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位于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北接榆林市,南連咸陽、銅川、渭南市,東隔黃河與山西省臨汾、呂梁地區相望,西依子午嶺與甘肅省慶。陽地區為鄰全市總面積37037平方公里,共轄1區12縣、196個鄉鎮、3426個行政村,總人口193.88萬,其中農業人口154.1萬,人口密度52/平方公里。屬內陸干旱半干旱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年均無霜期170天,年均氣溫7.7℃—10.6℃,年均日照數2300—2700小時,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
延安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軒轅黃帝的陵寢就安臥在延安境內的橋山之巔,被炎黃 子孫尊稱為“人文初祖”。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延安以其“邊陲之郡”、“五路襟喉”的特殊戰略地位,吳起、蒙恬、范仲淹、沈括等許多中國古代名將在此大展文韜武略,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悲壯史劇。二十世紀上半葉,延安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民族英雄劉志丹、謝子長創立的陜北革命根據地,成為中央紅軍長途征戰的落腳點。從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總后方,十三年間,這里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特別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親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珍貴財富,已經成為全國人民團結一致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精神支柱。1982年延安市被國務院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11月,國務院批準撤銷延安地區,設立地級延安市。
延安自然、人文資源豐富,具有很大的經濟發展潛力。全市土地總面積5556萬畝,人均29畝,且土層深厚、適生作物眾多、發展林果業和畜牧業的前景十分廣闊。在廣袤黃土的深處,蘊藏了十分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探明石油儲量4.3億噸,煤炭儲量71億噸,天然氣33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萬噸,為延安工業經濟的騰飛提供了十分優越的條件。歷史的潮汐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延安豐厚的人文旅游資源,掩映在蒼松翠柏中的軒轅黃帝陵,是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民族圣地,雄奇壯美的壺口瀑布,象征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永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北宋時期開鑿的清涼山萬佛洞和鐘山石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特別是歷時千年開鑿的鐘山石窟,專家們稱它完全可以和敦煌相媲美。
舉世聞名的棗園、楊家嶺、王家坪等一大批革命舊址,吸引了國內外的游客。這一孔孔土窯洞、石窯洞和低矮瓦房,曾是指揮千軍馬的司令部。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孕育了韻味淳厚的黃土風情文化。粗獷豪放的延安腰鼓,高亢激越的陜北民歌,古樸精美的民間剪紙,熱烈歡快的陜北大秧歌,無不寄托著延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改革開放以來,延安市堅持“依托資源、面向市場、擇優開發、重點突破”的工作思路,大力開發特色主導產業,國民經濟保持了較快發展速度,城鄉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預計達到96.2億元;糧食總產66.6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444元;財政總收入18.0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8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億元。群眾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主導產業開發初具規模。“七五”以來,大力推廣了地膜覆蓋、大壟溝種植、適時早播等旱作農業技術,糧食產量先后跨越了6億公斤、7億公斤、8億公斤和9億公斤四個臺階,2000年在遭受干旱等多種自然災害的情況下,農村人均生產糧食仍穩定在500公斤左右,群眾的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煙、果、羊、薯四大主導產業開發初具規模。2000年,全市烤煙產量1.95萬噸,蘋果總產43.68萬噸,羊子存欄91.64萬只,薯類總產74.19萬噸,以主導產業為主的多種經營收入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止1999年,全市8個國定貧困縣全部實現越線目標,扶貧攻堅取得階段性勝利。
山川秀美工程全面啟動,水土流失治理步伐進一步加快。引進外資治理的延河流域、杏子河流域等取得顯著成效,受到國內外專家的廣泛關注和一致贊譽。山川秀美工程建設全面啟動,全市廣大干部群眾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到2000年底,全市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9萬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5.1%,農民人均基本農田達到2.4畝,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初步形成以能源開發為主體的工業布局,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2000年,全市獨立核算國有工業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完成產值96.9億元(現價),增長4.9%。石油、煤炭、卷煙、電力四大骨干產業繼續發揮了支撐經濟全局的作用。全市原油產量246萬噸,原油加工量306萬噸;規模以上企業原煤產量148.52萬噸;卷煙產量14.49萬箱;發電量3.39億千瓦時。市編31戶國有工業企業全年實現稅金1.8億元,利潤4.19億元,保持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財稅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城鄉市場日趨活躍。2000年全市財政總收入達到18.02億元,增長26.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89億元,比上年增長23.1%;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余額97.6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60.5億元;各項貸款余額84.9億元。全市商業網點1.43萬個,其中個體1.4萬個,集貿市場195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9.5億元,城鄉市場繁榮活躍。
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投資環境明顯改善。延安機場經過擴建,可以起降大、中型飛機,延安—西安、延安—北京航線保持暢通。西延鐵路于1992年8月全線開通營運,神延鐵路年內將建成通車。銅川至黃陵高速公路基本竣工,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正在加緊建設,城鄉電網改造基本完成,延安郵區中心即將投入使用。1996年底,全市農村基本實現了“村村通路、村村通電、村村具備通程控電話條件”的“三通”目標。
對外經濟技術協作力度加大,初步形成了全方位開放的格局。先后與山東省濰坊市,江蘇省連云港市、鹽城市、無錫市、福建省福州市,上海寶山區,北京石景山區,深圳龍崗區等市區締結了友好關系,與上海市盧灣區達成了建立友好市區意向。引進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和世行資金實施了杏子河、延河流域綜合治理,取得顯著效果。世行貸款延河流域治理二期項目、德援造林項目、比利時援助的農村人畜飲水項目,聯合國扶貧項目和日元農業綜合開發、城鎮供水等項目正在組織實施。與德國埃爾富特市正式締結友好城市關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開始啟動。
社會事業穩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0年,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學校4918所,在校學生51.65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23%。196個鄉鎮全部完成了“普九”任務,7個縣完成了“九”任務,全市提前兩年完成了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任務。初級衛生保健網絡逐步健全,長期危害群眾健康的克山病、地甲病、大骨節、氟中毒等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48‰。城鄉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83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8.13平方米;農民人均純收入1444元,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2.46平方米。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82億元,電話總數達15.38萬戶,電話普及率8.2部/百人。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88.7%和91.2%。
黨中央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為延安在新世紀的更大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延安人民將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堅定不移地實施“面向市場、發揮優勢、調整結構、突顯特色”的發展戰略,緊緊圍繞富民強市和縮小差距兩大任務和山川秀美工程建設、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城市化建設和實施科教興延戰略等工作重點,加快特色經濟開發步伐,進一步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建設一個富裕、民主、文明、開放的新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