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縣位于青海省東北部,因地處祁連山中段而得名。祁連古匈奴語意為天之山,境內景色如畫、物產豐富,早在元朝就以八寶名聞天下,可謂鐘靈毓秀、人杰地靈,素有高原明珠、牧區江南之稱,經歷代文人墨客潤筆渲染,今有天境祁連之盛譽。幅員1.38萬平方公里,轄4鄉3鎮44個行政村,聚居著漢、藏、蒙古、回、土等15個民族,總人口4.6萬。天境祁連,稟賦獨特、風光無限 從漢代發端的人文軌跡中依稀辨得,這里多民族交融、多宗教傳播的多元化人文歷史深厚,形成了以唐蕃古道、阿柔部落、蒙古六旗、回族拱北為代表的文化積淀。境內的世界第三大峽谷黑河大峽谷、中國最美麗的六大草原之一祁連山草原、與天共長的祁連林海、亞洲最大的半野生馴鹿基地、變幻多姿的祁連石林、歷經風霜洗禮的格薩爾王邊城遺址、神奇瑰麗的油葫蘆自然保護區構成了天境祁連獨具魅力、嘆為觀止的自然景觀。經過多年的傳承和開發,這片寧靜古老而又神奇富甲的沃土已逐步成為連接河西走廊、環青海湖地區及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中轉站和探險游玩、觀光攬勝的絕好去處。
天境祁連,資源豐富、物華天寶 這里是青海的重要白藏羊和藏牦牛生產基地,全縣可利用草場達到1508.8萬畝,年產優質肉類1萬余噸,藏系品牌牛羊肉、羔羊肉味美鮮嫩、營養豐富、綠色環保,是肉中珍品、古之貢肉,祁連大白毛堪與藏羚羊絨相媲美,具有彈性好、強度大、富光澤、易染色等優點,是長毛絨、地毯紡織首選而又必選的上等原料,被譽為地毯毛之冠。這里礦藏資源豐富,被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稱為中國的烏拉爾,主要有石棉、煤炭、鉛鋅、錳銅、石英石等40多種500余處礦點。祁連石棉儲量大、棉質好,素有味精棉之稱,可與加拿大魁北克石棉相媲美,是全國唯一可濕法生產的優良棉種;這里是青海省重要的產煤區,煤炭儲量大、煤質好,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里也是黑河、大通河、托勒河三河源頭,是青海東北部的水塔,年徑總流量23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56萬千瓦。
天境祁連,設施良好、商機處處 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成績喜人,西及西南的省道湟嘉公路改造升級工作正在穩步推進,東及東北的國道227線寧張公路全線貫通,縣境內峨祁公路連接南北,初步形成了以縣城八寶鎮為中心,以干線公路為骨架、縣鄉公路為脈絡,干支相連,脈絡貫通,輻射城鄉,聯通周邊的交通網絡;電網、通訊網絡發展迅速,110KV電網覆蓋全縣3鎮3鄉,地方中、小水電可以滿足全縣用電需求;廣播電視傳輸實現光纜化,通訊傳輸實現數字化,手機信號覆蓋全境,有線電視覆蓋率達94%。暢達、便捷的交通網絡將祁連融入了西寧三小時經濟圈,金張掖、門源兩小時經濟圈,并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祁連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費空間漸趨寬廣,商貿經濟發展勢頭強勁。自2000年以來,縣委、縣政府搶抓機遇,先后投入1億多元資金修建了規劃合理、功能完善的新城區,極大地改善了以往縣城布局單一、辦公條件簡陋的面貌,正成為商家投資興業的風水寶地。
天境祁連,繁榮發展、彰顯潛力 作為環湖地區的全省快發展地區,祁連的發展一直倍受各級領導關注,歷屆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人都留下過殷殷贈言。在省州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通過全縣各級黨政組織及各族干部 群眾的艱苦奮斗,祁連的經濟社會實現了長足的發展。2006年,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5914萬元,較上年增長29.3%,人均GDP10538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5401萬元,較上年增長112.8%;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025萬元,增長13%;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33元,增長8.3%。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1319.3元,增長10%,牧民人均純收入3757元,增長10.2%;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8675元,增長31.3%。社會各項事業蒸蒸日上,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兩基目標已順利通過省級驗收;衛生縣鄉村一體化建設已覆蓋全縣,農村牧區新型合作醫療參與率達100%;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日趨活躍,各民族團結進步,黨的建設不斷加強。
天境祁連,這片神奇瑰麗的土地,投資環境優良,市場潛力巨大,人民勤勞智慧,熱忱歡迎四海嘉賓前來觀光旅游、投資開發、興辦實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