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源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最南端,因涇河發源于此而得名。南北長41.5公里,東西寬27.3公里。東與甘肅省平涼市相連,南與甘肅省華亭縣、莊浪縣接壤,西與隆德縣毗鄰,北與原州區、彭陽縣交界,素有秦風咽喉,關隴要地之稱。全縣轄4鄉3鎮,114個行政村。總面積1131平方公里。總人口12.3萬人,其中,回族人口占72%,農業人口占92.5%。縣人民政府駐香水鎮。河流主要有涇河等7條較大河流,均屬徑河水系。海拔1608米-2942米。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地貌可分為侵蝕構造石山區,剝蝕構造丘陵區和侵蝕堆積河谷平川區三種類型,分別占總面積崐的36%、24%和40%。氣候屬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區,有春寒無夏、秋短冬長的特點,年平均攝氏5.7度,全年日照2236小時,無霜期132天。
全縣土地面積113.3萬畝,其中耕地25.3萬畝,占地面積的22.3%;林地面積45.2萬畝,占土地面積39.9%;牧草地面積26.6萬畝,占土地面積23.5%;其它占地16.2萬畝,占地面積的14.29%。森林覆蓋率39.9%。天然林木材蓄積量108.5萬立方米,人工林蓄積量115.2萬立方米。全縣人均耕地面積2.7畝。 縣境內已探明的礦藏有銅、鐵、石灰巖、泥巖、油頁巖、白云巖、石英、砂巖、水銹石等。其中銅產地西峽、沙南、秋千架,含銅量0.2--0.5%,秋千架C級金屬銅蓄量849噸,沙南C級金屬銅蓄量290噸,均有開采價值。石灰巖產地秋千架,蓄量880萬噸,已開采利用。云巖產地秋千架,蓄量162萬噸,尚未開采。銹石產地老龍潭,蓄量3萬立方米,可供制盆景、假山及工藝品。
涇源縣地處國家級六盤山自然保護區腹地,山翠水碧,風光旖旎,氣候宜人,自然景觀獨特,旅游資源豐富,旅游區被自治區批準為區級風景名勝區。距縣城南20公里的老龍潭傳說是魏征夢斬老龍的地方。這里山高峽深,茂林竹,百泉匯流,滿目翠色.距縣城東北10公里的秋千架,河谷狹窄,柱石高聳對峙,傳說是穆桂英蕩秋千的地方。
位于縣城西南23公里的涼殿峽、氣候涼爽濕潤,風景幽美,據傳是元太祖成吉思漢曾避署于此。距縣城西7公里的荷花苑,兩岸奇峰欲合,松林層層,野荷橫生,形成一道天然綠色長廊。其它景點還有二龍河、香水峽、鬼門關、堡子山等。作為古絲綢必經之地,這里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古代文化遺存和濃郁的地方民俗文化。宋代名僧濟公修行過的張臺石窟、果家山秦漢遺址、唐代制勝關城垣,聞名遐邇;作為回族的聚居地,“踏腳”、“花兒”等回族歌舞及節日慶典,獨具特色,令人神往。涇源縣境內國家級六盤山自然保護區擁有眾多的珍稀動、植物和昆蟲,是人們從事科研、考察的理想天地。涇源縣的地名美麗雅致。米缸山、圣女川、涼殿峽、老龍潭……單看這些名字就使人心馳神往。
涇河支流香水河、胭脂河、暖水河,引人無限遐想。但也還有不少地名蘊含著一段悲壯的歷史和心酸的故事。回民反清斗爭失敗后被安置的外地回民難忘故土,從家鄉照搬來了地名。白面鎮的澇池、涇河源鎮的十里灘,沿用的是陜西渭南故鄉村名。渭南秦家灘回民安置地分上、下兩個莊,故留下現在上秦、下秦和雙秦的地名。涇源縣城南、涇河北岸的南營和北營,是當年陜甘反清回民軍在此駐扎的兩個軍營,故名。園子鄉的沙南、陳倡村和香水鎮的王閣村(現名紅旗),是當年陜西大荔縣回民遷居地,沿用了原籍村名。現黃花鄉政府所在地平涼莊,系甘肅平涼回民遷居地,故得名。黃花鄉還有一個崇義村,現改名華興村,這個村名是因清宣統三年(1911年)回族教主馬光烈在此組建回民“崇義軍”,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