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涌翠翠北川,夕照流金金大通”。大通,似一葉翡翠,鑲嵌在青藏高原的東北部,出土于大通上孫家寨的“舞蹈紋飾彩陶盆”,以其精美的構圖、獨特的風格和蜚聲海內外的美譽而充分展示了大通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今日的大通景色壯美,鐘靈毓秀,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設施和經濟社會環境正得到迅速改善,是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重地,也是青海省的重點工業區和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全國500家糧食大縣之一。
大通作為西寧市的水源涵養區,已成為“中國夏都”的后花園和國家級的森林公園。每年5月,郁金香花盛開,盛夏之時,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高山賽段在大通境內進行。開放的大通人民竭誠歡迎海內外各界賓朋來大通做客,來大通投資興縣,攜手共創美好未來。大通的明天更美好!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地處青海省東部農業區北部,屬西寧市轄縣。地理位置在北緯36°43’—37°23’,東經100°51’—101°56’。東鄰互助土族自治縣,西接海晏縣、湟中縣,南與西寧市接壤,北與祁連縣和門源回族自治縣相依。全縣總面積463.5萬畝(309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0.43%。東西長約95公里,南北寬約85公里。自治縣成立于1986年7月10日,現轄22個鄉、6個鎮。自治縣所在地為橋頭鎮,距省會西寧35公里。
大通地處青海東北部,三面環山,中部谷地,平坦開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西北窄,東南寬,形似桑葉。境內海拔2280一4622米。最低處是緊靠西寧的后子河雙廟村,最高處是與祁連交界的開甫托山頂。境內河流密布,溝壑縱橫,山地河谷相互交錯,蜿蜒起伏。氣勢雄偉,景色壯麗大通基本上屬于高原山區,全縣共有大小山脈30余座。最大的大坂山,系祁連山支脈之一。
平均海拔4235米,最高處達4600米以上。山勢巍峨起伏,峰峭嶺險,山高谷深,鐵石崢嶸。山上森林茂密,泉溪涌流,嶺有十二盤,始達其頂。寧張公路縱貫全境穿大坂山而過,是西寧通往海北及河西走廊的要道。娘娘山起于黑林口,止于景陽川。海拔4010米,馬鞍山為大坂山東部支脈,橫立大通縣與互助土族自治縣之間,綿延百余公里,形如帷屏。海拔最高為4043米。老爺山聳立在縣境中部,位于橋頭鎮,海拔最高2928米。另有硤門口、畫屏山等分布境內。山川風貌,留連忘返。
由于山嶺縱橫,蜿蜒起伏,將縣境分列為許多峽谷,較大的有東峽、瓜垃峽、寶庫峽。平川地主要有景陽川,分布在長寧至崗沖地區,長13公里,平均寬1.2公里;外北川,分布于橋頭以南,與西寧城北區銜接,長25公里,平均寬4公里;里北川,分布于橋頭以北至黑林地區,長34公里,平均寬3公里。
大通水源充足,縣境河流屬湟水支流北川水系,主要河流有北川河(古稱蘇木蓮河)、寶庫河、黑林河、東峽河等,發源于娘娘山、大坂山。北川河縱貫全境,在縣境內長約42公里。大通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深處內陸,為大陸性高原氣候。海拔高,日照時間長,縣境年平均日照數2605小時,太陽輻射強。年內無霜期在100至120天左右,最長可達150天。絕對無霜期80天。年降水量為450至820毫米,所謂“春已暮而草始生,秋未深而霜已降”,是對大通氣候很好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