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鐘暮鼓相輝映,映日荷花在蓮湖。蓮湖區因明太祖朱元璋次子朱爽在此修建“蓮花池”而得名,是古城最大的中心城區,為西安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安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西北地區最大的物資集散地、西安新興的商務商貿區和文化旅游區。全區總面積42.87平方公里,人口74萬,其中少數民族3.5萬人,是全省最大的回民聚居區。全區轄9個街道辦事處、21個村民委員會和113個社區。
“承唐宮厚土龍氣,納五教盛庭天靈,孕千年帝都回坊,傳泱泱華夏文脈”,隋唐時期,蓮湖駐地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皇帝會見群臣、聽政視事和朝廷統治機構處理國事之所。隋唐皇城、宮城及五代京兆府、明清西安府均在蓮湖境內。唐代,位于轄區的西市是都城主要工商業和國際貿易場所,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五四時期,域內創建了西安第一個中共組織——中共西安特別支部,編發了黨團機關刊物《西安評論》;設立在蓮湖公園內的中共中央社會部西安情報處曾為保衛延安、解放西北和保護古城經濟文化做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
五大宗教文化相得益彰,競顯風采。蓮湖區宗教文化濃郁,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天主教、藏傳佛教五大宗教文化交相輝映,其代表性建筑各具特色。化覺巷清真大寺作為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中國宮殿式古建筑群,是伊斯蘭文化和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結晶,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國式清真寺之一,被稱為世界上唯一中國式伊斯蘭寺院。廣仁寺是清康熙帝御批敕建的著名喇嘛寺院,是西安地區唯一的一座藏傳佛教寺院,也是藏漢文化交流、民族團結的見證。十三世****喇嘛土登嘉措和九世班禪額爾德尼·曲結尼瑪竇在此設有坐床。都城隍廟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西安市內僅存的兩座道觀之一。道教城隍鼓樂作為都城隍廟的重要歷史文化遺存,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和“西安古代的交響樂”。2003年政府出資修復了巍峨壯觀的都城隍廟大牌樓和山門,使其與鐘鼓樓遙相呼應,成為古都西安的又一盛景。西五臺為佛教的著名古剎,是李世民為孝敬篤信佛法的母親,仿照南五臺而修建的朝拜場所。臥佛殿內的涅磐佛及侍立的十八羅漢塑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堪稱明代雕塑珍品。天主教南堂屬于中西合璧的建筑,始建于公元1716年,具有羅馬式教堂的特點,可容納500人作禮拜,是西安城內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天主教堂。
回坊歷史街區聞名遐邇,特色濃厚。蓮湖城區明城墻內2.4平方公里處,聚居著3萬多回民群眾。其民族源于阿拉伯波斯、起于隋唐,雖千年與漢族共處,但仍保留自己獨特的習俗和特點。回族群眾熱情好客、善操飲食,喜練武術,創制了臘牛羊肉、牛羊肉泡饃、灌湯包子、甑糕等一系列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風味食品。其中老童家臘牛羊肉店、同盛祥飯莊、老孫家泡饃等餐飲名店享譽全國。德懋恭水晶餅、賈三清真灌湯包子館、德發長餃子館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回坊歷史街區內至今仍留存著自隋唐以來的古街巷39條、古遺址9處,宗教寺院、皇家園林、歷史民居等古建筑21處,北院門民族文化風情街是西安城內保護最完整、歷史文化資源密度最大的歷史街區,即將建成的歷史文化散步道充分展現“走進歷史、感受人文、體驗生活”的蓮湖旅游特色。目前,回坊歷史街區已經成為西安旅游餐飲文化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被譽為“風味小吃,食在蓮湖”。
人文景觀文化星光燦爛,底蘊深厚。蓮湖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據統計,轄區內留存著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遺留下的古建筑、古墓葬、古石刻等文物古跡125處(件)。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七年的鐘樓與目前全國現存最大的鼓樓遙遙相望,形成晨鐘暮鼓的西安文化標識;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明城墻,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連接古城墻的西門箭樓是我國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化覺巷125號院落、北院門144號民居作為明清時期傳統民居院落,是歷史街區內傳統建筑風貌的活化石,曾獲2002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保護遺產獎,是中國和挪威合作保護傳統四合院的成功典范;止園是著名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的府第,是“西安事變”舊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唐長安城大明宮內庭中心地區的太液池,是大唐王朝最重要的皇家園林;大唐西市作為盛唐時期世界商品貿易的中心,是絲路駝鈴搖響的地方,絲綢之路群雕真實地再現了當年張騫出使西域的勝景。目前大唐西市的恢復建設工作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2007年10月,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士攜2000余名國際友人在大唐西市遺址舉行了遣隋使入大興城1400周年紀念活動。不久,一個重現盛唐經濟繁榮景象、展示絲綢之路風情的中國第一個世界級絲路情景體驗型文化商旅中心將再現于世人面前。
聲同則處異而相應,德合則未見而相親。在蓮湖加快科學發展重要機遇期,74萬蓮湖人民將充分利用優越的區位優勢、人文資源優勢和土地資源優勢,舉全區之力,集全區之智,努力把蓮湖建設成為生態環境最美,投資環境最好,發展環境最優、人居環境最佳的現代化新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