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特斯邦威一度被傳身陷“庫存危機” CFP資料圖片
如果全國所有服裝企業生產線集體停產三年,將會發生什么事?也許你的腦中會立刻浮出衣不蔽體、衣衫襤褸的景象,但事實卻很可能是一切無恙!
季報顯示,僅22家A股服裝類上市公司第三季度的存貨總量就達到了驚人的382億元。在這個數字爆出之前,上半年42家服裝企業總積壓庫存483億元的狀況已經令人咋舌。“服裝企業這些庫存沒有3年是消化不完的,而銷庫存的背后還需要利潤支撐,報表一難看,銀行就要跟在后面催債。”三槍集團常務副總經理曹春祥對記者分析,越來越多服裝企業正步入庫存怪圈。記者翻看半年報發現,目前庫存周轉天數最大的一家企業甚至達到10843天,換言之,這家企業的存貨從入庫到賣完就需要30年以上。
調查
私企停止批發 只賣存貨
市場究竟蕭條到了何種程度?剛從成都荷花池服裝批發市場回來的曹春祥對記者連連感慨“今時不同往昔”,“往年這個批發市場說得上是人山人海,今年過去一看都是稀稀拉拉,有的門面甚至一個人都沒有。”
據悉,“荷花池”以其每年數十億交易額雄踞全國百強綜合性貿易市場的第七位,服裝類份額更是在西部集貿市場中獨占鰲頭,日交易人數30萬人次。
盡管是“局外人”,杭州市民陸先生卻也對此頗為認同。“以前車只要一開到四季青服裝批發街區就會特別堵,現在附近冷冷清清,裝貨卸貨的大巴、中巴明顯少了。”“四季青”是位于杭州類似“荷花池”那樣的服裝批發集散地。
“去年11月開始,攤位價格就租不出去,黃金位置的鋪子租金也至少打了7折,去年轉租價可以達到35萬的鋪子,今年就算自降10萬元租給原租客,對方也不一定肯續租。”四季青批發市場一位老牌經營戶張先生對記者說。
他告訴記者,鋪位難租折射的是服裝批發的人氣慘淡。“現在不光服裝廠家積壓大量庫存,中間的批發環節也積壓著庫存,但這些私人批發企業要比有設備、有流水線工廠容易掉頭,一看形勢不好就撤了,不再進新貨,只想盡快清倉把服裝賣完,轉做別的生意。”“你再去看看現在的七浦路,零售份額正在不斷擴大,價格在往上走,今年批發也撐不住了。”像三槍這樣的內衣品牌因為剛性需求的存在和更新較慢的市場規律而處于“緩沖”地帶,熟諳服裝行業的曹春祥仍對記者坦言。
而在俗稱“老興旺”的服裝城內“扎營”十二年的王小姐則認為,就算不考慮終端需求的增減,七浦路批發渠道的“黃金時代”也已是日暮西山。“我專做日本原單生意,從工廠拿質檢有小瑕疵的尾單來賣,以前生意一直很旺,但就拿這個月來說,已經流失了十個大客戶。”
記者了解到,客戶流失多與“網”有關。“有幾個本身就是做網店的,做得規模大了現在直接找廠家拿貨了,跳過一級批發商,還有幾個雖沒有自己的廠家資源,但貨源也轉到網上采購了,我們一年有幾十萬的租金,網上價格優勢更大。”王小姐如是說。
在興旺國際服飾城、聯富商業廣場等多棟大樓位置最好的一樓攤位上,記者也看到打滿了標有“季末清倉”、“跳樓甩賣”等字樣的標語,原本就擁擠不堪的“格子間”內更是紙箱高筑。
數字
2/3上市公司三季度庫存持續上升
多家A股上市服裝類企業近兩個季度的財報對比顯示,“庫存”已經成為幾乎每一家企業頭頂懸掛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據同花順iFinD數據以申萬行業統計39家家紡服裝,截至2012年上半年,有34家家紡服裝企業庫存量遠超1億元,其中5家家紡服裝企業庫存超10億元。如將范圍擴大到整個紡織服裝板塊80家上市公司中,有66家的庫存超過億元,有11家公司庫存超過10億元。
理財周報在剔除了*ST遠東和ST雷伊B后,對37家服裝類上市公司統計發現,2012中報合并報表中存貨共計449.85億元,存貨低于1億的只有4家。
而下半年情況仍在愈演愈烈。與二季度相比,2/3企業出現了環比存貨量的上升。記者注意到,上半年庫存已高達17.53億元的美邦服飾,第三季度再增4.46億元;七匹狼庫存增加2.44億元,躋身存貨7-8億元的行列;探路者亦增加了近2億元,庫存逼近5億元。
記者查閱年報發現,以森馬服飾為例,其近5年的庫存量可謂逐年跳升。2007年時,森馬服飾庫存總量為2.8億元,2008年增加到5.4億元,2010年邁過10億元的庫存門檻,2011年穩定在10.9億元,但到了今年上半年庫存量已達14.7億元,這意味著僅上半年的增長幅度就遠遠超過了以往,僅僅是年中,庫存量環比增幅就直逼50%。
報喜鳥近5年年報也顯示出相近趨勢。2007年庫存1.1億元,2008年增加1.8億元,2009年微增0.1億元,2010年增加0.6億元,到了2011年一下子升至5.1億元,今年上半年增加了1.4億元,半年增量就與過去增量最大的全年數額接近。
再以李寧為例,公司2011年存貨為11.33億元,比2010年的8.06億元增長40.64%。較高的庫存令李寧2011年存貨撥備增至1.88億元,較2010年同期大增63.48%。
另一項直觀數據是:上半年存貨周轉天數在100天以上的上市服裝類企業達到了30家。其中,存貨周轉天數最長的前三名的上市公司為ST雷伊B、雅戈爾、紅豆股份,存貨周轉天數為10843天、1557天、1199天。
分析
銷庫存、保利潤陷入悖論
一個顯而易見的庫存難題是出口市場的不景氣。據海關統計,今年1-8月,紡織品服裝出口降幅進一步加深,服裝和紡織品均下降0.7%。上半年全國40%以上的省紡織品服裝出口額下降。“還有一個原因是去年棉紗飆高到4-5萬元/噸,許多企業沒有掌握好投放的力度,今年價格回落,企業的成本卻下不來,要么虧本賣,要么只能積壓。”曹春祥告訴記者,去年三槍少投了25%,“所以上半年全國各地還逆勢喊缺貨,正好可以洗干凈庫存。 ”
據了解,3月以來國內紡織品價格出現大幅下挫。原料棉花、粘膠較前期高位已跌去近萬元,紗線價格同樣應聲下跌,上周錢清市場32支純棉紗價格在31000~32000元/噸,單周下跌1250元,較3月初40000~42000元/噸縮水9000余元。“這種情況下企業的決策存在一個悖論,如果要盡快消化庫存,就要依靠削價搞促銷,其中的利潤損失是很大的,這樣上市公司的報表做出來就很難看了,報表一難看就會直接面對銀行催債的問題,所以比較良性的做法只能是賺一點、消一點。 ”
曹春祥還坦言,除了市場外部因素外,許多服裝企業前期拓展神速,也造就了如今的瓶頸。“前幾年一味追求門店占領,渠道多了以后自然要求貨要鋪得充分,現在市場一收縮,就出現了高庫存的問題。”
記者注意到,中國動向的半年報顯示,上半年Kappa品牌整體門店總數自去年底的3119間縮減至現在的2550間,降幅達到18.2%。而據李寧公司披露的半年報亦顯示,上半年公司控制新開店的成本及效率,關閉部分低效店,李寧牌零售店鋪7303間,已經減少952間。
在上海晨錦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喆看來,目前中國服裝行業庫存嚴重的關鍵原因還在于產品開發跟不上的“內功”薄弱。“產品研發指的不僅僅是設計這一個環節,而是快速反應體系的建立,包括銷售信息系統、常規面料供應體統以及小型自備工廠的建立等等。”“另一個主要原因則是新商業模式對傳統商業模式的擠壓。”張喆分析稱,“百貨公司專柜是中國服裝傳統的商業模式,從設計到零售的供應鏈周期很長,ZARA、H&M等快時尚商業模式則對中國傳統的商業模式構成了致命的沖擊和競爭,因此中國現有商業模式決定了高庫存這一事實。”
追問
服裝行業終結20年黃金時代?
記者注意到,從上市公司同樣嚴重的“災情”來看,不僅是傳統印象中充滿作坊意味的低端成衣庫存高壘,中國的品牌服裝也正遭遇著令人難堪的生存境況。
張喆口中的“快時尚商業模式”也得到了其他業內人士的回應。據記者了解,庫存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但國際品牌供應鏈的周轉速度快,國際品牌一般是備20天的貨,與之相比,國內服裝企業的備貨周期則漫長得多。
業內人士認為,過去20年是服裝行業的“黃金時代”,涌現出一大批大品牌服裝企業,但由于信奉“營銷+渠道”的策略,在各大城市跑馬圈地,在各大媒介狂轟濫炸下,迅速做大市場規模,現在的蕭條是在為當時的瘋狂買單。
“至少目前還看不到明年市場會有什么轉好的信號。”包括曹春祥在內的受訪人士都對記者預期。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高勇則坦言,行業冷冬可能持續5-10年。
而在另一個小眾領域,獨立設計師服裝品牌同樣找不到“完卵”。知名設計師、兩個獨立品牌創始人李鴻雁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受到營銷渠道和模式的限制,國內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