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末,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等國圍繞著天然氣問題展開了激烈爭斗,各方互不妥協。結果是2006年元月1日俄羅斯終于狠下一條心,履行“承諾”將輸往烏克蘭的天然氣管道減壓輸氣并干脆利落地關閉了輸往摩爾多瓦的天然氣,此舉使當事各方目瞪口呆,于是開始馬不停蹄地加緊磋商。經過艱苦談判,俄烏雙方終于在新年1月4日達成協議:自2006年1月起俄將向俄-烏能源公司以每1000立方米230美元的價格供應天然氣,俄-烏能源公司再將其與廉價的中亞燃氣混合后以每1000立方米95美元的價格將天然氣提供給烏能源公司,通過烏境內天然氣管道輸往歐洲的天然氣將由以前的每1000立方米100公里的1.09美元的過境費提高到1.6美元,協定期限為5年。至此,俄烏天然氣之爭以雙方的共同妥協而宣告結束,俄羅斯-摩爾多瓦暫未就天然氣價格達成協議。
一、俄羅斯揮起能源大棒
烏克蘭每年天然氣消費量約為800億立方米,其中250億立方米來自俄羅斯。多年來俄以通過鋪設在俄羅斯和烏克蘭境內的天然氣管道向烏克蘭供氣,同時這條管道也是俄向歐洲國家輸氣的必經之路。管道的所有權歸烏所有,該管道還有分支通向摩爾多瓦和巴爾干地區。俄向烏克蘭、摩爾多瓦提供的天然氣價格分別為每1000立方米50美元和80美元,僅是其出口歐洲天然氣價格的四分之一左右。俄對此次提價下了很大決心,最后期限設定在2006年1月1日。俄此舉遭到了烏克蘭、摩爾多瓦等國的激烈反對,其中烏克蘭希望分階段提價,以減少由于天然氣價格的大幅提高對國內相關產業的沖擊,烏還以提高俄在烏境內租用的塞瓦斯托波爾軍港租金和截留俄向歐洲供氣相回應;而摩爾多瓦則天真的以為仍可按從前的優惠價格購買俄天然氣,為此還專門派出政府代表團赴俄談判,未果而終。俄始終對上述兩國立場不以為然,決心將提價斗爭進行到底。俄羅斯總統普京去年底在俄安全會議上聽取了有關方面就俄烏天然氣糾紛問題所作的情況報告后,就責成俄政府和天然氣股份公司(Gazprom)在2006年第一季度仍按2005年價格向烏供氣,但條件是烏方應在2005年12月31日結束前同俄方簽署從2006年第二季度起按市場價格購買俄天然氣的合同。此外,俄方還表示,如烏克蘭愿意將烏境內的天然氣管道所有權轉給俄方,則俄仍愿意以優惠價格向烏提供天然氣。如烏有資金困難,則俄計劃為烏提供36億美元的優惠貸款,用以購買俄天然氣。烏方斷然拒絕了俄方上述建議。自2006年1月1日,俄開始對烏減壓供氣直至雙方經談判達成協議。而摩爾多瓦自始處于被動局面,根本拿不出有效的應對手段,被中斷供氣后經烏克蘭的慷慨救濟和自己的微薄儲備勉強支撐。
二、天然氣之爭背后的深刻地緣政治背景
天然氣價格之爭絕不是一起突發事件,爭斗背后有著深刻的地緣政治背景。從國家政治利益角度來講,俄羅斯、烏克蘭是這場爭斗的主角,包括摩爾多瓦在內的其它國家只是被秧及的池魚,實質上扮演著十分被動和絕望的角色。
蘇聯時期建有以俄羅斯、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以及烏茲別克斯坦等加盟共和國通向其它非產油氣加盟共和國和歐洲國家的石油天然氣輸送管道,并且一直以非常優惠的價格向包括烏克蘭、白俄羅斯,格魯吉亞、波羅的海三國、摩爾多瓦等這些非產油氣加盟共和國提供石油和天然氣產品。蘇聯解體后,俄出于地區性戰略利益考慮并未打算改變這種狀況。目前石油價格已按國際市場價格執行,但對天然氣超低價格始終心存怨氣并屢有提價表示。在俄周邊國家屢次做出令其不滿和失望的舉動以后,俄對這些國家的怨氣終于以天然氣價格為導火索像火山般爆發,可以說,這種情況的發生只是遲早的事情,是各種復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獨聯體部分國家的歐洲一體化進程正在不斷壓縮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在政治和軍事上方面,北約東擴、美國軍事力量染指中亞不但使俄失去了包括東歐在內的傳統勢力地區,而且最后還失去了作為俄戰略屏障的波羅的海三國,作為俄羅斯后院的中亞地區也被美國染指。不久前,美國和羅馬尼亞簽署美在羅黑海沿岸建立三個軍事基地的協定,將俄羅斯的黑海地區一下子置于美國軍事監視范圍內。俄羅斯的戰略利益不斷被壓縮,不能不使俄對政治和軍事上倒向西方的獨聯體國家充滿怨恨;加上不久前格魯吉亞、吉爾吉斯斯坦和烏克蘭等國發生的推倒親俄領導人的“顏色革命”,更是使這種怨恨達到了極限。這些發生“顏色革命”的國家、包括未發生“顏色革命”的國家如摩爾多瓦都奉行親美、親歐盟的政策,其中烏克蘭正謀求2008年前加入北約并對俄主導的獨聯體不斷提出批評,烏還與同樣發生“顏色革命”的格魯吉亞共同成立與俄對抗的“民主選擇共同體”,而摩于2005年初干脆同歐盟簽訂了所謂的《共同行動計劃》,而上述幾國還通過“古阿姆”組織挑戰俄在獨聯體的領導地位。他們雖政治上采取親西方政策,而經濟上、特別是能源領域還在享受俄羅斯的低價格優惠,正所謂是“一邊吃肉,一邊罵娘”,這種做法損害了俄羅斯的國家利益,深深傷害了其民族自尊心,使其迫不得已揮起了能源大棒。其次,領土糾紛、國家的利益沖突也使俄同上述國家的矛盾不斷激化,俄烏之間長期存在著利益矛盾,圍繞俄租用的位于烏境內黑海沿岸的塞瓦斯托波爾軍港的期限和租金問題長期困擾著俄烏雙方,摩爾多瓦由于俄在“德左”問題上的立場和以“維和”名義在爭議地區保持軍事存在而與其交惡,格魯吉亞同俄有阿布哈茲和俄在格的軍事基地等新老問題。長期以來,俄不但無法就上述問題的解決同各方達成諒解,反而使矛盾越發激化。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這些當事國家上至高層、下至一般民眾對俄有著根深地固的成見和不信任感,俄對此不能沒有感觸,采取上述激進做法雖為不當,但實屬無奈。由此可見,圍繞天然氣價格的爭斗實際上是國家利益和政治取向的博蠻,事件的背后是錯綜復雜的地緣政治在起作用。
三、歐盟態度耐人尋味
目前,俄每年通過烏克蘭天然氣管道向歐洲出口約1120億立方米天然氣,歐盟國家中的德國、法國、意大利、奧地利等國均通過經過烏克蘭的天然氣管道獲得俄羅斯天然氣,其中德國天然氣需求的約三分之一由俄羅斯進口。根據俄烏達成的有關協議,烏對俄輸往歐洲的天然氣收取過境費,俄每年以易貨方式向烏提供17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作為過境費。事件發生初期,歐盟一直對此保持低調,沒有急于表態,避免直接介入。而當俄烏圍繞天然氣的爭斗達到白熱化程度、烏威脅將要部分截留(15%)俄輸往歐洲天然氣時,以奧地利為輪執主席國的歐盟成員國于1月4日召開閉門會議,并一致通過了敦促俄烏就有關天然氣價格盡快達成協議的決定,歐盟此前還向烏克蘭施加了強大外交壓力,明確告知烏克蘭必須無條件地保證執行俄天然氣過境的有關國際協定,不得隨意截留并盡快同俄國家天然氣公司商定用市場手段解決爭議。面對歐盟的強大外交壓力,尤先科政府最終沒能將截留俄天然氣計劃徹底付諸實施。歐盟在俄烏天然氣爭執中并未支持烏克蘭、摩爾多瓦等準入盟國家,充分證明了以歐盟為代表的大國集團在關鍵問題上的軟弱,同時也再次說明,在國家現實利益面前并不存在所謂真正的盟友,正是只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
四、后果及影響
天然氣爭執雖然最終以俄烏簽訂有關協定而暫告結束,但這一突發事件對今后該地區乃至更大范圍內造成的后果和影響卻不可低估。從目前情況看,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注意:首先,今后俄羅斯在該地區乃至整個獨聯體的主導地位將面臨更大的挑戰。不容質疑,俄羅斯通過天然氣價格這一到目前為止被證明一直有效的能源工具的使用,使其在該地區的地位和作用暫時得到了加強。應該承認,能源大棒的舞動確實對受威脅國家的政府和一般民眾心理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威懾作用,這一點從近期各當事國媒體的大量報道和街頭民眾采訪的的話語中能夠看出。能源大棒使用的初衷是為了警告個別國家不能無視俄國家利益的存在和民族尊嚴,但如果使用不當,這種威懾卻極易走向反面,迫使受威懾國家徹底棄俄轉而完全投入西方懷抱,從目前情況看,這種可能正在變成現實,烏克蘭總統尤先科和總理葉哈努羅夫,摩爾多瓦總統沃羅寧均表示將進一步加快入盟和加入北約的步伐。烏克蘭為此還將很快成立相應的機構,烏還一再表示將要提高俄租用黑海塞瓦斯托波爾軍港的租金,并極有可能在租用期限到期后不再同俄續簽租用合同,塞瓦斯托波爾軍港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俄烏下一個爭端目標。
其次,烏克蘭、摩爾多瓦等國、包括歐盟在內面對能源安全問題有可能調整政策,實行能源來源多元化戰略。烏克蘭總統尤先科在去年12月30日接受烏克蘭國家電視臺采訪時說,烏克蘭與土庫曼斯坦就烏購買土天然氣問題已經進行了磋商,土庫曼斯坦表示愿意每年向烏克蘭以每1000立方米50美元的價格向烏供應400億立方米天然氣。因此,從長遠來看,烏有能力解決天然氣短缺問題。歐盟在1月4日的閉門會議后雖未就天然氣來源多元化問題發表意見,但自始至終在天然氣爭端中所處的尷尬地位不可能不使其有理由為未來能源安全擔憂,考慮能源來源多元化戰略,保證能源安全將是歐盟不得不認真對待的事情。反觀摩爾多瓦這樣的小國,缺乏與俄羅斯討價還價的有效手段,至今未就天然氣價格與俄達成一致,是名副其實的受害國。
綜上所述,俄烏摩等國交惡于天然氣價格的爭端對各方都非明智之舉。事件過后,當事各方將調整各自的內外政策,對于事件中的利益受損方來講,俄羅斯造成的能源恐慌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但不可能長期受此影響,今后這些國家一方面會將加強能源安全的保障,另一方面將會重視發展同俄羅斯的國家關系。對于事件的始作俑者俄羅斯來講,目前能源大棒雖是其屢屢有效的一張王牌,但也是即將出盡的最后一張王牌,能源大棒到底能被其揮舞多久還很難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在出盡最后一張王牌后,俄將再也無牌可打,這最后一張王牌的使用可能會給俄帶來一定的現實利益和心理滿足,但如使用不當就會產生極其嚴重后果,甚至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