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縣位于陜西省東南部,大巴山東段。北臨漢江,隔江與湖 北省鄖西縣相望,東、南部分別與湖北省鄖縣、竹山縣接壤,西與旬陽縣相連。 位于秦頭楚尾,古稱“南走巫夔,北通商洛,東扼均 房,關南險奧,白河尤屬襟喉。” 東經 109°37″~110°10″,北緯32°34″~32°55″。全境東西長53.3公里(圖距),南北寬41.5公里,總面積1450平方公里。全縣地勢南高北低,全縣山脈與溝相間,無一處百畝平地。漢江從縣境北部自西向東橫過,縣內冷水河與白石河從縣境西南向東北大致平行流入漢江。縣內山脈,中部從北向南,依次為天池嶺——蔣家梁子——大山廟梁——韓家山;西部從北向南,有土地嶺——太平山——五條嶺——界嶺;南部自西向東,有馬食坪——韓家山——圣母山——平頂山——野人山。橫亙約100余公里(南部山脈一脈相承,與湖北竹山縣交界,縣西、南、東三面山脈與中部接連呈向東傾斜的“山”字形。
縣城東與鄖縣交界的下卡子漢江邊縣全縣最低處,海撥僅170米;南部界嶺中<段的五龍尖海撥1901米,居諸山之冠。 按海撥高度,地表形態,全縣可分為剝蝕構造中山區陵區和侵蝕構造低山河谷區。
[行政區劃] 全縣行政區劃分為9鎮6鄉、124個村民委員會、3個城鎮社區,分別是城關鎮、中廠鎮、構扒鎮、茅坪鎮、宋家鎮、西營鎮、倉上鎮、冷水鎮,麻虎鄉、大雙鄉、小雙鄉、雙河鄉、四新鄉、桃元鄉。四境:縣境北與湖北省鄖西縣景陽、夾河、羊尾三>區(鎮)一江之隔;縣東的泡桐樹梁、火燒寺和麻櫟溝垴,與湖北省鄖縣將軍、陳家莊毗鄰;縣南的黃龍洞、平頂山、東溝垴、硫鐵礦二 、三工區、界嶺埡、晏家扒、天堂寨和韓家山,與湖北省竹山縣得勝(鎮)區接壤;縣西的金枝溝魏家溝、印溝埡、太平山、九個函、五嶺山付家坡、馬食坪,與旬陽縣藍灘、武王交界。民國二十八年(1939),白河縣在旬陽縣內有文牛、廟坪兩個行政保的“飛地”劃歸旬陽縣管轄。1951年,以分水嶺為界將原湖北鄖縣轄地大坪、陜西省旬陽縣小溝劃歸白河縣管轄。
夏商時期白河為梁洲地,周代為麋國地,稱钖(yang)穴。秦時稱钖縣,屬漢中郡,東漢末,建安二十四年(219),改屬西城郡(今安康)。
三國、晉、钖縣屬魏興郡。北周時钖縣改稱豐利縣,屬西域郡。唐至五代豐利縣屬均州。后唐、晉、后漢后周至宋,豐利縣屬金州地(安康)。宋乾德六年省豐利縣入鄖縣。元代屬金州之旬陽縣地。
明成化八年(1472),于旬陽東置白河堡。成化十二年(1476),改設白河縣,以境內白石河得名,隸屬新設之鄖陽府(今湖北鄖縣),次年改屬金州。明萬歷十一年(1583)金州改稱興安州,白河地屬州轄之旬陽地。清乾隆四十七(1782),只安州升為興安府,仍轄白河縣。
中華民國時期,白河縣屬陜西省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撤銷道制,白河縣屬省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屬安康專員公署(第五行政督察署,第五行政公署)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白河縣隸屬陜甘寧邊區陜南行政公署安康分區行政督察公署管轄。1950年,隸屬安康分區專員公署管轄,專員公署轄區又稱專區。1969年專區改稱地區,白河縣屬陜西省安康地區行政公署管轄,2000安康地區改安康市.現白河縣屬安康市管轄。