點發展行,200家重點推進行,100家重點幫扶和100家重點監測行,通過擴大經營授權、配置專項資源等專項政策,重點支持500家地處經濟強縣的縣支行,優先發展以此帶動全國2000多家縣域支行共同發展。
 
  三是計劃大力提升縣域支行的服務功能。在網點建設上,農業銀行計劃投入巨額資金加快現有網點的改造步伐,計劃到2014年縣域股改網點基本上都改造一遍,達到現在城區的網點服務水平。在信貸投入上,將繼續按照縣域貸款增速高于全行三個百分點,涉農貸款增速高于全行平均水平的總體要求,進一步加大對縣域的資金支持力度。在科技創新上,將進一步加大對縣域的科技研發投入和科技的設備投入,努力把更多、更新的城市金融創新轉化、應用到縣域,不斷提高縣域金融的科技含量和服務效率。
 
  四是工作是繼續深化“三農”金融事業部的改革,農行將通過深化”三農”事業部的改革,從體制機制上保證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下沉管理權限,突出縣域支行的金融主體地位,進一步發揮農業銀行服務縣域經濟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農業銀行長期服務縣域經濟的金融工作實踐,也使我們深深體會到一是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大有作為。二是充分發揮金融對縣域經濟的引領作用。金融具有優化資源配置、融通社會資金、提供價格信息等功能。金融要在推動經濟發展中極具擔當國家發展戰略實施的傳導者,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推動者和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傳載者,引領縣域經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三是積極轉變金融服務縣域經濟的理念。經過30多年改革和發展,我們國家在縣域領域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縣域發展的新變化新趨勢要求我們必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以責任擔當精神和改革創新的精神推進縣域金融改革,統籌發揮財政和金融的力量、統籌發揮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統籌運用多項政策工具和金融創新手段,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多元化、多層次、全方位的綜合金融服務。
 
  在服務”三農”和縣域發展的過程中,農業銀行愿意與在座的各位一道加強交流和合作,共同推進縣域金融的發展,我們堅信縣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各類金融機構在縣域金融市場上都大有作為,我們農業銀行愿和各位同仁共同攜起手來為縣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而共同努力。最后預祝論壇大會圓滿成功,謝謝各位!
 
 


永業獨家支持“首屆中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論壇”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隆重舉行

    主持人:好,接下來我們有請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柄生做主題演講。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介紹農業科技在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柯炳生(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首先祝賀本次論壇的召開,也感謝論壇的主辦單位邀請我參加這次大會。在這里,我想說三句話,或者是表達三個觀點。
 
  第一句話是,發展現代農業在縣域經濟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縣域經濟包含的內容很豐富,但是發展現代農業是它的一項非常基礎的或者是關鍵的任務。從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來看,我們連續八年糧食增產,但是我們的挑戰依然非常嚴峻。我們的糧食(含大豆)自給率已經降到90%以下。具體情況是,大豆的進口去年是5000多萬噸,相當于全球大豆出口率60%以上。今年上半年已經進口了2900萬噸。這是什么概念?我們如果不進口這些大豆,而是用國內的土地生產,我們需要額外拿出20%左右的播種面積。這是根本做不到的。我們對糧食和農產品需求的增長速度超過我們的想象。2000年的時候,發改委預測到2020年糧食需求量不到5.8億噸,但是前年我們需求消費總量已經超過5.8億噸,所以需求的增長目標提前了十年就達到了。因此,如何確保我們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搞好發展縣域經濟的一項非常重大的任務。
 
  第二句話是,現代農業科技對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具有關鍵的作用。我們對農產品的數量的需求不斷增長,對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進口的潛力將是非常有限的,我們必須基本依賴國內生產來滿足需要。國內的生產,無非是總產等于面積乘以單產。我們的面積現在是沒有辦法再擴大。從現有耕地的減少來看,從水資源的約束來看,從生態環境約束來看,我們進一步擴大耕地面積是不可能的。我們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但是無論如何嚴格,只能使得耕地面積下降的速度慢一點,幅度小一點,要扭轉這種趨勢是不可能的。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發展,越來越多的農田將被用于非農業的用途。
 
  我們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增加單產。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糧食單產一直在增加,但是增幅是在下降。在上個世紀80年代,十年期間我們糧食平均增長的幅度是每公頃一噸以上;在90年代降低到0.7噸;而在新世紀的十年,也就是過去的十年,只有0.4噸左右。單產的提高是未來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根本出路,或者說是唯一的出路。單產的提高不僅要趕得上需求增長的速度,還要彌補耕地面積下降的因素。如何來提高單產?說到根上,是離不開科技的。當然我們需要更多的基礎設施的建設,通過基礎設施方面投入的增加,改善我們的農田質量,加強水利灌溉設施,包括田間的道路,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等等。但是,無論如何離不開科技。
 
  農業科技,包括農業科技的創新,也包括農業科技的轉化、應用、推廣,最后要靠農民去用。你有好的科技成果,你還要讓農民知道,讓農民來使用,讓農民會使用。所以在農業科技方面最主要的是這三個方面:農業科技的創新、農業科技的推廣以及對農民的培訓。因此,發展我國現代農業,關鍵是農業科技和農業科技工作者,農業科技推廣人員以及廣大的涉農企業,這方面的任務很艱巨。
 
  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主要靠農業院校和科研院所,包括一部分農業的高新技術企業。在科研的推廣方面,我們有國家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但是一定要多元化的方式,僅僅靠他們是不夠的。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涉農企業包括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企業,以及農產品的加工企業,在向農民推廣技術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他們在出售產品時候也在要教農民如何科學使用產品。實際上我們這次會議的支持方——永業集團,在近幾年在這方面也努力做了一些很有意義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很多經驗。我上次來內蒙開會,參觀了他們的銷售站點,銷售站點也是科技農業的推廣站點。我國越來越多的涉農企業在這些方面都進行了很好的探索,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句話是,農業院校在推進現代農業科技方面承擔著重要的職責,或者說是重要的使命。從統計數據來看,在農業科研成果方面,農業院校占一半以上。在基礎研究方面農業院校是占主體的,應用研究方面大概一半左右,包括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勵,專利的取得等等。原來是40多所農業院校,近幾年有10來所是并到綜合性大學中去了,現在獨立的有30所左右。農業院校這些年來取得了較好發展,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得益于黨和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國家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以中國農業大學為例,四年前的時候只有4億元的科研經費投入,現在已經達到10億元左右。我校人均科研經費的數額,即按教師人均的科研經費數量,在全國所有高校中能夠排在前五位。其他重點農業院校的科研經費也是大幅度增進。
 
  社會對農業院校的關注度也越來越提高。比方說,農業院校近幾年招生的情況普遍比較好,就業情況也比較好,這是良性的循環。以中國農業大學為例,四年前新生的高考分數,各省平均超過一本線不到50分,今年已經達到了70分,在北京是超過重點線88分。還有一個數字很有意思,我們新生中的農村的學生占的比例下降,以前在30%多,今年已經降低到27%左右。如何來解讀這個數字?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越來越多的城鎮家長和優秀學生認識到農業科技的重要性,對我校以生命科學、農業科學和食品科學為主體學科的大學的性質,對我校的學科實力,有著比較正確和準確的認識,因此,很多高分學生愿意報考我校。但是另一方面,也是第二個原因,就是很多出身農村的優秀學生不太愿意報考農業院校,這是受傳統觀念影響的結果。我們分析了一下,有這樣的傾向:越是農業大省,越是中西部地區,報考我們學校的農村學生越少。結果就是,盡管這些年來我校的招生情況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們的高考分數跟實際的學術地位仍然是很不相稱。我校的各種主要學術實力指標,均在全國高校中排名前20以內,其中有的排在前10名以內,例如:我校的一級學科金牌數量為第4位,近10年來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的數量為第6位,在國際頂尖刊物上發表的論文也是第6位。按照上海交大學術排行榜,我校在全國排位于第10位左右,全球的400強。但是,我們高考的分數排位在全國的40位之外,其中,北京最好,在20位左右,這是因為北京的家長和學生知道中國農大是怎么回事,知道學校的實力和水平。所以借這個機會宣傳一下,不光為我校做宣傳,也為所有農業院校做宣傳和呼吁――農業院校的實力和水平,普遍被社會低估。農業院校的發展,對于發展現代農業非常重要,因為學校的基本職能是三項:培養人才、科研成果還有社會服務,農業院校這三個方面的職能,都跟發展現代農業密不可分。
 
  我想,隨著國家的高度重視,社會對農業院校的關注、重視和正確認識,我們的學生生源會越來越好,我們老師會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資助,從而會培養出更高質量的學生,研發出更多更好的科研結果,把社會服務做的越來越好,為推動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我就說這些,謝謝各位!
 
  主持人:接下來有請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先生作精彩演講。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提出了用新理念
 
應對高成本時代的農業發展的具體思路
 
  馬曉河(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很榮幸參加由經濟日報社主持的首屆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論壇,我今天給大家匯報的題目是:用新理念應對高成本時代的農業發展。
 
  第一點我認為當前中國兩種成本推動了農業進入到高成本時代,這兩種成本是什么?第一是農業生產成本,第二農業機會成本。兩種成本把農業推向了高投入、高成本時代。
 
  首先從生產成本分析,我們一般經濟學叫直接成本,過去從1998年以來,中國的六類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增加都快收益,叫收益增加,成本上升普遍快于農業收益增加,所以導致農業的收益率是下降的。特別是糧食的收益率,糧食的收益率是在六類產品中下降最快。第二個,在農產品生產成本上升中,種子、化肥、機械作業、土地、租金、勞動成本是推動農業生產成本上升的主要推動力量。成本上升里面,剛才我說的上述幾類產品占了百分之八十幾,到了2010年已經上升到百分之九十幾,農本上升的最直接動力是來自剛才那幾項。在這幾項里面什么最快?土地租金,勞動工資是最快的,這是我講的第二個理念。第三個理念通過分析,近幾年農業綜合生產資料補貼趕不上生產成本上升的速度。我們盡管說有農業綜合資金補貼,但是補貼的速度增量是趕不上每畝地的生產成本上升速度,這是我講的第三點。
 
  第二是機會成本,從機會成本分析,現在農民從事非農業勞動的收入大幅上升,農民從事非農業收入上升速度遠遠高于農業收入,導致農民對農業采取厭農、棄農傾向。比方說,我前兩天去常熟市,常熟市的農民工一天體力活掙100塊錢,技術工是150到200塊錢,再到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工干非農產業一天體力活70塊錢。比如我們老家陜西的一個蘋果區,一個五六十歲的女同志每天給蘋果套袋可以掙60塊錢。現在農業收益是什么收益?一畝糧食純收入是400塊錢,考慮到農業勞動力不算,一畝地250塊錢,就是純收益250塊,叫純收入400。什么概念?我到外面打工一星期就可以賺到一畝地的錢,我干嗎要搞農業。所以就是機會成本和直接生產成本兩種成本推動農業進入高成本時代。這是我講的第一個觀點,農業進入高成本時代。高成本時代怎么辦?出路是什么?我覺得有三條出路要考慮。
 
  第一條提價增加補貼,中國農牧業最終要走向一條東亞型的農業發展道路,東亞型發展道路是什么?叫高農本、高農價、高補貼,農本對應的是高農價、高補貼。過去12年的經驗表明中國的農業收入80%靠提價,所以你不想提價,又不想補貼,想讓中國農業發展起來不可能。大家看看韓國、日本,我們的臺灣都一樣,東亞國家資源短缺型國家的農業最后叫高農本、高農價、高補貼。
 
  第二條道路是利用世界農業資源,前兩天我寫的一個報告,我提出來在進入21世紀,中國平均每年利用實際農業資源,叫凈進口農業資源,折合成土地這兩年有所上升。
 
  第三個從國內講,發展高端農業,中國一定要堅持走發展高附加值道路,要走什么道路?要走農業高端化,分層化,綠色化之路。中國今后只有通過發展優質高價農產品,從高投入、高成本中獲得高收入,沒有辦法,除了上面兩條道路之外,就通過高投入,高成本中獲得高收入。為什么高端化?因為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中國已經成長出中高收入者,他們對銷售結構正在從生存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化,這種轉化過程中,他們對農產品的追求已經從過去的低端轉向了安全、健康、營養、可靠,這樣就為我們農業標準中高端收入人群,發展高端產品具備了巨大的市場空間。所以,我大聲疾呼農業應該發展高端化,今后的農業應該走分層化的農業,叫高端化的分層化,有一部分為低端人群生產,有一部分為中高端生產。
 
   北京是目前市場上賣得最火的豬肉,不是4個月漲得最快的豬肉,是吉林省山野黑豬,在北京市場上高端占領市場了,我到贛江去過好幾次考察,小里脊一斤220塊錢,排骨120塊錢,五華肉120塊錢一公斤,而且供不應求,從來沒有說賣不出去,什么原因?我建議是實施農業高端化、分層化、綠色化發展,必須創新制度和政策環境,沒有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環境,高端農業發展不起來。
 
  比如第一,政府要提供支持,政府能不能在增加投入,在高端農業方面增加一些,比如說能不能建立高端農業發展專項基金,專門引導各個縣發展。第二應該拿出來一部分錢和人力,促進農業加快科技創新,高端農業的對等是科技創新,沒有科技創新你發展高端農業部可能。所以第一科研、第二推廣、第三培育農民,三個環節缺一不可。技能上不去,有好的成果用不了。第三點一定要培育中介技術服務組織,要通過中介技術服務組織來促進高端農業的發展。我覺得永業集團是一個很好的模式,永業開始搞葉面肥,后來在全國建立了3萬個服務站,服務站里面又把科技服務叫做科技咨詢和服務掛起來,你先買我的葉面肥,后來建科技服務站咨詢服務,最后再賣我的葉面肥,這就增加了信譽度,連接了農民和中介組織的關系,我認為這還不夠。像永業集團下一步以服務站為平臺,不但要賣葉面肥,將來種子,生產資料應該綜合起來,我去了好幾個地方,現在好多是大趨勢,我建服務站,提供科技服務,信譽提高了,你買我的東西,我的東西可靠,種子,糧種、農藥賣給你,我再給你提供服務。
 
  最后一個要重視農產品的深度加工。根據國際經驗,農業增加值加工部分占70%,農業原始產品只占30%,所以各個縣一定要重視農產品加工,叫精加工,深加工。去年我有一個朋友給我送了一盒冬棗,我看了以后就深思一個問題,一盒冬棗30顆,標價198塊錢,如果散裝,30顆棗絕對賣不了198塊錢,平均6塊6毛錢一個,為什么?它經過包裝了,經過加工了,那棗當然很好吃,我一去說值,6塊6毛錢值。我的意思是農產品加工是需要高度關注的。總之縣域經濟今后發展叫穩定,穩民靠農業。但是縣域經濟要發展除了農業以外,我覺得還要聚三氣。縣域經濟發展一定要聚三氣。
 
  第一聚財氣,要通過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型工業化聚財氣,沒財氣,你縣永遠窮光蛋,靠發展農業富不起來。第二聚人氣,沒人氣,你縣發展不起來,人氣靠什么?靠城鎮化,剛才像段主任講的,推進城鎮化,讓越來越多的人到你縣城聚集,把縣城打造成生活成本的低洼地,消費的高地。通過城鎮化的發展,城鎮化可以增加投資,可以增加消費,通過投資和消費拉動這些增長叫聚人氣。第三是聚新氣,新氣是什么?就是創新,沒有創新發展不起來。我就講到這兒,謝謝大家!
 
  主持人:接下來有請內蒙古農牧業廳副廳長翟琇給我們做精彩演講。
 

 
內蒙古農牧業廳副廳長翟琇主題演講
 
  翟琇(內蒙古農牧業廳副廳長):熱烈祝賀“首屆中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論壇”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召開。“郡縣制者治天下”,希望把這個論壇越辦越好。特別首屆在內蒙古舉辦,是我們內蒙古的福氣,我在這里向主辦方,協辦方、支持方表示敬意。
 
  內蒙古這幾年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快,經濟的總量已經由原來全國的后列進入了中列,去年GDP總量達到1.42萬個億,人均GDP接近9000美元,當然現在的美元不太值錢,位居全國第六位,但是縣域經濟仍處于低水平的發展狀態。全區旗縣區一共是101個,其中80個是旗縣,這一塊經濟總量占全區GDP不到一半,財政收入占三分之一多一點。雖然整體進入了工業化的發展階段,但是按新的貧困縣的標準,我們在80多個縣里面有57個縣屬于貧困縣的行列,占我們全區除市轄區以外的旗縣行政區域總數70%,應該講整個發展縣域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空間還非常大,現在處在急需要充實動力,謀劃思路,予以通過的關鍵階段。而且內蒙古除了少數旗縣有資源,大部分還是農牧業生產為主的糧食,農畜產品為主的旗縣,還有生態和經濟發展并重的,像草原和邊境的地方,這個縣域經濟發展任務非常艱巨。
 
  這幾年的經濟發展得益于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東部振興好的政策,也跟國家資源一類,工業化階段特點整體講有了發展,但主要集中在金三角地帶,其他的地方,縣域經濟存在很多難題亟待破解。財政收入低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低的矛盾也非常突出,下一步從內蒙古的實際出發,縣域經濟應該如何發展?這里面我提這么幾點。
 
  第一,我認為縣域經濟這塊鑒于它的重要性,首先發展在現在行政管理體制里面地位是減政放權,要充分調動這一區域的決策者、創業者的積極性,我們現在從上到下一本經,其實對縣域經濟有很多負面作用,我覺得這一塊給縣域放權。比如說我們能做的增加一般性的財政轉移支付,減少專項轉移支付。我覺得能夠充分調動縣域經濟從自己實際出發,制定科學發展規劃推動經濟發展。比如進一步完善和配套旗縣的職能,把審批放下來,鼓勵旗縣去培育市場主體等等,搞一些大的改革和實驗。
 
  第二,縣域經濟發展從內蒙古大部分旗縣來看,應該是高舉現代農業這面旗幟,培育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我個人認為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的根本不同在于它超越了傳統產業區分產業劃分,現在農業既包括現代種養業,也包括現代加工業,當然還包括現代的服務業。它是一個新型的產業體系,如果按照這樣的概念去謀劃,我們非常有理由推進農牧業產業化,推進龍頭企業的發展,發展倉儲物流,發展相關的配套產業,像永業這一塊不就是肥料嗎?
 
  內蒙古這幾年的龍頭企業發展是這樣的,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加工企業1779家,去年的銷售收入2700多個億,工業增加值817個億,占內蒙古全區工業增加值的13.4%,是繼能源、冶金以后的第三大支柱。農產品加工業由包裝、倉儲帶動運輸,給農村牧區提供了100萬個就業崗位,帶動了農戶212.3萬,從產業化這塊農民人均純入3027塊錢,占純收入的45.6%。產業化發展對縣域經濟、農民增收,包括財政也是有直接作用的。比如像我們和林格爾縣,蒙牛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帶動,還有杭錦后旗有河套酒業,這樣就把財政帶起來了,把農民帶起來了。所以這一塊培育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應該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我們最近和國家證監會和證券交易所運作馬鈴薯上期貨市場,現在進展很順利,年內可以實現上市,如果交易運作好的話,下一步倉儲、物流、交割、信息都能帶動起來,所以這一塊是很重要的著力點。
 
  第三點,我覺得就應該培育新型的市場主體。農業勞動力的高齡化、農村的空心化導致縣域經濟,特別是傳統農業發展的疲軟,現在呼喚著新型的經營主體的培育,農牧業經營主體的法人化。近兩年來內蒙古出現了這樣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企業就是工商企業進入直接從事一產業,最近調研數據表明全區有1300多家企業直接到農村租地或者開展規模養殖。大概是這樣,他們直接租地是480多萬畝,他們開展的規模養蓄2000多萬投資,這是好的現象。
 
  第一個特點是經營主體法人化,第二個特點就是合作社法人化,這幾年內蒙古發展高速發展的態勢,由五年前的不足2000家,到去年年底15476家,農民組織起來,用合作社理念開展生產,在呼倫貝爾整村農村以土地入股,然后進入合作社,在內部分工分業,一部分以呼為單位進行畜牧業,種植業這一塊統一經營,效果非常好。這也是新的農村集體經濟的一種心態,我們覺得應該大量培育,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誰來養蓄的問題,誰來發展農業的問題,職業農民培養的問題。
 
  第四點,在縣域經濟發展中不管走什么路,一定要維護好農民的基本權益。我們這幾年也注意到,國家出臺了很多的惠農政策,直接補貼給農民的,現在農民感覺非常滿意。作為項目建設的就由其他市場主體利益分配,比如說我們的土地整理項目,有的企業承擔了,他把農民的土地、旱地、包地,每畝100塊錢左右,租上十幾年、二十幾年,承擔國家的項目土地整理,一畝補貼一千塊錢以上,然后把土地價值提升了,產量效益提高了,但農民僅是薄利的租金100塊,這有什么辦法去維護?
 
  然后是合作社的問題,由于合作社建設,當時《合作社法》出臺的時候,為了鼓勵農民加入合作社,抹去歷史上對合作痛苦的記憶,然后大家都來鼓勵,門檻比較低,6個人,一個章程,身份證,就注冊合作社,這幾年國家的合作社扶持一年比一年大,現在有的企業找五六個人弄合作社,然后又承擔了這些項目。這樣就侵害了真正《合作社法》的價值目標,破壞了價值取向。整個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三權”分離,所有權、經營權、承包權的分離等等,農村集體土地進入市場,這一系列的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維護農民權益的這些東西都是應該在現有經濟中發展的重點。
 
  非常高興能參加這次論壇,這么多專家、領導齊聚青城,為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獻計獻策,這是天大的好事。希望各位專家、各位領導多多關注內蒙古,特別多多關注內蒙古縣域經濟的發展。我就講這么多,謝謝大家!
 
  主持人:感謝翟廳長的精彩發言,下面請大家歡迎我們本次會議的支持單位永業集團董事長吳子申先生的精彩發言,掌聲歡迎。
 

 
 永業集團董事長吳子申介紹永業探索三農事業發展經驗
 
  吳子申(永業集團董事長):非常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來到美麗的呼和浩特,很榮幸有這樣一個機會跟媒體朋友包括我們所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縣域領導,見證永業這些年的一個里程,包括我們發展的心得體會,跟大家能夠進行匯報和交流。
 
  永業做農業已經有12年了,也很有幸得到社會各界的一些認可,永業能走到今天,離不開大家在各方面的支持。我希望今天的交流能讓大家得到一些需要、期待的一些東西。
 
  首先跟大家交流的是永業為什么要投身三農,做了什么?為什么做這個事?第二是永業能做什么?能夠借助縣域經濟論壇這個難得的平臺,用幾個簡短的話題跟大家交流,讓大家互相都有一些收獲。我們非常愿意帶領全國銷售渠道,銷售團隊,包括我們管理團隊,也是希望在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給大家創造或者帶來一些東西。我今天站在這里能夠跟大家交流,不僅僅是代表永業一個公司,代表著永業一個體系,永業幫助將近10萬人在這個行業從業,我們為了中國的三農,為了農業的這個行業,我們希望踏踏實實做一些事,也希望得到社會各界關注永業、能夠給永業更大支持。
 
  永業公司之所以能走到現在,跟我工作經歷很大關系,我之所以在投身農業行業,主要是因為早年我在機關工作時候,20幾歲到通遼奈曼旗一段扶貧工作經歷,那個時候差不多有一年左右時間,見證了什么是農村,什么是農村的貧困。當時因為很年輕,懷揣著一個拯救農村貧困問題的理想,想急于去實現它,很快我就明白理想與現實差距很大,同時也沒有足夠的財富支撐這種想法。因此我先做了電子消費品,積累了一定的財富之后,開始在2001年正式投身農業,先在山西做黃芪,然后在阿拉善做50萬畝的沙地生態治理做生物制藥的原料,同時在呼和浩特做腐殖酸農業的概念,隨著永業的發展,我們的產品包括業務跟農業的黏稠度越來越深。
 
  我們慢慢潛入到這個農業的行業,也就了解了農業、農村和農民。突然發現我們很多想法與夢想在這個領域里能找到施展的機會,因此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形成我們自己的思維邏輯,這個邏輯就基于我們的工作經歷。因為我們高管團隊絕大多數來自原來農業部、農業大學、包括政府機關一部分這樣一個結構,還有部分經營企業,大概這么三大類。我們隨著這個事業的發展逐漸組建了一群人在發展,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它不在是一個簡單的生意,更像一個生計,更像一個關系國計民生,大家慢慢把它變成夢想,變成理想的載體。我覺得永業的背景可能跟在座的諸位非常相似,也是曾經永業的平臺承載很多人曾經的夢想,讓他能夠跟現實接軌。按照這個思維邏輯我們做了幾個事情。
 
  首先從發展角度提了一個觀念,做產業要找市場,不要找市長。為我國的農業,我們從生產研發、高科技產品包括給農民解決的方案的方面上,現在已經在中國的廣闊大地上建了3萬個貼近農民的科技服務站,跟農民有了親密的接觸。我們發現制約農業發展的核心就是農民買難和賣難問題。買難就是假種、假農、假肥、坑農、害農的問題屢禁不止,而賣難農民種出來的東西,優質不能優價,或者說大家集中采購之后導致的。這樣的問題到處市場哪里有問題形成第二個邏輯。永業是希望成為問題的解決者,我經常講一句話叫發現問題是水平,解決問題是才是能力,我們希望擁有這樣的能力,希望作為有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的思維邏輯。這是第二個邏輯。
 
  第三個,事業是一群人的事業,我經常講永業是我創辦的,但是希望成為大家的。因此我們在管理各方面的創新做了很多嘗試,我們希望對于能夠服務三農領域的人員,由公司進行重獎。我們在今年年初在《第四屆如何讓農民富裕起來》的論壇上曾經講過一個觀點,我們希望引導所有客戶從賺農民的錢轉變為幫農民如何賺錢,這樣的一個觀念就變成一個利益共同體或者命運共同體。按照這樣發展邏輯,我經常講你有本事能夠幫三千畝土地上的老百姓,能夠獲得富裕,獲得增值,那好,永業公司就會對你進行嘉獎。這個行業不管你是科技工作者,還是經銷商,還是各方面的從事任何行業的人,永業對你有一個價值鏈的重塑,你如果可以做到一萬畝土地以上的人富裕起來,永業公司會給予你更多的獎勵。因為我們在分解的時候理想經常是空洞的,我們經常講創造一個百分之一的現實價值,然后給99%的希望,我們反而希望在這是畫餅的機制,在當今年代已經不好用了。最好是九十九的現實百分之一的希望,因此永業做的一個就是把所有空洞的東西落到到位實實在在給到老百姓手里。
 
  同時我們也提供了一個企業的管理目標,就把我們員工財富發展方向做了規劃,我們提了三年車、五年房、八年經濟退休。前面講過只要你有能力讓三千畝土地農民富裕,我來提供待遇,你來幫我做事情。因為農業是大的產業,沒有人才是根本做不成的,那如何經濟退休,我們就得在農業產業鏈上做大文章,幫助農民如何解決科研、解決方向,同時解決致富方法,如何讓他獲得真正財富,實現價值,這是需要很多人要做的一件事,而且這個價格鏈條上需要能夠衍生非常之多的經濟價值。永業的博士、碩士一群管理專家團隊,包括我們顧問團隊,我們的知識、我們的經歷、我們對社會的理解以及我們走過的這些路,我們深厚強大的資本團隊,我們跟摩根斯坦利的合作,同時我們接觸全國全球最頂尖的金融機構、最好的財務管理機構,包括我們全國最好營銷人才,通通累加在永業平臺上面,只是為一個共同夢想,幫助農民致富。我們希望把一些理想跟我們的現實,實實在在結合在一起,按照這樣一個思維邏輯,我們在全國建立一個銷售體系,以服務農民提供高科技的服務、同時高科技產品、高科技解決方案,幫助農民賺到錢。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方說永業生命素產品,我們的設計理念就是我們的零售價格是農民賺錢利益的1/10到1/15,這是我們的零售價格。也就意味著農民每畝土地投入40多塊錢他至少要賺到400百塊錢以上,這就是我們的邏輯。我讓農民先賺到錢,再帶著我們的客戶以服務農民共同求得我們發展。通過12年的實踐,我們永業生命素的產品在非常廣闊的大地上得到很多例證。帶著這樣的實踐,今年的災害頻發的時候,甭管是內蒙古西部洪澇災害,還是東部的蟲害,我們有數千人一直奔波在大地上,幫助我們老百姓解決各種災害問題,獲得了很好的業績,因此得到了社會各界廣大農戶對我們的認可。
 
  按照這樣的邏輯,永業走了12年,在這樣一個平臺上面有很多的各界朋友跟我們共同發展,也仰仗所有社會各界對永業的關愛,尤其是政府在近幾年之后開始慢慢對我們的了解,逐步的也給我們很多的支持,把我們解決農民買難賣難的這樣想法實實在在落了地。后天大家如果有時間可以見證我們在內蒙古最大的物流中心,一個農產品批發中心,將近26萬平方米一個市場的啟動儀式,把農民種的好的農產品賣掉,在銷售的環節讓他增值。同時我們也跟全國各地合作伙伴進行合資、合作,發揮我們的資本優勢、資源優勢、人才以及管理優勢、銷售優勢,幫助我們所有的客戶進行復制,“把永業發展DNA移栽給大家”,讓大家在各個行業能夠發展起來,從而快速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從而取得資源增值、用戶增收、企業增效、地方增稅這樣循環發展目的、想法。
 
   非常高興這次有這樣一個機會讓我們聚集在內蒙,可以讓來自各界的領導、尤其來自各地縣域的領導能夠了解到永業這樣一個模式,讓大家看到黨委、黨建、同時也是統戰部系統的民營黨建先進集體,隨著永業的發展,我們希望能夠給社會作為一個課題進行解剖,能夠對大家未來發展縣域經濟上提供案例方面的幫助,通過大家解剖這個案例,企業跟我們的政府能夠有一個有力的結合,同時也希望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讓企業更快、更好的發展。我覺得在未來發展中,中國的三農領域孕育非常多的商機。我們經常講問題的背后就是機會,誰能夠解決問題,誰能夠抓住機會,機會是屬于有能力的人,我們希望成為這樣的人,以此實現對國家、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企業。
 
  好的,今天的分享到此結束,祝各位身體健康,謝謝大家!
 
 

 

 

 

永業集團董事長吳子申介紹永業探索三農事業發展經驗

 

 

經濟日報總編輯張小影出席論壇并主題致辭

   主持人:好的,謝謝永業集團吳子申董事長,分享永業集團經驗。我相信各位嘉賓來到這次論壇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第一分享經驗,第二就是學習經驗的,

所以在今天下午的論壇進行過程中的我們也邀請了參會各位代表,就各地縣域經濟發展的經驗發言,首先來請江蘇省太倉市委常委王永林發言,有請。

  王永林(江蘇省太倉市委常委、健雄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謝經濟日報社安排江蘇省太倉市在這里向大家匯報一下富民強市實踐與體會。我交流的題目是創新制度框架、促進統籌發展。
 
  太倉市是江蘇省最南端的一個縣級市,東瀕長江、南鄰上海,距上海、蘇州市中心約50公里。市域面積823平方公里,下轄國家級太倉港經濟開發區、科教新城、婁東街道辦事處和6個鎮,是著名航海家鄭和下西洋起錨地,也是江南絲竹發源地、婁東文化發祥地。2011年,太倉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67.5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226.5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85.4億元、工業總產值232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54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87元。綜合實力繼續保持全國百強縣(市)前十位。綜合實力位居前列的太倉,創新制度框架,促進統籌發展,讓全市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努力實現富民強市。
 
  一是富民強市的實踐探索。近年來,太倉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大力實施富民工程,把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放在首要位置,統籌處理好發展與富民的關系,堅持農業、就業、創業、產業、物業并舉,進一步拓展富民空間,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快、社會貢獻大、人民得益多的統籌發展新路子。
 
  二是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富民。一是以加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為重點。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優質糧油業、蔬菜園藝業、規模畜禽業、特色水產業、休閑觀光農業,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全市高效農業面積26.5萬畝,占比達68%。二是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重點。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啟動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23個,每鎮建成一個千畝以上的高標準農田示范點,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0.8萬畝,占比達83.56%。三是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在全省首創發展合作農場,培育出新的農業經營主體,目前合作農場經營面積已達15萬畝。四是以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為重點。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拉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2011年,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80億元,輻射帶動農戶5萬戶以上。五是以水利建設為重點。注重“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文化”四位一體統籌發展,著力推進防洪減災、水資源保障、水生態保護、供排水服務、農村水利工程、水行政服務“六大體系建設”,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六是以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為重點。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全面啟動農業科技產業園區建設,強化科技引領支撐,大力發展生物肥料、生物飼料、生物育種、生物農藥,全市生物農業年產值超100億元。設施農業加快發展,畝均效益超5000元以上的面積已達7萬多畝。全市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2%。
 
  三是圍繞促進就業創業富民。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堅持統籌城鄉就業和以創業帶動就業,健全政策扶持、培訓、服務“三位一體”工作機制。一是加大就業創業的扶持力度。全面建立和完善就業失業登記、農民創業扶持、農村困難家庭就業援助制度。對創業者實行政策傾斜、放寬準入條件、提供配套服務。二是強化就業創業的培訓。密切培訓與就業創業的銜接,采取定點、定崗、訂單培訓等方式,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使其先就業,再擇業、創業。三是加強就業創業載體建設。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加快太倉港經濟開發區、鄉鎮工業集中區、村級物業集聚區建設,拓寬創業就業空間。提升二、三產業發展水平,著力優化發展環境,引進項目資金,推進產業集聚,加快轉型升級,在帶動就業創業、促進居民持續增收上發揮出了重要作用。四是探索發展農村勞務合作。太倉市在農村改革發展中探索村村組建農村勞務合作社,此舉開全國先河。農村勞務合作社的發展,有效地解決了農村勞動力的充分就業問題,有組織地把農村40、50人員安排到家政服務、農業基地、綠化養護、衛生保潔、社區物業、企業輔工等所需崗位上,既適應了社會用工需求,又實現了農民增收。近4年來,全市新增城鄉就業近10萬人。全市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比例達90%以上。
 
  四是圍繞發展集體經濟富民。特別注重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構建農民增收致富長效機制。大力發展物業經濟。通過組建投資性富民合作社,吸納農民投資入股,開發建設為二、三產業配套的標準廠房、集宿樓、商業用房、物流倉儲等物業項目,近幾年來,全市村級新增物業項目建筑面積130萬平方米。不斷增強集體經濟實力。堅持“抓兩頭”,一頭抓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發展,一頭抓集體經濟薄弱村扶持。2006年以來,每年發展一批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全市有80個示范村,市級財政對示范村實行“以獎代補”,每村200萬元,主要用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起到了“四兩撥千斤”作用,增強了村級“造血”功能。2011年全市村級平均可支配收入508萬元,最高的村超過3000萬元。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為富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是圍繞健全社會保障富民。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全市城鄉居民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社會保險參保實現全覆蓋。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被征地農民納入社會保障覆蓋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均保持在99%以上。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城鄉并軌進程加快,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啟動實施,在全國率先實現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城鄉統一,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太倉模式”在全國得到推廣。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擴大、險種增加,增強了農戶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盡可能減少因災帶來的風險和損失。居民的人身保險、家庭財險等覆蓋全面。并做好扶貧幫困、社會救助等工作。在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同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把良種補貼、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稻谷價外補貼、能繁母豬補貼、漁民柴油補貼、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補貼等全面兌現到位。不斷加大市級財政對“三農”發展的投入力度,確保轉移支付幅度逐年增長,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
 
  六是圍繞推進公共服務富民。把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重要內容。一是促進城鄉教育優質發展。普及12年制教育及終身教育,優化配置教育資源,辦學標準城鄉統一。二是加強文化體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鎮鎮建有文體活動中心,村村都有圖書室、體育活動器材。基層衛生服務機構鎮村一體化管理率100%。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市城鄉供水、供電、供氣完善配套。高標準地建成便捷的交通網絡,行政村公路通達率100%,各鎮在15分鐘內就近上高速公路。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三網融合”,實現有線數字電視“戶戶通”。四是加強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全市建成集行政辦事、商貿超市、社區衛生、警務治安、文化娛樂、體育健身、黨員活動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農村社區服務中心104個,占比為100%。五是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健全了“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形成了生活垃圾收集網絡化。生活污水處理延伸至鎮村。深入推進“綠色太倉”建設,平原綠地森林覆蓋率達21.6%。對800多個自然村莊全面實施環境整治,并落實長效管理措施,全市城鄉環境面貌發生了新的變化。
 
  七是富民強市的理性思考。富民強市應堅持“三化”互動并進,實現“三化”同步發展。結合太倉實際,有以下3點思考:
 
  思考之一:堅持工業化致富農民。要充分發揮本地工業發達的優勢,走工業化致富農民的路子。積極構建以工促農長效機制。從太倉的實際看,要加快二、三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拓展農民就業、創業空間,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積極探索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份化模式,使更多的農民投資參股、增加投資性收入,使更多的農民在非農產業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使更多的農民投身于創業,增加財產性收入。要繼續做大做強農村勞務合作社,拓寬勞務合作范圍,更好地為非農產業提供勞務服務,促進農民充分就業。要充分發揮村級集體經濟引領帶動作用。積極發展資源開發型、資產經營型、資本運作型、抱團聯合型、異地發展型等多種形式的村級集體經濟。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中,鼓勵和引導農民參與合作、投資和開發,為農民創業、就業、增加收入提供更多的渠道。
 
  思考之二:堅持城鎮化帶動農村。要積極推進城鎮化,提高城鎮規劃建設水平和發展質量,緊緊抓住產業轉移的有利時機,促進特色產業、優勢項目向重點鎮集聚,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吸納農村人口加快向城鎮集中。一是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放寬常駐人口的準入條件,實行城鄉戶口一體化管理。鼓勵農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于合作農場,讓更少的農民種更多的地,讓更多的農民進城進鎮務工經商。二是進行合理規劃。要把城鎮最好的地段安排建設農民安置區,提供工作生活上的方便。對農戶拆遷進入城鎮公寓房安置的,保障其權益,享受“拆一還一”政策。三是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優先發展工業,城鎮工業的發展使其他行業或產業相應產生,各行業的產生又使產業體系逐步完善,形成商業、金融、交通、中介等城市功能,使城鎮得到擴張和發展。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商貿、現代物流、旅游休閑、商務會展、文化教育和房地產業等,吸納當地農民在城鎮的各行業中就業。四是加強社區管理服務。創新城鎮社區管理服務模式,優化物業管理,讓居民擁有安全、舒適、優美、文明、和諧的宜居環境。
 
  思考之三:堅持現代化提升農業。要堅持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一要優化現代農業產業規劃。積極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構建以現代裝備為基礎、現代科技為支撐、現代經營為特征、資源利用率高、土地產出率高、勞動生產率高、綜合效益高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成高水平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市。二要加快農業發展的“六個轉變”。促進農業增長由主要依靠土地、勞動力投入向依靠科技、投資、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管理創新轉變;農業生產由主要依賴自然條件生產向依靠設施、發展可控、提高物質技術裝備水平轉變;農業經營由分散的家庭經營向專業的適度規模經營轉變;農產品生產由主要追求數量擴張向注重質量安全、結構優化、品質效益轉變;農業發展由注重農業的一產向促進農業的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轉變;農業功能由以農產品生產為主向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并重轉變。三要著力提升農業的“六化水平”。圍繞壯大優勢特色農業,提升農業規模化水平;圍繞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圍繞加強農產品質量建設,提升農業標準化水平;圍繞提高土地產出效益,提升農業集約化水平;圍繞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圍繞提高農業產業層次,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積極探索“經濟高效、經營集約、產品安全、功能多樣、資源節約、技術密集、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主持人:謝謝王永林精彩發言,接下來有請河北省藁城市委常委盧君彩發言,有請。
 
  盧潤彩(河北省藁城市委常委):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同志們、朋友們,十分榮幸能夠參加由經濟日報社主辦的首屆中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論壇,近距離聆聽各位領導和專家對當前縣域經濟發展形勢的科學分析和判斷,并與兄弟縣市交流加快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經驗做法。
 
  藁城隸屬于河北省石家莊市,總面積836平方公里,人口79.8萬,先后被確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首批生物產業基地、國家綠色能源示范縣,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等榮譽稱號。2011年,藁城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9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88.3億元。下面,我將藁城市“從彎道超車”到“局部突破”發展經濟的做法向大家匯報如下。
 
  一是以科學發展為追求,把握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只有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具體化、地方化,才能展示其強大的生命力。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在準確把握市情的基礎上,置身省會、全省乃至全國發展大局進行思考,確定了“一三三三三”的縣域經濟發展總體思路,即:以“省會當排頭、全國進百強”為目標,強化機遇意識、攻堅意識、爭先意識“三種意識”,堅定省會先進制造業中心、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省會新興休閑度假區“三個定位”,開展重點項目攻堅、城市水平提質、民生工程推進“三項活動”,強化社會穩定、發展環境、干部隊伍“三大保證”,加快建設民富市強、社會和諧穩定新藁城。在這一思路指引下,我們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適時調整推動工作的力度、方法和節奏。2008年針對前期宏觀調控從緊的形勢,提出了“緊中求松、控中求活、好中求快”的主基調;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確定了“化危為機、彎道超車”的階段性目標,到2011年經濟總量比2007年翻了一番,財政收入翻了三番。今年,我們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求快、穩中求好”的工作方針,提出了在大勢下行中實現“局部突破”的目標,上半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15億元、財政收入51億元,經濟總量、增速和效益指標都位居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第一梯隊”的前列。
 
  二是以重大項目為支撐,激活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源。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我們始終把招引建設重大的產業支撐項目作為最根本的任務,連續開展“重點項目攻堅年”活動,近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59.5億元,先后建設了華藥工業園、石藥工業園、河冶科技、青島啤酒等超億元項目45個,成功招引了新加坡豐益、日本住友、可口可樂等10家世界500強和中鋼科、中糧、中農等8家大型央企來藁投資,全市初步形成了生物醫藥、循環化工、裝備制造、輕工食品、戰略新興產業等五大主導產業。
 
  三是以園區建設為載體,選準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在實踐中,我們始終把園區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在全市836平方公里之內,先后規劃建設了26.3平方公里的藁城經濟開發區、20平方公里的循環經濟化工示范基地、17.3平方公里的藁城新區三個省級工業聚集區,逐步完善了近80平方公里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啟動實施了40平方公里的生態休閑度假區。這“五大園區”的布局建設,不僅形成了功能完善、產業互補、聚集度強、投資回報率高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更使藁城在國家調控政策的變化中,有了“爭”的資本和“選”的空間。截至目前,我們建設的“五大園區”,聚集了全市90%以上的規模企業,貢獻了全市85%的GDP和95%的財政收入;特別是藁城經濟開發區
 
  四是以轉型升級為路徑,打造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優勢。近年來,我們堅持一產抓特色、二產抓提升、三產抓拓展,不失時機地推進三次產業的轉型升級,不斷探索農業大縣向經濟強縣轉變的有效路徑。一是加快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科學轉型。始終不忽視、不放松、不削弱農業基礎地位,以“遠學壽光、近學貫莊”引領農業結構調整,先后多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被確定為河北省蔬菜產業發展示范縣,建設了8個萬畝蔬菜示范基地,發展了20萬畝的精品果園,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始終保持全省乃至全國前列。二是加快推進傳統工業向新型工業科學轉型。通過深入開展“企業對標”、“院企合作”行動計劃,積極推進生物醫藥、循環化工、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目前,石藥恩必譜公司的丁苯酞軟膠囊是心腦血管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一類新藥,四方通訊光纖連接器年產量名列前茅,河冶科技高速合金鋼年產量位居行業前列。三是加快推進傳統服務業向新興服務業科學轉型。充分發揮藁城獨特的生態農業優勢、特色文化優勢,以總投資65億元的國御溫泉度假小鎮、現代農業觀光園等一批旅游休閑項目為支撐,以獨具藁城特色的宮燈制作、耿村故事等國家和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依托,以青島啤酒、華藥工業園等工業旅游為補充,努力構建以文化、休閑度假為特色的新興服務業。
 
  五是以優質環境為保障,抓住縣域經濟發展的命門穴。藁城作為一個平原縣市,沒有獨特的資源優勢,但我們堅持用心培育適宜投資的發展環境。一方面,我們著力打造宜居宜業的“硬環境”。五年累計投資43.2億元,深入開展城市建設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榮獲了河北省園林城市、人居環境獎。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四個決不”的工作理念,大力推進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管理減排“三個減排”,嚴把環境保護、投資強度、稅收貢獻、科技含量、勞動力安置“五個門檻”,我市改善環境的做法得到環保部周生賢部長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我們著力打造風清氣正的“軟環境”。圍繞打造“投資到藁城、事事都能成”的環境品牌,把服務作為一種自覺,在河北省各縣(市)率先籌建了行政服務中心,建立完善了優化發展環境“十項制度”和“十不準”,動態地優化服務環境,藁城榮獲“浙商投資(中國)最佳城市”稱號,今年,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專題報道了開發區服務環境建設。
 
  今后,我們將借這次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論壇的東風,學習借鑒各位專家和兄弟縣市的先進理念,使藁城縣域經濟發展邁上新的臺階。
 
  以上發言不妥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肖東坡:謝謝,盧潤彩女士的精彩發言,接下來河北省遷安市農工委常務副書記李愛軍的發言,有請。
 
  李愛軍(河北省遷安市省農工委常務副書記):各位領導,各位同仁,下午好,非常高興,在這里把我們遷安市有關科學發展、富民強市的做法向各位領導匯報一下。
 
   遷安市位于河北省東北部,總面積1208平方公里,總人口72.7萬,轄19個鎮鄉、1個城區街道辦事處。先后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綠動•2011中國經濟十大領軍城市”、中國全面小康成長型百佳縣(市)等稱號,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發展改革試點城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市。近年來,我市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全力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步伐,經濟社會呈現出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2011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75.8億元,同比增長15.2%,實現全部財政收入78.2億元,同比增長37.4%,實現一般預算收入30.8億元,同比增長41.8%。今年1至6月份,實現全部財政收入54.6億元,同比增長19.9%;實現一般預算收入23.2億元,同比增長33.7%。
 
  ——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齊發力,拉動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1.5億元,增長22.8%;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7.1億元,增長17.1%;完成進出口總額5.95億美元,增長179.8%。今年1—6月份,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1.4億元,同比增長32.4%;完成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1億元,增長14.8%。1—5月份完成進出口總額4.5億美元,增長420.4%。
 
  ——服務業發展迅猛,三次產業結構更趨合理。2011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3.5:69.3:27.2。工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高耗能產業增速放緩,新興產業增長提速。到6月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40億元,同比增長19.2%,其中鋼鐵、焦化等高耗能產業分別增長-6.9%和1%;高端裝備制造、食品醫藥分別增長65%和51%。
 
  ——扎實謀劃推進為民實事工程,讓發展成果惠及全民。城鄉居民收入實現穩步增長,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780元,同比增長11.5%;農民人均純收入12698元,同比增長15.9%。探索實施基層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率先建立農民大病統籌基金制度。基本實現了城鄉低保、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生育保險和十二年免費教育“五個全覆蓋”。遷安市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做法是:
 
  1、創新發展思路,繪就轉型發展新藍圖。遷安依托資源開發起步,因礦而起、依鋼而興,是一座典型的資源型城市。2010年,我們確定了實施“四五”轉型攻堅計劃、建設“魅力鋼城、綠色遷安”的奮斗目標。即:以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社會治理和諧化、黨的建設科學化“五化”聯動為總攬,以大城區、大園區、大產業、大交通、大開放“五大戰略”為核心,以思想大解放、智力大提升、融資大平臺、土地大開發、項目大會戰“五大支撐”為平臺,以科學決策、工作推進落實、大督查、干部考評任用、扶持獎勵“五大機制”為保障,轉型攻堅、科學發展。
 
  2、堅持差異發展,探索轉型發展新模式。堅持“用不平衡的發展理念打破發展的不平衡”,根據區域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將全市1208平方公里劃分為三大主體功能區:西部工業區重點發展工業經濟,推進產城一體化、全域城鎮化;中部生活服務區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北部東部農業生態區,實施東北部綠色崛起戰略,堅持生態優先、旅游興鎮、農業富民,實行禁建、禁采、禁伐,保護青山綠水的生態環境。一方面,改革干部考核評價制度,對不同功能區的鎮鄉設置不同的考核指標。西部工業區鎮鄉重點考核工業發展、招商引資和礦山生態恢復,生活服務區鎮鄉重點考核服務業發展和城市建設,農業生態區鎮鄉重點考核現代農業、生態保護。另一方面,改革鎮鄉財稅體制,科學核定鎮鄉收入基數,將鎮鄉財政支出納入全市預算,對農業生態區鎮鄉實行財政轉移支付。通過改革,卸掉了捆綁在鎮鄉干部身上的“政績枷鎖”,調動了鎮鄉推進轉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突出項目建設,增添轉型發展新活力。一是抓招商引資。始終堅持引名企、引資金、引技術并重,制訂政策,創優發展環境,靠優質項目推進發展轉型。先后引進芬蘭斯道拉恩索、浙江物產等4家世界500強企業和徐州重工、微軟中國等一批中國500強、大型央企、行業領軍企業到遷安投資,為遷安的轉型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抓民企二次創業。始終堅持政府推動、政策引導、企業主體的轉型思路,先后出臺了《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意見》等引導扶持政策,激發民企二次創業的激情。近兩年,我們對民營企業投資建設的26個結構優化、43個科技研發、35個傳統產業技改等項目進行扶持,民營企業主動涉足戰略性新興產業、城市服務業、現代農業、基礎設施產業,成為轉型發展的主力軍。三是抓科技創新。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全面實施了智力大提升工程,積極打造創新智城。目前全市共建立了3家特邀院士工作站、1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1家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培育了4家唐山市級工程技術中心。
 
  4、注重生態建設,打造轉型發展新優勢。一是狠抓生態環境修復。牢固樹立“不以破壞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思想,采取了推動礦產資源整合、高限征收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等系列舉措,對礦山實施了工程修復、地貌修復、生態修復等工程,使遷安百里礦區重現生機,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二是建設生態綠道。深入實施全域公園化戰略,努力打造生態型、田園化鋼城景觀。啟動實施了總長124公里的“一橫三縱”4條生態綠道建設,將綠道兩側1公里范圍列為禁伐區、禁采區和禁建區,按照“順藤結瓜”的思路,建設休閑驛站,并縱深建設各具特色的農業園區,使綠道成為發展旅游經濟之道、市民休閑健身之道、游客觀光消費之道、農民增收致富之道。三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根據《遷安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重點實施了休閑農業旅游長廊建設工程、特色高效生態農業建設工程、規模清潔養殖園區建設工程、綠色食品加工基地建設工程、生態景觀修復再造建設工程、生態新村綠色家園建設工程“六大”工程,健全了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物流、信息服務等四大體系,全市初步形成了設施果菜、甘薯制品、乳制品、生豬、肉雞、特色雜糧等六大優勢主導產業。
 
  5、統籌城鄉建設,拉開城市轉型新框架。以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為目標,同步推進城鎮化與城市現代化。一是以調優城鎮空間布局為核心,積極探索城鄉統籌發展路徑。編制了城鄉空間布局規劃,按照“1個主城區、3個城鎮組團、38個新型農村社區、48個特色保留村”的四級城鎮體系,對534個行政村有步驟地實行整合撤并。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了54.5%。二是以提升城市功能為抓手,構建區域性中心城市。堅持把城市建設作為推進轉型的平臺,促進發展的抓手,改善民生的載體,實現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的良性發展。依托城市規劃區兩河環繞、三山拱衛的自然稟賦,加快現代化標志區、灤河生態休閑區、右岸新城三大城市板塊建設,全力打造“綠都水城”。三是以產城融合為重點,助推繁榮城市經濟。堅持城市建設與發展高端服務業相結合,全力打造金融服務、教育培訓、消費購物、體育會展、休閑養生、游客集散六大中心。
 
  6、調優產業結構,構建轉型發展新體系。一是精品鋼鐵業裝備水平提升、產業鏈深度延伸取得實質性成果。按照“依托鋼、延伸鋼、不唯鋼”的思路,做好控制總量、延伸鏈條、減量置換、整合重組四篇文章。二是裝備制造業在較高起點上快速崛起。堅持把裝備制造業作為現代產業體系的主攻方向,依托原材料豐富、本地及周邊市場需求旺盛的優勢,先后吸引我國工程機械行業規模最大的徐州重工、柳州重工等多家行業領軍企業落戶。以礦山工程機械研發、整機生產為主的渤海灣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初現雛形。三是現代物流業初步形成背倚三北、南通渤海、面向國際的物流大格局。以北方鋼鐵物流產業聚集區為平臺,中鐵聯合物流公司北方內陸無水港項目已投入運營。浙江物產集團投資30億元的北方總部大樓和電子商務平臺、北方鋼鐵供應鏈物流基地項目已開工建設,物流業成為了市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四是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蓬勃發展。堅持培育優勢、自主發展的原則,努力形成各類產業競相發展格局。兩年來,累計實施了42個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呈現出了地毯、焦化、生物制藥、玻璃加工、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多種行業齊頭并進的良好態勢,遷安已成為華北地區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和冀東地區重要的玻璃生產加工基地。
 
  全面打造“品質靚城、產業新城、生態綠城、創新智城”是我市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通過努力力爭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9%以上,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躋身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前20位,把遷安建設成為經濟發達、幸福宜居、功能完善、輻射周邊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主持人:謝謝遷安的發言,下面有請吉林省農安縣委書記李忠斌發言。
 
  李忠斌:(吉林省農安縣委書記)尊敬的各位領導:
 
  大家好!今天能夠參加“首屆中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論壇”,聆聽各位領導、專家、學者關于縣域經濟發展的思想理念,和大家共同交流,十分難得,深感榮幸。下面,我簡要介紹一下農安的自然情況和經濟社會發展概況。
 
  提起農安,大家可能不一定知道。但農安在歷史上非常有名,史稱黃龍府,是東北歷史上著名的“夫余古都,渤海遼金三朝重鎮”,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全縣幅員5400平方公里,耕地562.5萬畝,是吉林省耕地面積最大的縣份;轄22個鄉鎮,兩個省級開發區,377個村,人口120萬。農安是全國著名產糧大縣、產肉大縣,除農牧資源外,陶土、天然氣、二氧化碳氣體、天然礦泉水等地下礦產極為豐富,油母頁巖工業儲量380億噸,占全國較大份額。區位優勢明顯,與長春市融為一體。
 
  農安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全國首個縣級優質肉食品生產基地,國家綠色能源示范縣,全國創先爭優活動先進縣黨委。2010年和2011年,連續兩年在吉林省縣域綜合發展評比中排名前列。自2009年以來,全口徑財政收入以每年5億元的梯度遞增,2011年完成全口徑財政收入20.1億元,地方級財政收入10.3億元。
 
  一是充分認識農業大縣在保障國家糧食生產安全方面的政治責任,大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農業是農安的立縣之根,這些年,我們始終保持自身資源和產業優勢所決定的經濟業態的主體性,堅持以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為兩翼,全力加快現代農牧大縣建設步伐。在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上,重點實施了節水灌溉等一大批農田水利工程,科技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0%,在吉林省處于領先水平,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有力地促進了糧食穩產增產,糧食總產量穩定在60億斤以上的階段性水平,2011年,全縣糧食生產總量突破了80億斤;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上,引進建設了河南眾品、青島康大、吉林華正等一批大型農牧龍頭企業,形成了糧、豬、雞、鵝、兔多條農牧產業龍,大力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并努力向終端食品和生物保健方向延伸。農牧經濟的大發展,為工業強縣戰略的發展構筑了“第一車間”。目前,全縣投資千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145戶,3年內,年實現產值將達到300億元。
 
  二是主攻大項目建設,牢牢抓住縣域突破的核心引擎。
 
  農安作為農業大縣,曾經背著沉重包袱,縣域經濟發展一度困在“三大三小”、“兩低兩弱”格局之中(即:農業大、工業小,農村大、城鎮小,農業人口規模大、城鎮人口規模小,農民收入水平低、自我發展能力弱,財政實力低、支撐能力弱)。一個農業大縣,不抓項目建設不行,沒有一個個重大工業項目支撐,就不能帶來縣域經濟的真正突破。近年來,我們不斷解放思想,堅持“走出去”戰略,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地對外開放,圍繞工業,突出工業,突破工業,狠抓重大項目建設,不符合環保標準的項目堅決不上。引進建設了新大石油、華潤啤酒、華能熱電等一批重大項目,項目的投資強度、發展質量、綜合效益不斷實現新的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0年二產首次超過一產,形成了食品加工、石油化工、新型能源、新型建材、機械加工五大支柱產業集群。2011年,石油化工、食品加工兩大支柱產業實現產值103.9億元、稅金7.5億元,占全口徑財政收入的34.8%。工業化進程日益加快,支柱型戰略項目支撐能力明顯增強,促進了縣域突破和發展轉型。
 
  三是做大中心城鎮,搭建產業聚集和人口集中承載平臺。
 
  作為糧食、人口大縣,農業人口占有較大比重,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轉移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使農民變市民,需要打造具有超強產業承載和人口吸納能力的中心城鎮。我們以縣城建設為龍頭,采取工業園區與中心城鎮建設統籌融合、同步構建的方式,著重打造特色中心城鎮體系,實現城市與產業統籌發展。高標準建設了兩大省級工業園區,基礎設施覆蓋面達15平方公里,全部實現了“八通一平”,為產業聚集和人口集中搭建了強有力的承載平臺,增強了城市的承載功能、服務功能、產業支撐功能。在加快老城區改造、完備市政體系、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時,高標準規劃建設了南部新城,拉大了城市框架。到2015年,農安縣城將成為一個3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0萬人口規模的現代綠色宜居城市。注重城市內涵式發展。深入挖掘遼金歷史文化,凸顯獨特的人文內涵。成功創建了省級衛生縣城、省級文明縣城,國家衛生縣城通過了國家愛衛會終審驗收,優化了人居生活環境,提升了城鄉居民文明素質。在不斷做大、做強、做美城市的同時,提升了人氣、提增了財力,提高了形象品位。
 
  四是注重均衡發展,努力讓城鄉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更加注重發展的均衡性,經濟社會發展多元并舉、齊頭并進,“兩手抓兩手硬”。始終把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社會作為執政追求,每年制定一個《民生行動計劃》,將事關民眾切身利益的重點、焦點、熱點工作納入其中。近年來,財政和社會投資100多億元,全力推進了一批重大民生建設項目,讓百姓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群眾幸福指數日益提升,如創建了吉林省首家縣級愛心超市,棚戶區改造、廉租房建設、“暖房子工程”等,都得到了群眾一致好評;我們始終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村各項工作的核心,通過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畜牧業大發展、做大做強勞務經濟、發展小型加工業等舉措,優化農民收入結構,大幅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形成了農業收入、畜牧收入、非農業收入和勞務經濟收入等多元增收的格局。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108元,在吉林省處于較高水平。
 
  近年來,農安雖然有了較快發展,但總體上仍然是低起點上的高速度,低水平上的快發展,經濟總量不大,結構不優,財政保障能力還不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較弱,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未來,農安還有很大發展潛力,農安是一方投資的熱土,更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地方。
 
  在此,我誠摯的邀請各位領導、專家、學者蒞臨農安指導!謝謝大家!
 
  主持人:下面有請河南太康縣委書記王國璽發言。
 
  王國璽(河南太康縣委書記):感謝主辦方經濟日報社。太康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隸屬于周口市,轄23個鄉鎮,768個行政村,總面積175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1萬畝,總人口146萬多人。
 
  近年來,太康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準確定位,依托勞動力優勢、農業優勢和紡織、鍋爐產業資源優勢,實施“內培外引,產業聯動”發展戰略,以招商引資為舉措,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產業集聚區建設為平臺,積極探索“兩不三新”“三化”協調發展的路子,加快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工業弱縣向工業強縣跨越,縣域經濟實現提速進位。
 
  一、創新放大優勢,打造產業發展高地。資源決定發展方向,環境是競爭力。我縣堅持發揮資源優勢,破解生產要素瓶頸,改善軟硬環境,提高產業發展輻射力、吸引力、競爭力。一是整合利用資源優勢。我縣因盛產小麥、棉花素有“銀太康”之稱。糧食年總產在20億斤以上,是全國產糧百強縣,棉花的種植和加工有一定規模和基礎,鍋爐加工已有40多年的歷史,常年有近50萬人在外務工。我們充分“盤點”我縣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優勢、農業資源優勢和紡織、鍋爐產業資源優勢,科學編制以新型農業現代化為基礎,新型工業化為主導,新型城鎮化為引領,從資源利用到產業發展完整的規劃體系,著力打造我國中部地區最大的紡織服裝基地、最大的鍋爐壓力容器生產基地,最大的高強瓦楞紙生產基地。二是積極破解瓶頸制約。堅持用創新的思維、改革的思路、市場的辦法、科學的機制,破解用工、土地、資金等產業發展難題,積極整合勞動力資源和市場資源,以全縣24所職業技術培訓學校為依托,利用財政補貼和經濟杠桿,圍繞企業用工需求開展所需工種“訂單式”培訓,去年以來,協助企業完成培訓招工6000余人,形成近萬人產業工人,有效破解用工難題。提前謀劃,超前報批,科學規劃了紡織服裝、裝備制造和循環造紙三個產業園,用好、用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開展“三違”治理,盤活土地,保障項目用地,積極破解土地制約。大力開展銀企合作,搭建銀企合作平臺,采取政府主導、社會投資、市場運作等多種方式,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道路、橋梁、供電、供水、通信、綠化等硬件建設相繼完善,承載能力大大提升。三是打造“服務型政府”。我縣始終堅持靠服務感動客商,贏得發展。實行損害發展環境問責制度和首席****官制度,提出“三個零”要求,即項目落地零接觸,部門服務零投訴、破壞環境零容忍。主要領導做到“三個親自”,即親自聽取企業匯報,親自接待客商,親自協調解決問題。從項目洽談、簽約、選址、手續辦理、開工、投產、后續服務、產品開發都有專人全程跟蹤服務,提高簽約項目履約率、成功率、開工率、達產率。
 
  二、實施項目拉動,夯實產業發展基礎。項目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抓住了招商引資,抓住了項目,就抓住了經濟發展的“牛鼻子”。我縣把招商引資作為促進發展的主戰略,創新招商理念,招商方式,招商方法,向專業化、陣地化、品牌化招商轉變,堅持走“專業招商”之路。選派23個鄉鎮的黨委副書記到南通、常熟等發達地區掛職招商,加強與商會、行業協會等民間組織的聯系,引進產業配套的核心項目。堅持走“特色招商”之路。圍繞培育壯大紡織服裝產業,緊盯盛澤、柯橋、觀音山等區域,著重吸引和承接閩、浙等地紡織產業。一年多來縣主要領導帶隊在這些地區共舉辦縣情說明會、產業研討會、項目對接會、聯誼會等11場次。堅持走“代理招商”之路。充分利用太康的人文資源與人才資源,在全國最大紡織品批發市場柯橋鎮、“綢都”盛澤鎮等地設立辦事處,捕捉產業轉移信息,搞好產業對接。形成資金、技術、企業和人才向縣域流動的凹地效應。去年以來,先后有6個紡織項目落戶我縣,總投資110億元。今年上半年,全縣承接產業轉移在建的工業項目17個,到位資金26億元,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7億元,增長22.9%,工業用電量突破1.6億度,同比增長29%。
 
  三、培育產業集群,增強產業發展競爭力。我們緊緊圍繞產業發展規劃,延伸產業鏈,拉長上下游,緊盯符合產業發展規劃的高端區域和密集區域,做大做強紡織服裝、裝備制造、循環造紙等支柱產業。緊盯上海、北京、西安等鍋爐壓力容器市場和技術資源,加強技術和市場合作。神風鍋爐集團與韓國斯達鍋爐,“一諾”容器與塞舌爾福星國際集團聯合在太康投資3億元建設新型燃油燃氣鍋爐及鍋爐輔機項目,目前,鍋爐制造企業達27家,4家獲得“雙A”級資質,13家獲得B級資質,打造成為鍋爐壓力容器制造特色產業集群。到“十二五”末我縣紡紗規模將達到150萬錠,織布年生產能力達到5億米,服裝年生產能力達到5000萬件,鍋爐壓力容器年生產能力達到2萬蒸噸,高強瓦楞紙年生產能力達到100萬噸。
 
  四是堅持城鄉統籌,提升城鎮化水平。堅持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創新發展思路和路徑,統籌城鄉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推進中心城區、中心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著力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科學編制縣城總體規劃,繪就了“三心、三軸、五組團”規劃藍圖,實現了縣、鄉、村三級規劃科學布局。積極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每年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占財政支出的70%以上,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文化、衛生事業,進一步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扎實推進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與城市居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現代化進程。
 
 


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副司長方言分析了縣域發展不平衡問題

  主持人:接下來有請廣西壯族自治區浦北縣縣長申漢烈發言。

 申漢烈(廣西壯族自治區浦北縣縣長):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教授、各位嘉賓。我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浦北縣縣長申漢烈。今天,能有機會在這里向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匯報工作,我感到萬分榮幸,也感到十分激動。
 
  我縣位于廣西的東南部,是廣西北部灣中心城市欽州市管轄的一個縣,全縣面積2521平方公里,有16個鎮,總人口9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3萬人,素以香蕉、紅椎菌聞名,是“中國香蕉之鄉”、“中國紅椎菌之鄉”。我縣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丘陵山區縣,發展縣域經濟,有劣勢也有優勢,我們的劣勢是山區,地理位置邊遠,交通不方便,既不近海,也不沿邊,經濟基礎薄弱,招商引資比較困難;我們的優勢也是山區,全縣森林資源豐富,有林地面積253萬畝,森林面積235萬畝,森林覆蓋率65%,生態比較好。為此,我們把發展縣域經濟的目光瞄準了山上,決定要靠山吃山,把山上的文章做活、做大、做強,實現富民強縣新跨越的目標。
 
  2009年,我縣用一年多的時間,基本完成了林權主體改革任務,成為廣西林改質量標兵縣,被評為全國林改百名典型縣。“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山林分到各家各戶后,農民造林的積極性更加高漲,我們不失時機地把工作重點轉入發展林下經濟,通過苦苦探索,大膽嘗試,打造百萬畝林下經濟產業區,實現了“山頭增綠、林地增值、國家增稅、企業增財、農民增收”的五增目標。去年9月份,全國林下經濟現場會把我縣作為現場參觀點,推廣我們的經驗和做法。今年年初,我縣又被評為“全國國土綠化突出貢獻單位”。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幾點:
 
  一、林改帶出了一片新天地。我縣人均只有三分水田,而且種植單產增長空間已非常有限。相比之下,全縣人均有三畝多山林地,是水田的十倍。如何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針對山林優勢找增長點,尋增收路,成為林改后我們考慮的重點。林改前,山林管理粗放,樹長在那里一二十年都獲不到好的經濟效益,又不能一下子全部把樹木砍了。所以,農民增收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實現在加快發展中保護環境,在保護環境中推動發展。對此,我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經過摸索,我們認為如果充分利用林下空地,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這將是山區培育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優勢。
 
  我縣引導分山到戶后,農民充分發揮智慧和創造力,開發林地資源,林下套種草藥,林下養雞、養羊、養牛,立體利用林下空間,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促使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現在形成了七大產業基地:包括林下藤芒原料基地,林下紅椎菌產業基地,林下中藥材和名貴樹種產業基地,林下養雞產業基地,林下養蜂產業基地,林下養畜產業基地,農家樂森林旅游產業基地。
 
  二、創新走出一條致富路。首先,以抓工業園區的理念打造林下經濟。我們樹立了全縣一盤棋的思想,通盤謀劃,重抓發展規劃,結合各鎮、村的林地面積、林地條件、群眾傳統種養習慣和技術基礎,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按照工業園區“集聚化、規模化、產業化、科技化”的理念,及時編制了《浦北縣“十二五”林下經濟發展規劃》,形成了條塊結合、縱橫交錯的林下經濟帶。
 
  三、貼心服務,爭創品牌。我們通過宣傳引導、示范帶動,整合各方資源,實行多予不取的優惠政策,財政適當扶持,優先安排項目,并組織科技人員進村入戶做好技術服務,激發了農村千家萬戶發展林業經濟的積極性。同時,我們大力實施林下經濟品牌戰略,不斷提升產品的質量,增強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這兩年,我們榮獲“全國養蜂示范縣”、“中國紅椎菌之鄉”稱號;以牧草喂養的“官垌草魚”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地理標志農產品。“龍升”牌紅椎菌被評為廣西著名商標,“浦北編織工”被評為廣西勞務品牌。
 
  四、成功探索出林下經濟發展多種模式
 
  我縣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找準發展林下經濟的切入點,成功探索出“林-菌、林-藥、林-蜂、林-雞、林-畜”等林下經濟多種模式,其中,有三種模式在去年的全國林下經濟現場會上得到推廣。模式一:“林下套種養,效益翻兩番快致富”模式。通過在幼林間套種見效快的穿心蓮、莪術、兩面針等中藥材,在茂林樹下養殖畜禽,實現了經濟效益“翻兩番”。模式二:“保護生態公益林,不砍樹能致富”模式。紅椎林下盛產野生紅椎菌,價值比較高,我縣引導農民加強管護,既保護了生態,也提高了紅椎菌產量,效益比原來翻了一番。模式三:“龍頭企業帶動,林下藤芒編織廢變寶,企業農民共致富”模式。我縣林下野生藤芒資源豐富,大力鼓勵和扶持編織龍頭企業,采用“公司+基地+農戶”方式發展藤芒編織業,大部分的藤芒編織產品出口歐美國家。同時,企業把收發點設到村中,把車間建到農戶家中,把技術送到農民手中,形成了“戶戶搞編織,家家成車間,人人有工做,天天有收入,編出了致富路,織出了幸福村”的美好景象。
 
  五、利用豐富資源,發展林業產業
 
  我們豐富的林業生態資源,也吸引了大批客商前來投資辦企業。目前,我們也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積極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公園等第三產業可以說,生態林業產業已經成為了我縣縣域經濟的支柱之一。
 
  現在,我們還在不斷綠化、種樹,努力創建園林城市,并準備建立一個萬畝的珍貴樹木和花卉培育基地,我們要通過綠色提高我們縣域經濟的競爭力。我的發言完了,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精彩發言,聽了這么多代表的發言,此時此刻很想知道內蒙古的代表就縣域經濟發展有哪些經驗分享,有請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旗委常委王華進行發言,有請。
 
  王華(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旗委常委):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學者與會代表們,很榮幸參加“首屆中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論壇”,我向各位領導、專家、學者與與會人員匯報的題目是“讓文化旅游產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
 
   敖漢旗位于內蒙古赤峰市東南部,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努魯爾虎山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總土地面積8300平方公里,總人口60萬。“敖漢”是蒙古語,譯成漢語為“老大”之意。這里被稱為“綠色敖漢”、“金色敖漢”、“人文敖漢”,素有“塞外明珠”之美譽。兩年來,我旗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立足于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發展布局,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為今后發展繪就嶄新的藍圖。
 
  一、抓住基本內涵,實現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只有抓住這個基本內涵,才能進行準確的市場定位。敖漢旗最大的的文化資源優勢是什么?那就是歷史文化的深邃厚重。其特點有五:一是文物遺產數量多。二是史前文化類型多。三是館藏文物多。四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五是歷史悠久,擁有諸多中國乃至世界之最。興隆洼遺址出土的石龍被學術界譽為“華夏第一村”的為中國最早的實物龍,出土的玉玦是世界上最早的玉器,可稱“龍祖玉源”。同時,還在該遺址發現了世界上最奇特的墓葬——居室墓;最早的服飾——蚌裙,最早的黍和粟,以及第一樂器(骨笛)、第一牙醫等。中國紅山文化第一石雕神像、被稱為“中華祖神”的陶塑人像均發現于我旗。敖漢旗被學術界公認為全國文物大旗(縣),是中國北方乃至東北亞地區歷史文化研究的中心,已被確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
 
  敖漢旗還有獨具魅力的自然風光和社會旅游資源。一是風光秀美。大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小河沿濕地鳥類保護區、風光旖旎的青泉谷、神奇的熱水湯、乾隆皇帝題詩的響水等景區令人流連忘返。二是富有內涵。被譽為法國莊園的黃羊洼草牧場防護林、氣魄宏偉的三十二連山生態治理區等諸多生態建設精品工程,是敖漢人民幾十年艱苦奮斗、改善生態環境所譜寫出的改天換地的壯麗詩篇。敖漢旗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500佳”,是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縣級單位。三是景觀奇特。以紅石砬山、青泉谷洞石川為中心的丹霞地貌堪稱地質奇觀,申報地質公園的基礎條件已經具備。
 
  二、采取有力舉措,致力旅游與文化產業有機融合
 
  旅游業正處于發展的“黃金期”,區域經濟也進入了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所以實現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的有機結合,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提供不竭動力。
 
  制定落實好推進文化旅游的政策是關鍵。敖漢旗成立了全旗文化旅游產業開發領導小組和全旗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咨詢委員會,召開全旗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大會,相繼出臺《敖漢旗“十二五”期間旅游業發展規劃》、《全旗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和《敖漢旗進一步加快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意見》,確定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總體思路和目標,明確把文化旅游產業作為三產龍頭和旗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加以培育發展。在旗十四屆二次全委(擴大)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上對全旗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工作進行了專題安排和部署,提出了目標、任務和措施。并將16個文化旅游產業項目作為全旗重點項目,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及項目定位、完成時限,全力予以推進。
 
  推進項目建設培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龍頭。我們通過采取政府主導與市場引導相結合的方式,加大招商引資、融資力度,積極借助多元動力助推項目發展,使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正逐漸形成產業優勢,并朝多元化方向發展。天威紫晨公司系列農業文化項目、熱水溫泉項目、佛祖寺文化旅游景區項目等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敖漢旗天成文化產業園、敖漢珍寶館開業運營。內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館、新州文苑、世界農業文化遺產博物館、武安州文化園等文博項目正在籌建之中。龍文化產業園區、紅門寺生態文化旅游項目、大漠響水景區等項目正在實施中。青泉谷、薩仁諾爾、寶善堂、下洼大佛寺等景區的招商引資和開發建設也正在洽談之中。
 
  重點打造民族民俗重點文化品牌。敖漢旗不但擁有“文明太陽升起的地方”、“華夏第一村”、“全球環境500佳”、“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的大品牌,而且文化積淀出的民族民俗文化同樣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內涵深厚、特色鮮明。發源地在敖漢旗的“呼圖格沁”,特殊的蒙古族“祭星”儀式,流傳的“大清拳”,為敖漢旗增添獨特的色彩。具有地方特色的敖漢大鼓、百年皮影等曲藝,搟畫、民間面塑、敖漢蒙古族部落服飾等民間文化,敖包祭祀、跑黃河等民族儀式,都在向打造“名片”方向邁進。
 
  三、堅持科學謀劃,實現文化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
 
  思路就是出路。我旗文化旅游產業總體發展思路是:堅持“文化強旗”的發展戰略,以“華夏第一村”、“全球500佳”和“世界旱作農業發源地”為主打品牌,塑造“龍祖玉源、神奇敖漢”主題形象,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規劃引領、項目支撐,著力構建“一心三區”的文化旅游格局(即敖漢旗文化旅游發展中心、史前文化旅游發展區、生態休閑度假旅游發展區、蒙古族沙漠風情旅游發展區)。將我旗建設成國際知名的史前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國龍玉文化源頭展示地、生態農業文化休閑地,成為蒙東旅游環線上的重要節點和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
 
  優化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環境。在“十二五”期間,要將文化旅游產業招商引資作為重點,采取專項招商、“一事一議”的辦法,確保項目順利落地、開工建設。容人發財,謀我發展。同時,用足、用好、用活上級有關文化旅游產業的優惠政策。貫徹落實好《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內蒙古自治區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赤峰市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以及《赤峰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等文件精神,扶持文化旅游產業加快發展。
 
  強化文化旅游產業的服務推介。一是要進一步加大資金和項目投入整合力度,加快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旅游服務功能。二是要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大幅提高全旗旅游接待能力,培育文化旅游服務品牌。三是在文化旅游產品開發上下功夫。重點扶持旅游商品產、供、銷一體化企業。開發具有史前文化特色的玉器、骨器、石器工藝品,開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金銀制品,開發具有民俗特征的剪紙、皮影、柳編、雕刻、手工刺繡等工藝品,做好雜糧雜豆以及沙棘、杏仁等農副產品的品牌設計、包裝、推銷等項工作,提升旅游綜合效益。四是結合新農村建設,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規范經營、有序開展”的原則,積極發展“農家樂”。五是明確宣傳目標和主體,瞄準市場搞好宣傳。精心包裝一批高質量的旅游項目,制作一批反映敖漢文化旅游特色的宣傳精品,有效提高敖漢文化旅游知名度。
 
  主持人:接下來有請黑龍江省寶清縣農業局黨委書記劉漢濤發言:
 
  劉漢濤(黑龍江省寶清縣農業局黨委書記):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與會的朋友,大家下午好。
 
   今天很高興也很榮幸參加“首屆中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論壇”,傾聽各位專家、學者的高見,學習了各地的縣域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我來自黑龍江寶清縣,寶清縣地處黑龍江東部三江平原,是黑龍江省森林大縣、煤炭資源大縣、濕度大縣、傳統的產量大縣,也是北大荒文化的發源地,我縣連續六年被評為全國產量大縣。2011年寶清縣被評為國產量大縣示范區,我今天匯報的題目是“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推動縣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眾所周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寶清縣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發展現代農業是增強縣域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六大報告就曾指出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2006年末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2011年國家將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落在了黑龍江省,我們寶清縣抓住機遇,勇挑重擔,成功列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國家的重視、巨大的資金投入、農民的迫切渴求更增強了我們發展現代農業的信心和干勁!我們要將寶清建設成為國家糧食穩定的大糧倉,現代農業的旗幟。寶清縣將根據“調結構、興產業、提效益、增收入”的總體要求,按照“以特色創品牌、以大戶帶規模、以包裝樹形象、以機制促營銷”的思路,突出“特色、規模、品牌、效益”四個環節,積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和訂單農業,重點培育綠色農產品、林果、畜牧、勞務等農民增收重點項目,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努力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在具體工作中,我認為要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走現代農業之路。一是創建“一軸六帶百萬畝”科技示范園區。我們依托科技示范園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推進了以方勝現代農業高科技示范園為中軸,以依饒、寶濕、寶七、寶尖、寶青、寶密公路6條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帶40個科技園區、15個國家級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為支撐的示范園區建設,科技示范園區面積可達到23萬畝,輻射帶動農業標準化種植面積100萬畝。以示范園區為點帶動全縣農業向著規范化、規模化、標準化農業邁進。其中,計劃投入資金1億元,重點規劃建設了寶清現代農業高科技示范園的智能化水稻催芽車間、多功能標準化大棚、日光溫室、控制中心、現代農業展覽區、農家莊園、綠色生態采摘園和水稻種植示范區,科技示范園建成后將成為全省領先、全國一流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
 
  二是加快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抓好撓力河灌區、龍頭橋水庫等大型水資源調配重點工程,建成一批主要流域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加強江河湖泊綜合治理,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加快旱改水力度,擴大水稻直灌面積,實施田間配套工程,加快先進農業機械引進和現代農機新技術應用,組建農機合作社等專業服務組織,集成配套運用先進農機具,推進全程機械化作業水平。2012年完成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10年、2011年田間工程及大棚育秧工程項目,建設高產穩產田4.79萬畝,建設水稻育秧大棚2064棟,全縣水稻育秧水平再上新臺階,確保全縣糧食產量在100萬噸基礎上逐年增長,達到130萬噸糧食產能,為全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作貢獻。
 
  三是推進規模化經營。力爭建設50萬畝水稻高科技示范園區、萬畝寒地金蘋果基地、千畝葡萄園、五萬畝蔬菜基地、20個標準化養殖小區和10個綠色漁場、20個大型農機合作社。重點在全縣扶持連片種植面積達到100公頃的種植大戶、養殖大戶、參社農民達到1萬人的農民合作組織、小型立體式家庭循環農場,以他們為典型帶動全縣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生態化邁進,建立完善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推動農村土地有序流轉;力爭全縣規模經營面積達到80萬畝。
 
  四是推進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農業科技進步是建設現代農業的決定性力量,要依托我縣生態和資源優勢,重點推進四個普及工程,普及良種化工程、普及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工程、普及農業信息化工程、普及農民素質教育工程。開展適宜寶清的播期、品比、無土育秧、寬壟密植等科技試驗,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及推廣,我縣農業技術人才缺乏,我們要及時將院校的人才、技術和科技成果引進、消化和吸收,增加我縣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推動我縣傳統農業技術全面升級。要積極為涉農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爭取和投入科研經費,培育一批涉農高新技術企業和種子繁育企業,提高農產品加工的檔次和水平和良種化標準。全面提升農村勞動者素質,造就建設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
 
  二、走工業富農之路。一是加快衛星城鎮的異軍突起。建設好以七星泡鎮工業園區、朝陽鄉工業園區為代表的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加大工業反哺農業的力度,把七星泡鎮打造成為全省百強商貿重鎮、工業強鎮;把七星河鄉打造成為全省生態重鎮、旅游名鎮;把尖山子鄉打造成為全省農業產業化重鎮、現代農業名鎮;把青原鎮打造成為全省農業科技示范重鎮、新農村建設名鎮;把朝陽鄉打造成為全省煤電化重鎮、場縣合作名鎮;把龍頭鎮打造成為全省優質安全農產品品牌大鎮和特色農業名鎮。
 
  二是延長產業鏈條,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大上一批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牽動產業發展。進一步加快培育大企業、發展大園區、建設大項目,提高綠色食品產業競爭力。確保謝記食品、中慶農副食品有限公司物流園區、宏達科技、鑫興稻米、寶石河酒業、北大荒米業、福祥米業等7個大項目建成投產達效,固定資產投資力爭完成10億元以上。省級龍頭企業發展到10家,市級的達到10家,創新經營組織形式,扶持發展各類農民合作組織,發展農民合作社301家。
 
  三、走服務產業之路。一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工程。
 
  建立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逐步實現農民生活消費、農業生產經營、農村市場流通、資源環境監測和農業氣象服務及災害防御信息化,強化農業信息服務。建設以商業性、合作性和政策性金融為主體,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為補充的農村金融體系,增加農民用于承包土地貸款金融服務支持力度,探索建立農業擔保公司和貸款抵押、質押方式,大力發展適合農村實際需求的信貸產品,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強化農村金融服務。加強糧食市場宏觀調控,建立大型現代化綜合糧食市場,加快推進“農超對接”,發展特色農產品交易市場,扶持糧食生產、加工、貿易為一體的大型企業,強化糧食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完善基層農技、農機服務推廣體系建設。
 
  二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程為重點,統籌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突出抓好鄉村規劃和建設,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引導鄉村居民適度集中居住;繼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加大村屯綠化、垃圾處理、公共衛生等建設力度,搞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廣利用太陽能、風能、沼氣等清潔能源,改變農民生活方式。構建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改善農村就學條件、就醫條件,建立健全服務保障體系,扎實推進鄉村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建立全縣配方施肥站,免費提供配方施肥數據,農資實現送貨上門,降低農民種植成本。
 
  三是加快勞動力轉移步伐。
 
  深入推行管理規模化、推進組織化、服務網絡化、培訓標準化、運作市場化工作機制,促進勞務產業發展,隨著農業機械化和社會化服務水平的提高,更多的農民進入非農領域已是大勢所趨。寶清更要順勢而為,加快推進土地向經營大戶轉移,把農村勞動力向農副產品深加工、建筑、商貿、服務等二、三產業轉移和聚集。對勞動力轉移工作,要逐鄉逐村調查摸底,對能夠轉移的勞動力做到心中有數,堅持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讓農民有土地流轉和打工兩份收益。高度重視勞務產業發展,推動農村勞動力大轉移、快輸出。今年全縣要轉移農村勞動力6.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5億元。
 
  四、走特色發展之路。重點打造一批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基地,打造具有寶清特色的享譽國內外的知名綠色有機品牌。把寶清縣建設成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強縣。
 
  一是發展農村生態旅游。以建設全國生態旅游名縣為目標,加快七星河國家級濕地、東升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炮臺山古城、龍湖公園等景區景點開發步伐,繁榮我縣旅游市場。著力抓好北崗現代農業示范區展示園、生態產業園和生態農業產業觀光示范園建設,鼓勵農民開發興建一批觀光型、采摘型、農耕型生態游娛樂項目和特色餐飲小區,規范引導農家樂科學發展,拓寬農家樂經營范圍。加快民間文化和旅游紀念品開發,豐富旅游消費市場,多渠道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
 
  二是培育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立足本地區實際,大力發展“蔬菜、水果、藥材、花卉、煙葉、食用菌、牧草、苗木”八大類綠特產業,延長出“設施蔬菜、水雜果加工、中草藥加工、花卉觀賞、綠色有機食品”產業鏈條,大力發展各類優質反季節精細蔬菜、錯季蔬菜,積極開發山野菜。大力發展蔬菜生產,特別是擴大設施蔬菜規模,發展優勢特色品種,真正把蔬菜生產發展成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通過發展蔬菜生產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確保每棟溫室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要擴大牧草種植面積,林區要大力發展藍莓、中藥材、菌類生產。
 
  三是做大做強畜牧養殖業。圍繞“千萬噸奶、五千萬噸生豬”雙千萬工程,積極興建一批建設規范化、生產標準化、品種良種化、防疫制度化、管理法制化、經營產業化,并具有較強帶動能力的養殖示范基地,促進畜牧業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轉變。要重點抓一批奶牛專業村、大鵝專業村、養羊專業村、養豬專業村和一大批養殖大戶,全縣建成標準化生豬養殖場3個、標準化肉牛養殖場3個、標準化奶牛養殖場2個、標準化家禽養殖場1個;出欄千頭以上的豬場達到30個以上。規模化比重提高2-3個百分點。重點加快生豬調出大縣建設步伐,加快規模化生豬養殖戶(場)豬舍改造、良種引進、糞污處理,并對生豬養殖大戶購買種公豬、母豬、仔豬和飼料等的貸款貼息和保險保費補助;對生豬流通和加工進行貸款貼息補助,加大生豬防疫服務補助。支持種豬擴繁場和品種改良站(點)建設,大力推廣和普及生豬人工授精和肉牛凍配技術,努力把我縣建成優質商品肉豬、優質商品肉牛生產繁育加工基地。
 
  主持人:謝謝劉漢濤先生,接下來有請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旗委常委、副旗長萬世斌。
 
  萬世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旗委常委、副旗長):準格爾,蒙語,漢譯為“左翼”。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鄂爾多斯高原東端,蒙晉陜三省交界帶,黃河“幾”字灣懷抱。總面積76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61萬人。轄9個蘇木鄉鎮、4個街道、1個開發區、1個工業園區。準格爾物華天寶,境內礦產富集,探明煤炭儲量544億噸,遠景儲量1000億噸,享有“三低一高”(低硫、低磷、低灰、高發熱量)“綠色煤炭”美譽。高嶺土儲量60億噸,石灰石50億噸,鋁礬土1億噸,硫鐵礦、白云巖、石英砂、煤層氣儲量也相當可觀。
 
  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歷屆領導班子的奮力拼搏下,準格爾旗立足實際、順應形勢,認真踐行科學發展觀,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十一五”以來,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37.2%,財政收入年均增長38.4%。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830億元,財政收入220億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為30579元和10093元。在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綜合評價中,位居全國百強第12位、西部百強第1位,是改革開放30周年內蒙古總結推出的十個典型旗縣市區之一。特別是今年以來,面對整體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的嚴峻挑戰和考驗,全旗上下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的工作總基調,鉚足勁頭抓項目,千方百計保增長,全旗經濟社會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0.8億元,增長13.1%,截止8月10日,實現財政總收入159.1億元,增長12%。
 
  近年來,準格爾旗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思路及措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發展方式的轉變,加快轉型升級,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煤和電一直是準格爾旗的主導產業,2011年,煤電產業所創造的財政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例超70%以上。但通過全面推進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戰略,走依托煤更延伸煤、超越煤的路子,粗放、松散、傳統的原字號工業正逐步退出準格爾經濟發展的歷史舞臺。地方煤礦經過資源整合、兼并重組、機械化改造,從最早的574座降到現在的129座,單井生產規模平均達130萬噸,機械化程度平均達90%以上。相繼開發了以陶瓷等非煤產業為主的準格爾經濟開發區、以煤化工及其下游產品為主的大路煤化工基地和以煤電灰鋁一體化循環產業為主的大路煤電鋁循環產業基地。依托“一區一基地”,引進實施了一大批大型煤轉化、煤電鋁項目,在建的煤化工項目有甲醇、焦油、尿素、硝銨、乙二醇、二甲醚等,一期規模448萬噸,最終規模將超1000萬噸。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間接液化生產線伊泰煤制油穩定運行。煤電鋁基地已與神華、中鋁、華電、大唐、乾恒鑫等五家企業達成協議,其中有2家企業已開工建設。一期氧化鋁規模將達到350萬噸,遠景規模火電裝機達1000萬千瓦、氧化鋁產能達500萬噸、電解鋁產能達250萬噸,產值預計超1000億元,將成為準格爾旗又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另外在建的化工項目還有多晶硅、日用陶瓷、導光板等,同時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正在興起,一個傳統的以原字頭為主的工業大旗正在蛻變,經濟增長正在從主要依靠二產拉動向三次產業協同互動轉變。
 
  二、注重發展環境的優化,加大生態治理,城鄉面貌不斷改觀。近年來,準格爾旗在持續推進重點城鎮建設的同時,把全旗土地面積劃為“三區”,即優化開發區、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實施“城鄉統籌、集約發展”、“以城帶鄉、以工補農”戰略,集中在優化開發區發展現代農牧業,逐步將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人口整體退出,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是堅定不移抓城鎮建設,切實推進重點城鎮城市化。舉全旗之力加快大路新區建設,市政區基礎設施和煤化工基地配套設施全面完成,市政核心區一系列基礎設施、教育衛生等公共產品、文化商務旅游項目正在全力推進,同步推進了薛家灣、沙圪堵基礎設施建設。今年3月份開始正式拉開了創建全國文明縣城、全國衛生縣城和全國園林縣城“三城聯創”的帷幕,城鎮環境、居民文明素養明顯改善。
 
  二是堅定不移抓新農村建設和人口轉移,切實推進農民市民化。堅持集中資金建設新農村示范基地,讓農民在農村就能夠過上城市人的生活。2007年,我旗將五家堯地區確定為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五家堯村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按照“以資源定產業,以產業定就業,以就業定人口,以人口定社區”的總體思路,推進規模化種植、園區化養殖、社區化居住。目前,五家堯村已列入鄂爾多斯市、內蒙古自治區新農村新牧區建設試點,初步形成了以公司化經營為主,合作社經營、聯戶合作經營共同發展的規模化經營格局,先后引進內蒙古永業集團公司和準格爾旗遠洋新公司等10家現代化農業企業,為新農村建設奠定了產業發展基礎;人口轉移以暖水整鄉生態恢復區退出為典型,近三年共轉移農村人口4.2萬人,為轉移進城農民提供了“四個一”(一套住房、一個工作、一份社保、一項補貼)配套保障政策。三是堅定不移抓生態建設,切實推進自然環境宜居化。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我旗堅定不移地實施環保優先、生態立旗戰略,始終把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來抓,建立了多措并舉的生態恢復機制,多渠道加大生態建設投入,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善,加快構筑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扎實推進了生態建設三年規劃,落實了退耕還林、公益林補貼、天然草原生態保護獎補等生態補償政策,捆綁實施了一系列生態水保治理項目,近三年來,累計完成生態建設面積192萬畝,完成水保治理面積353萬畝。全面推進礦區環境建設,在煤炭行業率先啟動了碳匯林建設和異地造林計劃,礦區環境面貌不斷改善,煤炭清潔生產進程走在全國前列。2012年全面啟動了和諧礦區建設試點工作,繼續抓好城區、園區、景區、通道區、生態移民區和新農村“六區”綠化,走資源開發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全力打造生態優美、環境宜居的綠色家園。
 
  三、注重發展成果的共享,加緊民生建設,人民生活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發展經濟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近年來,我旗堅持以共享發展成果為目標,在經濟實力逐步增強的情況下,始終把富民、愛民、惠民放在首位,每年用于民生投入的資金占財政總支出的50%以上。重點解決群眾住房、教育、就業、就醫等方面的民生問題,率先建起了覆蓋全民的醫保、低保、養老保險制度,率先實行了十五年免費教育、免費職業教育,率先推行了居民免費體檢、代繳下崗失業人員養老保險、大病救助、為農民供應低價煤等惠民政策,率先實現了城鎮職工、居民和農村居民醫療保障政策“三保合一”,全旗整體社會保障水平走在了自治區乃至我國西部前列。特別是進入2012年,全面啟動了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重點解決弱勢群體的困難和問題,年內確保讓5000名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力爭用三年時間使全旗所有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今后我旗將繼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置于優先位置,進一步完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社會事業發展均衡化,讓老百姓過上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四、注重發展要素的集聚,加強自主創新,發展后勁不斷增強。這些年來,準格爾旗從加大科技創新、加強社會管理創新、提升文化軟實力等有利于可持續發展方面入手,積極構筑各類發展要素聚集、流入的“洼地”,正在從資源優勢向綜合優勢轉變,有效拓展了可持續發展的空間。一是不斷加強科技創新。陸續成立了煤轉化、高嶺土研發中心,成立了大路煤化工產學研創新基地、煤化工研究所等7家科研機構,建成了國禮陶瓷等4個國家級陶瓷研發基地,引進了一大批國家級研究員、煤化工專業的博士生導師、博士及碩士。大路工業園區被科技部授予2011年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被認定為自治區高新技術特色工業產業化基地,大路煤化工研究所成為自治區級煤化工實驗室。這些舉措和成果必將為準格爾的科學發展提供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科技與人才支撐。二是不斷加強社會管理創新。近年來,準格爾旗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作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按照治標與治本、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相結合的原則,充分調動各方面參與社會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全旗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贏得了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建立健全了以人民調解為基礎、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為補充的“三位一體”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工作格局,全面加強了社會矛盾糾紛和突出信訪問題的排查化解工作。深入開展了“村企共建”活動,積極化解村企矛盾糾紛,促進企民和諧,形成“聯合抓穩定、共同謀發展”的良好局面。正在加快建設集數字煤炭、數字城管、數字醫療、數字環保、數字農業、數字水利、應急指揮等14項為一體的“數字準格爾”工程,全面提高社會信息化管理水平。三是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積極發展大文化,加快啟動大旅游,探索形成文化旅游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以黃河文化為重點,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把旅游開發與主導產業、文化底蘊、民俗風情以及交通網絡、城市建設結合起來,全力打造黃河大峽谷、砒砂巖等景區和特色旅游景點。通過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有效提升準格爾的軟實力,彰顯準格爾的新魅力。
 
  今后,我們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特色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生態文明化、民生幸福化進程,不斷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全面協調發展。我們堅信,到“十二五”末,一個更具實力、更顯魅力、更富活力,更加文明、更加和諧、更加美好的現代化準格爾必將崛起在中國西部、展現在世人面前!
 
  主持人:謝謝萬旗長,接下來有請山東省平原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王繼峰,有請。
 
  王繼峰(山東省平原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很高興在這里與大家交流,首先感謝經濟日報和永業集團提供這么好的機會,我是來自魯西北的德州市平原縣,一說平原縣大家了解不多,但是說幾個故事,大家了解就多一些了。后羿射日的故事就發生在平原古老的土地上,還有近代義和團運動也是發源地,這里也是劉備發家的地方,自秦朝治縣到現在已經有2200年歷史。
 
  平原縣轄8個鄉鎮、兩鄉、兩個街道辦事處、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047平方公里,耕地85萬畝,人口46萬,高速公路從我縣穿過,另外還有鐵路站點,交通優勢非常明顯。平原縣也是當代著名作家鄧友梅、已故國學大使任繼愈老先生的故鄉,是國家商品糧重點基地縣,是經典蔬菜園區。近幾年榮獲全國最佳城市管理獎、全國財政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等,有60多項榮譽稱號。
 
  去年換屆以來,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中央省市一系列重要會議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經濟呈現良好發展勢頭,特別是山東省加快縣域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之后,我們縣動員全縣再加油、再鼓勁,全面推動經濟實現超常、跨越式發展。對縣域經濟是我們有一定的認識,但是還不是很全面,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組織體系,具有獨立性,縣域經濟作為獨立的組織體系,決定了抓住縣域經濟就是抓住內生動力,我們縣既是推動縣域發展的思考者又是實踐者。
 
  我們深刻認識到要引領縣域經濟,實現跨越發展,搶占經濟發展的后發優勢,必須通過新的技術變革,培育新的主導產業,占據新一輪制高點,不應滿足較高經濟增長率。為此,再說一下新一輪發展制高點,就是目前方興未艾的低碳經濟和低碳產業,發展基本路徑和模式走循環經濟的道路,決心實現四個發展,堅持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方向的可持續發展,以整合土地、人力、企業等資源為基礎的務實發展,以爭取聚集和吸引外部資源為動力的開放發展,以加強社會管理化解各種風險為保障的穩定發展,我們堅持用循環產業發展模式做大做強縣域經濟,把培植大企業主攻大產業、打造園區作為振興縣域經濟的頭號工程,重點培育生物、醫藥、家具、建材、裝備制造、農產品深加工、紡織服裝、優勢產業,調優、調活中華平原化工、安化瓷業、史丹力復合肥,在發展縣域經濟上加大力度統籌布局,項目投資強度和科技含量從今年明顯高于往年,縣域經濟加速發展新局面已經打開,后發優勢非常明顯。希望各位領導專家方到我縣檢查、指導工作,也歡迎各位企業家到我縣投資興業,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王繼峰先生,以上就是參加論壇的各位代表的發言,相信大家感觸非常深,接下來進行這次論壇最后一項,有請主辦方領導、經濟日報農村新聞部主任孫世芳致閉幕詞,有請。
 
  孫世芳(經濟日報社農村新聞部主任):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朋友下午好,金秋季節,在美麗的呼市進行的“首屆中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論壇”一天緊張的論壇研討馬上就要結束了。在這里,我代表論壇主辦、協辦方,也代表論壇獨家支持單位永業集團,向各位領導、專家、新聞界的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設立中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論壇,旨在推動縣域經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不斷改善民生,促進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論壇力求打造成一個為政府部門、研究結構、金融部門和企業提供交流的公益性平臺。
 
  應該說縣域經濟的發展承載著解決三農基礎性問題的重擔,縣域經濟的科學發展涉及全國科學發展的全局。在今天的論壇上,各位與會嘉賓圍繞縣域經濟科學發展進行了有見地的研討,既有宏觀層面的思考,也有來自第一線的創新實踐的聲音,既有對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理論的討論,也有對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路徑的探索,應該說這次論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全體與會代表一致認為,調整優化縣域經濟產業結構和城鄉結構,促進經濟、社會與生態可持續發展是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是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重要抓手;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不斷縮小城鄉差別是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目標追求。
 
   最后再次感謝各位領導及與會嘉賓,希望明年再相見!本屆論壇圓滿結束,祝大家工作順利、萬事如意!

項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溫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費發布服務,但對信息的合法性、實時性、真實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名錄資源由會員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傳,個人信息均經處理后發布,如有遺漏戓涉嫌侵權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請將“該頁網址和需修改及刪除的內容”發至本站郵箱戓留言給我們處理。凡注冊會員并發布信息或名錄資源的,均可定期獲得全球項目參考及合作機會。本站名錄資源概不對任何第三方開放,更不提供如交換、出售及查詢等服務!
項目合作及建議請留言:請理性留言,并遵守相關規定
姓名: 手機: QQ號: 微信: 郵箱:
驗證碼 點此換一張
關于我們 招商培訓 代理招商 代理投資 代理融資 代理政策 戰略伙伴 服務外包
廣告報價 匯款方式 合作方式 免費發布 網群建設 誠聘英才 網站導航 設為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